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1]黄凡素.1型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饮食管理[J].糖尿病之友,2025,(01):16-17.
[1]罗伊丽.管住嘴、迈开腿——谈糖尿病的饮食和运动干预[J].科学生活,2025,(02):144-145.DOI:10.20197/j.cnki.kxsh.2025.02.047.
“老张这辈子最怕的不是苦日子,而是突然有一天连饭都吃不香了,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快。”
57岁的张国强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汉子,年轻时在建筑工地上扛水泥,后来攒了点钱,在哈尔滨开了家小饭馆,专卖家常菜。

20多年来,他靠着一手好厨艺,把饭馆经营得红红火火,回头客不少。
2022年10月,秋风刚起,他站在灶台前炒菜,手却莫名抖了一下,菜勺差点掉进锅里。他揉揉手腕,只当是累着了,没往心里去。
张国强日子过得简单,每天早上5点起床,去菜市场挑最新鲜的食材,中午和晚上忙着招呼客人,夜里11点才歇下。
饭馆生意好,他也舍不得歇着,忙起来一天就吃两顿饭,饿了就从后厨抓点炸花生米或者啃个馒头,再喝口茶水对付过去。

他最爱吃自家做的红烧肉,肥瘦相间,油汪汪的,配上白米饭,能吃下三大碗。
逢年过节,他还喜欢炸点油条,蘸着甜面酱,咬下去满嘴酥脆。日子虽忙,却也舒坦。
可到了2023年春天,张国强开始觉得不对劲。3月初,他发现自己老口渴,半夜得爬起来喝好几次水,白天也总跑厕所,尿得比喝得多。
他以为是年纪大了,肾不好,也没在意。

到了4月,他炒菜时手抖得更厉害了,有次差点把油锅打翻,连客人都看出来了,问他是不是累病了。
他笑笑,说没事,就是手艺生疏了。
可没过几天,他早上起来刷牙,嘴里一股怪味,像铁锈似的,照镜子才发现眼圈黑得吓人,像是几天没睡。
5月的一天,张国强在饭馆忙到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随手拿了块刚出炉的玉米饼啃了几口,又喝了杯甜茶。

刚吃完没多久,他就觉得头晕得站不住,眼前发黑,靠着墙才没摔倒。
伙计赶紧扶他坐下,他喘着气说:“可能是没睡好,歇会儿就行。”可那股晕劲儿没退,反而越来越重,连话都说不利索了。伙计慌了,拨了120把他送去了市里的医院。
医院急诊室里,张国强被推进检查室,护士麻利地给他抽血、测血压。医生问他平时吃得怎么样,他喘着气说:“饭量大,爱吃肉,甜的也喜欢,别的没啥。”
检查结果陆续出来,医生盯着化验单,张国强的血糖值高得离谱,空腹血糖16.8 mmol/L(正常范围3.9-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 9.2%(正常小于6.5%)。

尿常规显示尿糖+++,血脂也不乐观,总胆固醇6.8 mmol/L(正常小于5.2 mmol/L)。
甘油三酯3.5 mmol/L(正常小于1.7 mmol/L),血压还飙到了160/95 mmHg(正常小于120/80 mmHg)。
医生翻着报告,低声嘀咕:“这指标,典型的2型糖尿病,怕是拖了好一阵了。”
医生又安排了胰岛功能检测,发现胰岛素分泌不足,C肽水平偏低,只有0.8 ng/mL(正常1.1-4.4 ng/mL)。

眼科检查还发现轻度视网膜病变,视力模糊的苗头已经有了。
医生走过来,手里拿着报告单,说:“你啊你啊,病的可不轻,糖尿病不是小事。你平时爱吃的那些东西,红烧肉、油条、玉米饼,还有甜茶,哪样不是‘糖衣炮弹’?
这病啊,早就埋伏在你饭碗里了。现在得好好管管嘴,不然以后麻烦大了。”
医生叹了口气:“你瞧瞧这数据,哪项是好的?啥能吃,啥不能碰,你以后可得注意点了,真不是吓唬你,后头的事儿可不好说。”

