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终于大白了!德媒爆出:两年前炸北溪管道的,居然真的是他们

墨忆史谈 2024-10-25 11:31:07

居然真的是他们!炸了北溪管道的元凶终于就揪出来了!

8月14日,德国联邦总检察长发布了,"北溪"爆炸案嫌疑人的首张逮捕令。

这一消息如同一记惊雷,将人们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了两年前那起轰动世界的事件。

当初案发后很多人就猜测是美国在“搞鬼”,因为恰逢俄乌冲突之时,人们猜测此次事件就是美国撺掇乌克兰在针对俄罗斯。

那么,这起爆炸案是否真的和美国有关?这起扑朔迷离的国际悬案,是否将揭开谜底?

查出了啥?不明说

2022年9月26日,位于北欧的波罗的海突然传来一阵巨响。

随后,海面上出现了大量气泡,并且很快就蔓延形成了长达一公里的沸腾区域。

这一异常现象很快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注意。

经过调查,人们惊愕地发现,连接俄罗斯和德国的"北溪"天然气管道竟然发生了爆炸。

四条管道中的三条都出现了泄漏,其中北溪2号管道已经充满了天然气。

大量的甲烷泄漏到大气中,成为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单次甲烷排放事件之一。

事件发生后,波罗的海沿线国家丹麦、瑞典和德国,立即启动了调查。

然而,作为当事方的俄罗斯却被排除在了调查之外。

这一决定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不满。俄罗斯总统普京甚至将这起事件称为"国际恐怖主义行为"。

同时他们坚称这一事件是由于西方制裁导致的技术问题。

随着调查的深入,各种猜测和说法开始在国际社会中流传。

谁有嫌疑?不敢说

2023年2月,美国著名记者西摩·赫什发表了一篇爆炸性文章,声称这起事件是美国情报部门和军方秘密策划的。

她声称是美国借北约演习为由,秘密在管道附近海域埋了可远程触发的C-4炸药。

紧接着,各国媒体都对这一件事进行了报道,似乎北溪爆炸案的真相已经明了。

然而,美国政府却坚决否认做过这件事,甚至还将脏水泼到了俄罗斯身上。

不过,国务卿布林肯的一番言论却引起了人们的疑虑。

他称爆炸事件是一个"巨大机会",可以减少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因此他对于北溪管道被摧毁“感到满意”。

就在人们还在为这一说法震惊时,2023年3月,又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

美国媒体报道称,早在爆炸发生前3个月,乌克兰一个团伙就计划炸北溪管道了。

不过,这一说法立即遭到乌克兰方面的否认。

然而,就在同一个月,德国《时代周报》的一则报道再次引起了轩然大波。

报道称,调查人员在一艘名为"安德罗梅达"的游艇上发现了微量炸药痕迹。这艘游艇瞬间成为了调查的焦点。

随着调查的推进,更多令人震惊的细节浮出水面。

德国调查人员发现,"安德罗梅达"号是通过一家波兰的空壳公司租用的,而嫌疑人可能使用了假护照。

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除了那名使用假护照的神秘人物,还有两名乌克兰公民和五名德国公民参与其中。

然而,就在调查似乎取得重大进展之际,案件却再次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2024年2月,瑞典和丹麦先后宣布结束调查。瑞典称"无管辖权",而丹麦则表示"证据不足"。

这一决定立即引发了国际社会的质疑和不满。

与此同时,俄罗斯并没有放弃追查真相的努力。他们不断在国际舞台上呼吁进行独立的国际调查。

甚至俄方称已经掌握了证据,英国可能也参与了破坏行动。

随后他们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决议草案,要求成立国际调查委员会。然而,这一提议并没有通过。

就在人们以为这起案件可能就此石沉大海时,德国的一则消息再次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指望德国?不好说

就在两天前的8月14日,一则震动国际社会的消息从德国传出:德国联邦总检察长针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案发布了首张逮捕令。

被通缉的嫌疑人是一名叫弗拉基米尔·Z的乌克兰公民。

据悉,这份逮捕令早在今年6月就已发出,但直到现在才被公之于众。

当初德国调查人员追踪到该嫌疑人最后出现在波兰华沙西部地区。

除了弗拉基米尔·Z,还有两名乌克兰公民被列为嫌疑人,其中包括一名女性。

调查人员怀疑他们可能作为潜水员参与了在管道上安装爆炸装置的行动。

然而,就在德国公布这一消息的同一天,波兰方面却透露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转折:被通缉的弗拉基米尔·Z已经离开波兰,返回了乌克兰。

人们纷纷猜测,德国当局是否掌握了决定性的证据?这名被通缉的乌克兰公民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嫌疑人又是如何在被通缉的情况下离开波兰的?乌克兰方面又将如何回应?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会对这起国际悬案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即使抓获了这名嫌疑人,案件的真相是否就能大白于天下仍然是个未知数。

由于事发地点在国际水域,且涉及多国利益,调查面临着诸多法律和政治障碍。

一些欧洲政客和专家呼吁成立独立的国际调查委员会,以查明真相并追究责任。

但是,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利益存在巨大分歧,使得达成共识变得异常困难。

尽管如此,德国当局的这一行动仍然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即便面对重重障碍,追查真相的努力从未停止。

这不仅关乎"北溪"管道爆炸案本身,还影响着欧洲的能源供应,更是对国际法治的一种坚持。

随着调查的继续推进,我们或许能够看到更多的证据浮出水面。每一个新的发现都可能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

然而,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到在国际政治的漩涡中,真相往往是多面的,正义的实现也并非易事。

而在这场错综复杂的国际博弈中,普通民众往往是最无辜的受害者。

爆炸事件导致的能源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欧洲民众的日常生活。

许多家庭不得不面对高昂的取暖费用,一些工厂因能源成本上升而被迫减产或停产。

与此同时,大量甲烷的泄漏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如果不能及时控制类似事件的发生,人类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挑战。

这些影响虽然不如爆炸本身那样戏剧性,却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

4月,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呼吁,此案必须彻查

结语:

无论真相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护正义、促进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我们期待各国能够放下成见,共同努力查明真相,并以此为契机,加强海底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推动更加公平、透明的国际秩序的建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为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世界贡献力量。

0 阅读:2

墨忆史谈

简介:谢谢您的关注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