八十座渡槽横山沃野,架起天府粮仓三台仓

话说生活三台 2025-04-08 22:57:03

春日迟迟,桃花灼灼。

近日,当记者驾车自西向南穿行于三台的麦田与油菜花田之间,那些横卧在乡野田园的渡槽,如蜿蜒的琴弦,汩汩清流在石槽间涌动跳跃,弹奏出春耕的序曲。

毗邻景福场镇的向阳渡槽横跨两山之间,为敞肩石拱桥建筑形制,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通水,下层供人通行。据建桥铭文记载:全长308米,高48米,拱圈净跨均为30米,分上下两层,槽底净宽3.1米,槽墙高2.7米……1977年7月动工,1980年冬建成,可灌溉三台、射洪、蓬溪三县20余万亩农田。

夕阳斜照,向阳渡槽刻于桥墩的建桥铭文字迹斑驳,在树枝花影的交映下尽显岁月沧桑。拾阶而上,踏过杂草丛生的石板路,抚摸爬满青苔的石栏杆、风化残缺的石雕石刻……春风拂过耳畔,仿佛从渡槽深处传来钢钎凿石的余响,一声又一声,惊醒了沉睡在石缝深处的春天。

“水不到向阳,绝不下战场。”景福镇百山湾村的邹光华大爷赤脚站在水田里筢秧母田,说起40多年前肩挑背扛修建向阳渡槽的场景,这位84岁老人浑浊的双眸泛起笑意,感叹道:“当渡槽通水那天,大人小娃儿都追着水跑,捧起清亮的渠水就往嘴巴里送啊!”

“向阳渠(渡槽)修得好,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现在都是从这个渠取水栽大秧、栽季秧……”邹光华的老伴夏素云接过话回忆道:“没修向阳渡槽以前,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冬天要关冬水田蓄水,第二年开春才能栽秧。自从向阳渡槽把鲁班水库的水引到田间地头,不仅可以种一季水稻,还可以种一季油菜或小麦。土地的利用率高了,现在又用上了收割机,菜籽、谷子眨个眼睛的功夫就收好了。”

老人对土地的眷恋流淌在他们朴实的言行间,虽已是耋耄之年,但两位老人依然坚持耕种。邹光华老人从秧母田捧起一把捣得如浆糊般细的泥:“看嘛!这么好的田,加上这么方便的水,只要我们还能动,就要种下去哦。”

土地之于农民,犹如根系之于大树,而水则是润泽土地的血液。春日阳光下,田野里农民躬身耕作的身影,则是根系向大地深处延伸的姿态,挥锄书写着春耕秋收的乐章。

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三台兴建了人民渠六期(团结水库)、人民渠七期(鲁班水库)、武都引水水利建设项目。84座相继在全县境内跨山修建,仿佛人工天河的各式渡槽,将汩汩清流引入田间地头,解决了长期困扰当地百姓的缺水问题。

穿行梓州大地,每一座渡槽都以独特的姿态呈现于乡野田间,依然履行着灌溉良田、润泽千里的责任——

△新鲁镇的石桥渡槽,三十六道石拱如苍龙脊骨,在万亩良田中若隐若现;

△观桥渡槽的双层石拱上,新生的厥草从条石接缝里探出嫩芽,槽内清流潺潺,灌溉着十里稻香;

△永和埝的高家桥渡槽宛如悬空玉带,五十米高的花岗岩桥墩上,黄万里先生手书的刻度仍清晰可辨;

△石安渡槽群像一串翡翠念珠,绵延二里三的拱券连接起十二座山梁。无人机掠过处,油菜花的金色浪潮在槽身两侧翻涌,输水渠化作大地跳动的脉搏。

"这些石头会呼吸,每道裂缝都在讲述怎样用血肉之躯驯服旱魔的故事。"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王霖表示,当地在保护历史渡槽的同时,通过串联水库、泵站与灌区构建灌溉网络,保障全县33个乡镇农田用水,为天府粮仓建设和粮食稳产高产奠定基础,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0 阅读:0

话说生活三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