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性猜疑,容不得别人半点冒犯。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发现半根头发丝,当场就暴跳如雷,喊着要把做饭的人处决。
这段典故在文献《前闻记》里有相关记载。内容中以光禄官的名义陈述故事主人公,之后随着故事的扩散和传播,坊间百姓偶尔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
可能是因为早年当过乞丐、和尚的缘故,导致朱元璋称帝后,日常饮食都较为朴素,并非经常大鱼大肉,或许其中也带着一种对食物珍惜的情感。就算如此,朱元璋仍然要求严格,哪怕是因为半根毛发,也要把犯错人治个重罪。
据说,早年前朱元璋带领群雄,采取“以逸待劳”的战略,让其他军阀打得焦头烂额之后,才出手坐收渔翁之利,从此定下大明王朝的基调。
他坐上明朝第一把龙头交椅后,十分关注民生,故此经常日理万机,废寝忘食。且不说朱元璋夜里很少去雨露均沾,就连饮食方面,亦是相对简单,朴素。文武百官见圣上如此作风,自己也深被影响,大家都不敢在明面上大吃大喝,以此向朱元璋的榜样学习。
不过,朱元璋虽吃得简单,但性格却相对暴躁易冲动。因为受猜忌心影响,若是一旦动怒,少则把当事人砍头示众,多则连其家族成员都要被牵连,赐予一个株连九族重罪。
基于朱元璋的无情猜忌心理,令宫中一众人等都有一种侍君如侍虎的感觉,每天如坐针毡、头悬利刃,生怕有哪里做得不对,招惹了皇帝生气,从而丢掉小命。
故此说来,在皇宫里当差虽福利好薪酬高,其实也是一种高风险行业。包括太监、宫女、厨子、侍卫等,若是细节上让朱元璋不舒服了,极有可能就要被重罚。
比如某太监在朱元璋面前,不小心摔烂了杯子,或是宫女私下八卦,被朱元璋听到,这些细节小事,都具备极高的生命危险。而在历史典故中,就发生过一件类似事情。
有一天,朱元璋在宫中忙着批阅各地官员递呈上来的奏折。可能是自身过于专注,竟错过了饭点时间,自己看着看着,肚子就传来咕咕声,身体血糖瞬间下降,头也逐渐晕起来。这时,朱元璋才知道自己饿得不行了,于是示意身边太监,立马叫御膳房安排就餐饮食。
片刻后,那热腾腾的饭菜就端到了皇上面前,和往常一样,都是些朱元璋日常喜欢的朴素菜肴,虽然多数不是油腻的大鱼大肉,但相当精致体面。
然而,就在朱元璋起筷咀嚼之际,不经意就看到菜肴里落着一根黑毛发。此时,朱元璋第一反应就是厨子不卫生和疏忽,竟把头发掉在了朕的饭菜上,这简直是冒犯,不重罚其他人怎么服自己。于是,朱元璋当场拍桌,恼羞成怒,律令把负责这顿餐饮的厨子给处死。
就在这时,旁边的太监则急忙劝慰道:“圣上,何不先听听厨子怎么个说法,然后再杀不迟。”
朱元璋转念一想,确实也是这个理,这样起码让人觉得自己是个开明帝王,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昏君。没多久,那个厨子就被拽了进来,其看到生气的朱元璋后,也不慌乱,脸容淡定,没有冷汗。
朱元璋见他如此神态自若,竟有点好奇的问:“饭菜上有毛发,你可知晓?可知罪?”
那御膳房厨师听罢,不慌不忙的回道:“回圣上那是您的龙须。”
此时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开始自思,然后摸摸下巴的胡须,发现确实是自己掉下的,于是才怒火渐散,放过了厨子。
有人认为这个厨子确实是个智慧淡然之人,遇到这等危险大事,能够捋清前后关系,以超高情商回答,从而化解了危机。
若是换做其他脑袋不灵光的厨子,回复一些:“我不知道,是奴才疏忽”等话语,估计早已经人头落地。所以这位厨子敢于把事情真相指出,让皇上知道是自己的问题,从而不好意思怪错自己。
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个赏罚分明的君主,为了巩固自己地位对日常琐事仍一丝不苟,同时也展露了他作为一个明朝皇帝的开明品格。
另外,作为伺候皇上的厨子,其也有过人之处,在危险到来时,沉着冷静,能机智化解危机,属实是一位智慧果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