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期间,曹丕为何不趁机派兵南下?

为竟然史说 2025-01-17 16:36:00

吴蜀两国交战结束后,明眼人都能察觉到,这无疑是南下展开进攻的绝佳时机!可让人疑惑的是,彼时的曹丕为何偏偏选择了按兵不动,而没有抓住这个看似大好的机会去有所行动呢?

历史上的曹丕,难道真如《三国演义》所讲那般,只因孙权对其称臣,就觉得孙权已不再构成威胁了?进而没有及时率军发起进攻?

当然不是这样!或者:当然并非如此啦!又或者:当然不是那么回事儿啦!

事实上,于夷陵之战进行之时,北方的曹魏集团表现得格外安静,这主要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

其一,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彼时曹魏的高层针对究竟是否要出兵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场极为激烈的争辩。在这场争辩过程中,众人纷纷各陈其见,充分发表着各自的看法。

贾诩觉得,彼时魏国已然具备了绝对的体量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贸然发动进攻,倒不如先着力发展国内政务,干脆不卷入这场战争当中。一直等到魏国的体量发展到能够轻松将吴蜀两国彻底碾压之时,再去展开决战也不迟。

在演义小说里,有个王朗,最后是被诸葛亮给骂死的。他当时所持的看法是,应当先坐山观虎斗,就那么看着两边争斗,一直等到双方陷入僵持、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局面时,再出兵行动,而且重点是对蜀汉发起进攻。

另有曹魏的一位重臣刘晔,其态度十分坚定,觉得应当先抓住时机对东吴展开主攻行动。彼时吴国的主力正被刘备所牵制,在这样的情形下,可径直对东吴实施突袭,打过长江去,如此一来,往后所有的问题便都能够得以解决了。

从战略层面单纯去考量的话,不得不说,这三种意见实际上每一种都具备相当高的可行性,它们在战略这个范畴内,都有着能够施行且有望达成不错成效的特质呢。

然而,彼时曹丕才刚刚登上皇位,正全力忙于推行新政呢,当下极为迫切地需要对各方力量加以平衡。因而在这一问题方面,他不得不综合各方的意见来进行考量。

后人所看到的,或许仅仅是这几人针对战争所做的技术层面分析罢了。然而在曹丕看来,这压根就不是单纯的战争技术方面的问题。要知道,他们每个人的背后,实际上都代表着人数众多的一大派别。并且,他们所发表的意见,同样也代表着其各自身后之人的看法呢。

最终,曹丕在全面考量各方利益及态度后,对大家的看法加以整合,从而推出了一个能让魏国内部各派别都相对易于接纳的方案。此方案内容为,先放任吴蜀两国随意交战,待它们分出胜负且均有损伤之时,再出动兵力去收获那胜利的成果。

若单纯从战术层面来剖析的话,此方案实际上并不差劲,甚至完全能够称得上是最优的选择。也正因如此,在后续的历史进程当中,夷陵之战才刚一落幕,曹丕便紧接着出兵南下了。

第二个原因呢,便是那所谓的新政啦。

彼时曹丕才刚开始推行新政,曹魏集团内部不少人实则对新政持反对态度。在此情形下,倘若曹丕轻率地出兵,使得国家的主要工作由推行新政转变成开展对外战争,那么后续他的新政能否继续推行下去,恐怕都会成为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

因此,曹丕当下务必争分夺秒,要赶在吴蜀两国决出胜负前,先奠定新政的基本格局。待新政根基稳固之时,那吴蜀两国想必也已两败俱伤。于曹丕而言,唯有到了这般情形再出兵征伐,才是最为恰当的时机。

而第三个原因呢,其实是属于曹丕个人方面的因素。

差不多就在夷陵之战拉开序幕的同一时间,曹丕的后宫当中出现了些许状况。

简而言之,曹丕先前迎娶的正妻甄宓,彼时曾流传出若干传闻。于野史所传的那些说法里,甄宓有出轨的嫌疑,而其出轨的对象,恰恰就是曾和曹丕角逐继承权的曹植。

此事究竟是真还是假?具体情形究竟如何?后世已然难以说清了。恐怕唯有当事人知晓真正的内情!就连身处同一时代的史官,对此也不明就里,弄不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然而,就这场出轨风波的最终结局而言,在史书之上有着十分明确的记载。

公元221年7月的时候,刘备已然正式开启军事行动,夷陵之战就此爆发。而就在该年8月初,曹丕却骤然下达命令,把甄宓径直赐死。不仅如此,在赐死甄宓之后,曹丕还进一步下令,要用头发将她的尸首面部遮盖起来,并且拿糠把嘴给塞住。

三国时期存在一种极为狠毒的做法,那便是让甄宓即便身故之后,既无颜面去面对他人,同时也丧失了开口言语的可能,其残忍程度可见一斑。

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在当初那个时候,曹丕与甄宓之间究竟经历了些什么?究竟是何种缘由,竟能让曹丕对甄宓的恨意达到这般地步呢?想当年,他们二人明明可算是一对令人称羡的神仙眷侣,可为何最终却落得如此结局,走到了这一步呢?

