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地方的名字背后有这不同的深意,一个名字或描述了当地的风景、或代表了一段历史、或诉说着一个故事、或讲述着当地的文化、或纪念这一个名人、或来源于当地的传说……
位于河南省北部的一个千年古县——内黄县,现有532个行政村,其名称历经数千年世代更替,有的或消失在历史中,有的保留至今,有的几经演变,但依然能够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传说故事中找到他们的历史印记。
小编查阅历史资料发现,内黄县以姓氏命名的村庄约占半数左右。而以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命名的村庄站占到百分之三十。内黄县地处黄河故道,因此内黄县不少行政村是因古代黄河、卫河变迁留下的遗址和痕迹命名的,如大堤口、堤上、高堤、岸上、流河、河道、河村、魏弯、潞洲、埝子头、潭头、嘴头等。另外,因为人们在建村时一般要选择较高的地方,所以叫“堌”,后人为了书写简便,去“土”旁,而变为今天习惯写法的“固”字。有的是取“永留固居”本意。内黄县不少行政村就是如此,如:东长固、西长固、马固、东聂固、西聂固、高固、东留固等。以自然环境命名的村庄有林子、梧桐、桐村、鹅鸭、杏园、梨园、野羊、野庄、草坡等。有自然实体和自然环境双重含义的村名如观(音)寨、大寨、石桥、五间房、石盘、神标、高庙、马井、台头、井店、善义店等。
以历史人物命名
马上乡吉村,本为翕村,东汉赵信被封翕候即居此地,因翕、期、吉谐音,故讹传为“期”,又讹传为“吉”;
高堤乡冉村,原为孙村,因是“冉魏”皇帝冉闵故里,改为冉村;
窦公,因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曾屯兵于此,为纪念他,故名;
马上乡善村,原为单村。因李密部将单雄信曾驻兵于此,并筑土为城,号为单雄信营,后又演化为善村,北善村隶属河北魏县,故此为南善村;
城关镇陈营,清代有个叫陈植的人,原籍茶陵,袭其祖职管理军屯,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所辖屯地归并内黄,后以陈植名其营,故有陈营村。
以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命名
城关镇丁庄原名五里庄。清康熙年间,村民杨炳考中武探花后,改村名为“鼎甲庄”,后为书写方便改为“丁甲庄”。新中国建立后,又简称丁庄;
楚旺,原名楚王、楚村、楚祠里、楚王堡,是因项羽在此地杀宋义夺兵救赵,破釜沉舟,建功立业,后称西楚霸王,为纪念他而得名。清光绪年间,因靠卫河,漕运、商业兴盛,又改“楚旺”;
东庄镇旧县,原为古内黄县城,后因大水曾迁故县,又迁今县。所以留下旧县、故县村名。
以古迹和传说命名
田氏乡高城,据曹氏家谱记载,始祖曹伯昌,原籍山西洪洞曹大街,明永乐年间迁来,因观地势较高,又似古城堡遗址(一说即古繁阳城),故名曹高城。耿高城、刘高城亦缘于此,因姓而别;
东庄镇汉晁,相传汉代晁错曾被流放于此,故名。大晁、小晁,因从此析出得名;
梁庄镇牡丹街,《滑县志》有牡丹集。相传原是一个花园,内有牡丹成树,人称牡丹屯、牡丹镇,后改为牡丹街;
石盘屯乡石瓮,原名清河村,相传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河决,岳飞母子“抱坐瓮中”、“冲涛及岸”,改名石瓮;
石盘屯乡麒麟,原名三街村,相传宋朝初年,该村有牛生麒麟,视为吉祥之物,故改名。
以迁民纪念命名
窦公乡迁民屯徐氏墓碑记载,宋代名北徐村,元末毁于兵燹。明初迁民,在此屯田生息,故名;
中召乡滹沱村,因迁来之民原籍有滹沱河,为纪念故乡得名;
马上乡东同住、西同住,因几姓迁来同居一村,故名。又因方位而分东、西;
东庄镇新张铺,因迁来之民原籍名张村,故名新张村。后在该村设立驿站,也称铺亭(传递公文的接待站),又改为新张铺。附近的三新张、岳村铺等村庄,或因分居,或因相近而得名;
宋村乡车固,因迁来之民原籍即名车固,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