糖尿病,听起来像是“糖”惹的祸,但实际上,高脂肪食物才是更狡猾的幕后推手。
像红烧肉这种肥腻的菜,油汪汪的口感让人停不下来,可每100克肥肉就含差不多80克脂肪,热量高达800多千卡。
吃下去后,脂肪在体内堆积,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简单说,就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喊话”不敏感了,血糖自然降不下来。
研究表明,长期高脂肪饮食的人,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到3倍。

更别提脂肪还会推高血脂,像甘油三酯、胆固醇这些指标一超标,心血管毛病也跟着来敲门。
还有炸油条、炸鸡这些油炸食品,表面酥脆,内里油脂含量却高得吓人。一根普通油条(约60克)含油脂20克以上,热量轻松突破300千卡。
油炸时用的高温还会让油脂氧化,产生有害物质,加重肝脏负担。
医生常说,糖尿病患者得管住油腻这一关,因为脂肪过量不光让血糖乱窜,还可能让并发症来得更快,比如脂肪肝、动脉硬化。

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40%的人同时有血脂异常,根儿就在盘子里这些“香喷喷”的家伙。
所以,下次夹红烧肉前,不妨想想,它可能比白糖更“要命”。
二、粗粮不等于“安全牌”:升糖指数很多人觉得得了糖尿病就该多吃粗粮,像玉米饼、杂粮馒头,听着健康又实在。可别急,粗粮也不是个个都“友好”。
拿玉米来说,100克煮玉米的升糖指数(GI)高达80以上,跟白米饭差不多,吃下去血糖蹭蹭往上涨。

升糖指数是个啥?简单讲,就是食物让人血糖升高的速度,GI越高,血糖飙得越快。相比之下,白糖的GI才65,反倒没玉米这么“凶”。
这不代表粗粮不能吃,而是得挑对。比如燕麦GI在55左右,荞麦更低,只有45,吃下去血糖波动小得多。
可像老张那样,随手啃块玉米饼当饭,血糖没控制住不说,胰岛还得超负荷干活,久了就“罢工”了。专家统计过,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注意主食选择,血糖超标的风险高出30%。
所以,别看粗粮顶着健康光环,吃错了照样闯祸。挑主食时,最好查查GI表,别让“粗粮救星”的想法害了自己。

甜茶、奶茶、果汁,这些喝起来顺口的饮料,糖尿病患者碰不得。
别看甜茶没白糖那么显眼,一杯500毫升的加糖红茶,糖分能有40克,相当于10块方糖,热量200多千卡。
喝下去,血糖蹭一下就上去了,胰岛素还没反应过来,身体就乱套了。
更麻烦的是,液体糖吸收快,空腹喝更容易让血糖失控,像老张那样拿甜茶解渴,简直是火上浇油。

医学上有个词叫“糖负荷”,指的是食物或饮料短期内给血糖带来的压力。研究发现,每天多喝一杯含糖饮料,糖尿病风险就增加15%。
这还不算完,甜茶里加的糖多半是果糖,果糖不像葡萄糖直接进血糖循环,它先在肝脏“加工”,多了就变成脂肪,堆在肝里或者血管里。
长期喝下来,胰岛功能下降不说,心脏病、中风的风险也翻倍。
医生常叮嘱,糖尿病患者喝水最好选白开水,实在想换口味,试试无糖茶,别让“温柔”的甜味成了健康的雷。

说到糖尿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不能吃糖”,白糖更是被贴上大反派的标签。
可实际上,白糖在糖尿病“忌食榜”上真排不上前四。
100克白糖含糖量99克,热量400千卡,GI是65,吃下去血糖会升,但速度和幅度都不如油腻的红烧肉或者高GI的玉米饼。
关键在于量,一天控制在25克以内(约6茶匙),对血糖影响没那么夸张。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糖摄入量占每天总热量的5%-10%是安全的。

比起白糖,前面说的肥肉、油炸食品、含糖饮料才是真凶,它们不光推高血糖,还捎带一堆并发症。
专家分析,中国糖尿病患者里有60%以上是饮食结构出了问题,油多、糖多、主食挑错,三管齐下才把病招来。
所以,别光盯着白糖,管好嘴得全面看,不能“抓小放大”。
医生常说,糖尿病不是不吃糖就万事大吉,真正的挑战是学会怎么吃,吃多少,而不是一刀切地把白糖当替罪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文中人名均为化名,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