总而言之,夷陵之战刚爆发之际,曹丕可谓是麻烦缠身。对内,自己的媳妇传出出轨的绯闻;对外,推行新政遭遇重重阻碍。并且在这个时候出兵的话,极有可能致使吴蜀两国即刻停战,进而再度携手来共同对抗魏国……

因而直至夷陵之战全程结束,曹丕始终都采取了静观其变的做法,在这整场战役期间,他未曾有其他明显举动,就只是安安静静地在一旁观察着局势的发展,始终保持着这样一种静观待变的姿态。

于是,这样的一个结果便出现了,它使得吴蜀两国,确切来讲就是刘备和陆逊之间,拥有了能够单独进行较量、交手的契机。

蜀军行至猇亭后,遭遇陆逊阻拦,就此被挡在了猇亭当地。自那之后,吴蜀两方形成了一种僵持局面,这一对峙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久久未能有新的态势发展。

日子一天天流逝,在吴国之中,不少人经过一段时间后,最终察觉到了陆逊此前选择撤退之举的真正意图所在。

原来啊,陆逊撤到猇亭之后,那夷陵一带绵延几百里的山岭区域,就彻彻底底地让给蜀军了。

乍一看,蜀军瞬间便占据了绵延几百里的地盘,仿佛是赢得了极大的胜利。可事实上呢,这几百里的范围基本都是山地,压根儿就没什么大型的城池,人口数量也是少得可怜呐!

倘若没有人口,蜀军便难以从该地获取到多少粮草补给。于是,在双方于猇亭形成对峙局面之后,刘备唯有从大后方的奉节那一带,跨越长达几百里的路程来运输所需的补给物资。

要是搁在现代,这区区几百里的距离,压根就不算啥事儿呢!要知道,从古至今,四川那可是有名的天府之国,粮食方面向来不难解决的。并且呢,从奉节到猇亭前线,中间恰好有长江可以顺着水流而下。要是在当下,只需通过船来运输粮食,那运输成本可就低得很啦!

然而要是回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三国时代,那情形可就全然不同了。

要知道,在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那个时候,是还没有三峡大坝存在的哦。在那段历史时期当中,三峡大坝并未修建起来呢,和如今有着明显的不同,毕竟如今雄伟的三峡大坝已然矗立在那里啦,可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是没有它的哟。

当今时代,三峡大坝建成之后,整个三峡区域已然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船只在此畅行无阻。然而在三峡大坝未建成前,三峡地区一直是以地势险峻而闻名遐迩,船只通行其间,面临的风险极大,有时候甚至根本无法通行。

在船只无法承担运粮任务之时,刘备便只得依靠人力与畜力了。他们要沿着长江两岸前行,需跨越长达几百里的山路,如此这般,方能将补给成功运至前线。

如此一来,蜀军的运输成本便出现了暴涨的情况!这使得蜀军在运输方面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原本的运输安排受到严重影响,耗费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大幅增加,运输成本的暴涨无疑给蜀军整体的行动和发展都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呢。

与此同时,随着双方对峙时间的不断延长,益州内部出现的反对之声也愈发强烈起来。要清楚一点,益州当地的士族们,打从一开始就对刘备发动这场战争不太支持。不过好在开战之前,刘备就已经将诸葛亮留在了成都。凭借诸葛亮出色的内政才能,暂时而言,刘备倒也无需担忧自己的后方会出现内乱的情况。

可要是一直这么拖延下去的话,那它终究会是个极为棘手的大麻烦。

眨眼间,刘备抵达猇亭后,半年的时光便匆匆而过了。算起来,从刘备出兵算起,到此刻已然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时间过得可真快呢。

开战伊始,蜀军凭借替关羽报仇这一旗号,士气极为高昂。然而,历经长达一年的消耗,特别是经历了半年多的前线僵持局面后,众人的士气已然被消磨得所剩无几了。

彼时的刘备已然陷入骑虎难下的困境之中。倘若就这样毫无功绩地回去,那对刘备个人的威望而言,必定会带来极为严重的损害。可要是接着打下去的话,蜀汉集团所承受的消耗,亦是其难以担负得起的。

就在刘备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之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已经顽强坚守了好几个月的陆逊,竟然率先发起了行动!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