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发现丨河南汤阴西苏庄汉墓出土的契刀五百

采春谈文化 2024-09-14 03:25:42

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汤阴惠安家园住宅小区的建设,对地处汤阴县城以北韩庄镇西苏庄村原村址的汉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墓葬合计770余座,绝大多数为汉墓。其中编号2QM236为一座长斜坡式墓道单砖室墓,该墓坐南朝北、整体刀把形,随葬陶器为罐、仓、灶等,时代为新莽至东汉初年。墓室内南北向并葬夫妻二人,西侧为男、东侧为女,在男性墓主骨架的左腰及肩部,清理出土契刀五百铜钱共5枚。

2QM236成批出土契刀五百铜钱的情况在豫北地区尚属首次,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这5枚契刀五百中,3枚保存较好,字迹清晰,另2枚矿化严重,保存状况极差。2QM236:2 通体蓝绿锈。刀柄呈圆形方穿形制。面、背内外郭较深峻且较宽,表面多见锉痕,锉痕均匀清晰。钱文小篆且隐起、笔画较粗。地章稍不平整。“栔刀”二字在穿左右,“五百”在刀身上部,均直读。通长73.6、郭厚3.1、柄径28.6、穿宽8.5、刀身长46mm,重22.1g(图1、2)。

2QM236:6 绿色锈。刀柄面、背内郭较窄,外郭稍宽。刀刃及背留有锉痕,刀背部留有范线。地章稍不平整。保存情况差。钱文小篆,隐起较甚,笔画纤细,字体局部浅平模糊。通长75、郭厚3.2、柄径28.8、穿宽9、刀身长48mm,重17.4g(图3、4)。

2QM236:8 蓝绿锈夹杂铁色锈斑。刀柄内、外郭较深峻且较宽,刀柄与刀身结合部残留少许范线,刀柄外郭有流通磨损痕迹。地章平整。钱文小篆略隐起,规整俊秀、笔画纤细,“五百”二字字体较小。通长74.2、郭厚3.1、柄径28.7、穿宽8.7、刀身长46mm,重22.4g(图5、6)。

2QM236:9 浅绿锈。刀柄面部内郭较窄,其余内、外郭稍宽。有流通磨损痕迹,刃柄表面锉痕已不明显,地章平整。钱文小篆、略隐起,笔画纤细俊秀,“五百”两字字体较大。通长73.4、郭厚2.9、柄径28.3、穿宽8、刀身长46.1mm,重15.3g(图7、8)。

2QM236:21 蓝绿锈。刀柄部内、外郭不均匀,局部稍窄。有流通磨损痕迹,表面锉痕不明显。保存状况差,矿化严重,钱文局部模糊。钱文字体较大,笔画稍粗,“栔刀”两字深峻挺拔。通长75、郭厚3.8、柄径27.3、穿宽8、刀身长49mm,重24.8g(图9、图10)。

这批契刀的尺寸,刀柄直径27.3-28.8、穿宽8-9、郭厚2.9-3.8mm不等,对比同时期铸造的大泉五十直径27-28、郭厚3、穿宽7-8mm,两者在除钱文外的其它形制上大体相当。“契刀.....身形如刀,长二寸”,汉代一寸合今制23mm,这批契刀的刀身长在46-49mm之间,基本符合“汉制2寸”。在重量上,最轻的15g,最重的24.8g,差别较大,与钱币的版别相关联。2QM236:6字迹模糊,不做讨论,其余4枚契刀均有差异,依据其字形、字体大小、笔画粗细等不同,可初分为“粗字版”“细字版”两种版别。2QM236:2和2QM236:21为粗字版,其它为细字版。粗字版和细字版在“”字首“木”的第一笔上有着显著不同,前为圆折,后为方折。细字版中字迹清晰的2QM236:8和2QM236:9也有明显区别,在“五百”两字字体上前者比后者小,因此它们还可再细分为“细字小五百版”“细字大五百版”。

契刀五百为王莽首次币改时所铸,因材质优良、铸工精湛、文字俊美、造型独特,在中国铸币史上独树一帜。该钱流通时间短,铸造数量有限,因此较为少见。汤阴地区在西汉高祖二年置县称荡阴,属河内郡,地理范围包括今安阳市区大部,是豫北在两汉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在西汉晚期人口众多,货币流通发达,西苏庄大规模汉墓群,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在该墓地批量出土的这五枚契刀钱,版别多样,重量不一,为研究新莽货币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本文作者:陈杰(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杨琳琳(汤阴县文管所)

——中国钱币博物馆

0 阅读:2

采春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