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3月30日,国有四大银行同时发布定增,募集资金超过5000亿。其中邮储银行拟向财政部、中国移动集团和中国船舶集团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为1300亿元;交通银行拟向财政部、中国烟草及双维投资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规模不超过1200亿元;中国银行与财政部签署1650亿元股份认购协议;建设银行拟向财政部定增募资不超过1050亿元。这一事件既是金融体系主动适应监管变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战略布局在资本市场的集中体现。不过对于资本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这我们就很难去判断了。

根据中国版巴塞尔协议 III(2024 年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需满足更高资本充足率要求。例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如四大行)需在 2025 年初达到总资本充足率 19.5%(含 TLAC 工具),而截至 2024 年三季度,四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平均为 10.86%,存在显著缺口。此次定增直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是应对监管硬性指标的必然选择。
财政部作为主要认购方(如建设银行 1050 亿元、中国银行 1650 亿元),通过增持巩固控股权,强化财政政策与金融体系的协同。其他国企(如中国移动、中国烟草)的参与则体现跨行业资源整合,例如中国移动通过入股邮储银行,可将通信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拓展数字金融场景。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包括发行 5000 亿元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资本。此次定增与特别国债形成政策组合拳,既缓解银行资本压力,又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流向重点领域。央行 2025 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银行融资创造有利环境。例如,2024 年两次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超 1 万亿元,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 3.8% 的历史低位,降低了银行的融资成本。
四大行募资用途均指向 “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与央行提出的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五大方向高度契合。例如,建设银行强调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中国银行提及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均体现政策导向。
四大行合计超 5000 亿元的定增规模可能对市场流动性形成阶段性压力。以建设银行定增价 9.27 元 / 股为例,较公告前收盘价(假设为 10 元)折价约 7.3%,可能引发现有股东抛售。历史数据显示,2019 年再融资新规后,定增市场曾因折价率提升(至 8 折)和锁定期缩短(至 6 个月)出现资金分流现象。
资本补充将增强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提升市场对其长期稳健性的信心。例如,邮储银行通过 1300 亿元定增,预计可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约 1.2 个百分点,缓解未来三年的资本压力。此外,国企股东的战略协同可能带来业务增量,如中国移动与邮储银行在乡村振兴、智慧金融领域的合作。
此次定增标志着国有大行资本补充进入 “主动防御” 阶段,未来可能带动中小银行跟进。同时,财政部主导的注资模式(如建设银行全额由财政部认购)强化了 “国家队” 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释放出 “稳金融、稳经济” 的政策信号。
尽管定增短期内补充资本,但银行若无法通过盈利增长实现内源资本补充,可能面临持续融资压力。例如,2024 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仅增长 0.5%,息差收窄至历史低位,制约了利润留存能力。定增折价可能引发中小投资者对 “利益输送” 的担忧。例如,交通银行定增价 8.71 元 / 股较公告前收盘价(假设为 9.5 元)折价约 8.3%,可能导致股价短期波动。历史案例显示,2017 年定增新规后,市场曾出现 “破发” 潮。定增需经多部门审批(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流程复杂可能影响实施进度。此外,若特别国债资金与定增资金形成重复投入,可能降低政策效能。
此次四大行集体定增是中国金融体系深化改革、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里程碑,其意义远超单纯的资本补充。通过国有资本优化布局,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领域。主动适应巴塞尔协议 III 及 TLAC 要求,提升金融体系稳定性。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金配置方向,引导资金流向高价值领域。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关注银行股的估值修复机会(当前市净率普遍低于 0.6 倍)及战略协同带来的业务增量;对于政策制定者,需平衡资本补充与市场稳定,避免 “重融资、轻回报” 的倾向。这一事件或将开启中国银行业 “高质量发展” 的新篇章,为金融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