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号称“史上最热夏天”,热到何种程度?皇帝忙着下罪己诏

为竟然史说 2025-02-25 14:15:26

乾隆八年七月的一日,早朝伊始。乾隆帝端坐在龙椅之上,可那会儿,他显得颇为烦躁,在座位上没法安稳待着。

不知咋的,自打7月起,天儿就愈发炎热。他身着厚重龙袍,看着漂亮,却不透气,热得难受。这会儿,他心里就盼着早朝能快点结束,好换上一身既凉快又舒适的衣裳。

遗憾的是,他难以达成心愿。朝臣们纷纷站出来,依次向皇上启奏,如此情形,注定他的想法无法实现。

九门提督率先启奏皇上,近来城中状况堪忧。一周里,天天有人走着走着忽然晕倒,说是中暑。酷热难耐,还有人直接热死。每日中暑晕倒者上千,热死的也有好几百,连他手下士卒都好多遭殃。如今城中冷清混乱,实际可能更差。

乾隆听闻此事,脸色骤变,赶忙追问:“京城乃关键之地,怎会发生这种事?近来天热得厉害,可再热也不该热出人命啊?”

这时,礼部尚书上前说道:“皇上,九门提督说的是实情。这种事不是头一遭,明朝成化十六年就有过。史料记载,那年在顺天府,仅热死的人就达好几百。”

随后,工部尚书上前禀奏:“皇上,此次酷暑比成化年间那次还厉害。工部负责朝廷工程事务,近日天太热,城里好多建筑被烤焦,有些民房还自燃了,宫里也没躲开。眼下要紧的,一是防火,二是修理房屋和宫殿。”

乾隆正要开口,户部尚书紧接着站出来禀奏:“皇上,因天儿持续高温高热,各州县农田都干裂了。今年赋税能收上来一半就谢天谢地。而且,部分地方已出现流民,得赶紧想法子安抚。”

这会儿乾隆哪还在意身上闷热,心里清楚要是过不了这坎儿,大清危矣。纷繁事务,全得他这皇帝拿主意。面临的压力有多大,那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上最热的夏天】

实际上,乾隆八年夏天的炎热程度,远超朝堂所知晓的。当时信息传递不便捷,各地奏章还在途中。乾隆跟大臣们也就只能大致知道京城周边的状况。

各类地方志对此次“酷热天气”均有所记录。这些记录以不同方式留存,呈现出当时那种极为炎热的气候状况,让后人能通过方志去了解这次酷暑情形。

《续天津县志》记载,不管是房子还是物件,都被烤得焦糊。有些茅草屋竟自行烧起来,部分金属都熔化了。因酷热而丧命的人,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高邑县志》里讲,当时墙壁热得烫手,那种酷热难耐的情况下,竟然有人因极度口渴而丢了性命。

据《青城县志》记载,当时酷热难耐,好些人受不了这热乎劲儿,争着往城外跑,一心想去深山老林里凉快凉快,可没想到,路上被大太阳一晒,就这么倒在了半道上。

除此之外,由于田地干裂缺水,好多地方都有流离失所的百姓出现,各处状况都不大好,形势较为严峻。

肯定有人琢磨,那天气能热成啥样?要知道如今气温超35度就算高温。像武汉夏天热起来能到38度,我记得,40度也有过,不过特别罕见。

即便这样,38 度已让不少人承受不住。那乾隆八年的夏天,究竟有多热呢?

确实有相关记录。这得归功于那时的西方传教士,他们把诸多西方先进发明带到东方,其中便包含温度计。

传教士宋君荣曾在北京生活36年。乾隆八年时,气温异常高,他便把那段时间的温度记录了下来。

在7月20号到25号这六天,堪称整个夏天酷热巅峰。这期间每日气温都超40度,尤其在25号,气温飙升至44.4度,为这段时间内的最高温。

人体对温度极为敏感。发烧时体温顶多到41度,而44.4度对人体威胁巨大。要是长时间处在如此高温环境,还没采取降温手段,真可能会因热丧命。

据后续统计,仅京城一地,因气温飙升就致使1.14万人离世。

这一夏天,说是“历史上最热的”,还真不算夸张。从实际情况来看,确实担得起这个名号,说是名副其实一点儿不为过。

【朝廷的应对举措】

话说咱把目光转回朝堂。乾隆听完各部大臣所奏之事后,便与大臣们一道琢磨起应对的法子来。

没过几天,乾隆皇帝一口气颁布了好几道圣旨。这些圣旨相继发出,在短时间内就传达到相应之处,开启新一轮政令推行。

头一道圣旨:乾隆自个儿掏出一万两白银,拿去购置冰块跟防暑的药,而后无偿分发给老百姓。

第二道圣旨下来啦,朝廷从长平仓调出四十万石粮食,于各地设粥厂救济受灾百姓。为了确保秩序井然,还对灾民登记造册,让大家凭票据领取粥食。

第三道旨意:次年把种子借给老百姓种粮食。而且依据不同地方实际,适当减少或免除税赋。

第四道旨意:倡导乡绅们为国家解难,拿出粮食开粥厂、搭建凉棚,或者出资打井。总而言之,就是要各州县自行琢磨法子来应对当前状况。

从现代看,乾隆所做似乎不太够。可按古代科技和执行能力,能用的办法确实不多。京城百姓算幸运,宫里一直囤着不少冰块,虽没法让人人都满意,却能让多数人情况有所改善。

在别的地方,除了开设粥厂,防止流民饿死,其余的就得仰仗当地士绅了。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保障流民基本生存,也期盼士绅能在救助流民方面发挥作用。

幸运的是,这些士绅在当地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他们看重自己在本地的形象,而且部分士绅间关系不太好,彼此存在攀比心态,所以在诸如打井、设立粥厂这类事上,做得比较上心。

实际上,乾隆除了采用上述办法,还做过两件事。从如今角度看,这两件事没啥实际用处。它们既没带来实质效益,对当下也无借鉴价值。

头一件事儿,皇帝颁布罪己诏。他承认出现这般天象,是自己工作不尽力,用人也欠妥,还承诺定会加以改正。

接下来要讲的事儿是求雨。乾隆特意在城里修了个祈雨台,而后领着一众大臣威风凛凛登上祈雨台,进行祈雨活动,盼望着上天能降下甘霖。

这两件事虽说实际用途不大,可对于收拢人心来讲,有着相当大的好处。它们看似作用不明显,却在赢得民众支持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