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临床,遇到好几例男士胸闷气短,善太息,余无明显不适,舌淡苔白,脉弦细略紧,结合舌脉,摒弃疏肝理气之法,最终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而取效。
血府逐瘀汤,中医方剂名。为理血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胸中血瘀证。症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典型病例1:和某,男,79岁。胸闷气短,心慌心悸,高血压,乏困无力,眼干涩,纳呆,便秘。舌红苔厚,脉滑结代,三五一停。西医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中医辨证为痰瘀三焦,气机不利。治宜清热化痰,通泻三焦。
组成:瓜蒌45g,薤白10g,黄连10g,清半夏30g,代赭石30g,竹茹30g,生大黄10g,炒莱菔子30g,火麻仁10g,枳实15g,北沙参30g,红景天25g,银杏叶25g,麦冬30g,
用法:7剂。水煎服,每日3次。
1周后,复诊:胸闷气短好转,心慌心跳好转,大便两天一解。舌苔转薄。脉搏已变为跳七八次一停,仍然纳差不想吃饭,眼睛干涩有眼屎。效不更方。上方加莪术15g,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30g。续服7剂。
三诊:胸闷气短消失,心慌心跳消失,结代脉恢复正常,可以吃东西,眼睛仍然干涩糊眼。上方加入桑叶30g,夏枯草30g。7剂吃完,诸症消失,血压平稳,后以丸药调理善后。
按:此证治疗起来并不复杂,按中医病机辨证治疗,有是证用是药,清热化痰,疏理三焦,很快见效。治疗此病一般医生易犯见症发药的错误、见到结代脉和冠心病,不分寒热虚实,易用炙甘草汤,或活血化瘀之药,甚至一见耄耋老人红参、黄芪、西洋参等一类大补司就上去了。这种不分病机,不论寒热的治法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中医治病一定要按规矩来,认真辨证,分清寒执虚实,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针对病机治疗,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典型病例2:张XX,男,40岁,四川南充人,在本市打工积年,10月14日自觉胸闷气短前来就诊,查舌淡苔白,脉弦细,余无明显不适,诊断为气血瘀滞,心阳不足,治疗以血府逐瘀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温通心阳,行气止痛。处方如下:
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0g,半夏10g,生地10g,全瓜蒌15g,牛膝10g,桔梗5g,柴胡3g,枳壳6g,川芎5g,赤芍6g,薤白10g,桂枝10g,甘草3g,生姜10g;七剂,水煎服。
10月22日二诊,言胸闷气短稍缓解,舌仍淡白,脉弦细微涩,考虑药力不达,遂另行处方如下: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0g,半夏10g,生地10g,全瓜蒌15g,牛膝10g,桔梗10g,柴胡10g,枳壳6g,川芎10g,赤芍10g,薤白10g,桂枝10g,甘草6g,生姜10g;七剂,水煎服。
11月2日三诊,言胸闷气短明显减轻,惟腹泻不止,一日四至五次,考虑是病人个体体质差异,遂以熟地易生地,瓜蒌皮易全瓜蒌,炒当归易当归,炙甘草易甘草,续服七剂,病告痊愈。
笔者本人10月20日,突感胸闷气短,不时太息,每次发病时须手拍胸前若干下,方觉舒服,自认为胸痹不通,10月27日,自拟一方:半夏10g,枳实30g,全瓜蒌15g,厚朴10g,薤白10g,白术15g,神曲15g,杏仁10g,陈皮10g,天麻10g,桔梗10g,炒莱菔子9g,甘草 6g,五剂,水煎服。
服后胸闷气短没有任何缓解,心电图检查也未发现异常,考虑药不对症,11月3日,另行处方: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0g,半夏10g,生地10g,全瓜蒌15g,牛膝10g,桔梗10g,柴胡10g,枳壳6g,川芎10g,赤芍10g,薤白10g,桂枝10g,甘草6g,生姜10g;五剂,水煎服。服三剂后,症状大减,五剂后胸闷气短若失。
血府逐瘀汤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及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瘀阻气滞者。临床遇到胸闷气短者,要想得到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不可一味疏肝理气,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