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砀山地区桃树桑白蚧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点击查看!
李建东
桑 白 蚧 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TargioniTozzetti),属同翅目盾蚧科 。是砀山地区桃树的重要害虫。除桃、李外,尚可危害杏、桑、樱桃、苹果、猕猴桃等多种果树。近十年来受气候、管理等综合因素影响,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死枝死树现象普遍发生。笔者通过多年来调查研究和查找相关资料分析,砀山地区桃树桑白蚧第 1 代虫态生育期较十年前明显提前,因此,笔者认为,砀山地区桃树桑白蚧逐年加重的原因除与暖冬和休眠期雨雪偏少等气候因素有关外,果农沿袭传统的防治方法、抓不住关键防治时期、不能科学有效地开展综合绿色防控工作,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1 桑白蚧形态特征
1.1 成虫
雌虫体长 0.9~1.2 毫米,淡黄至橙黄色,蚧壳灰白至黄褐色,近圆形,直径 2~2.5 毫米,略隆起,有螺旋形纹,壳点黄褐色,偏生一方。雄虫体长 0.6~0.7毫米,翅展 1.8 毫米,橙黄至橘红色。触角 10 节,念珠状有毛。前翅卵形,灰白色,被细毛;后翅特化为平衡棒。性刺针刺状。蚧壳细长,1.2~1.5 毫米,白色,背面有 3 条纵脊,壳点橙黄色位于前端。
1.2 卵
椭圆形,长 0.25~0.3 毫米,初粉红后变黄褐色,孵化前为橘红色。
1.3 若虫
初孵淡黄褐色,扁椭圆形,长 0.3 毫米左右,眼、触角、足俱全,腹末有 2 根尾毛。两眼间具 2 个腺孔,分泌绵毛状蜡丝覆盖身体,2 龄眼、触角、足及尾毛均退化。
1.4 蛹
橙黄色,长椭圆形,仅雄虫有蛹 。
2 桑白蚧危害症状
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固着在枝条上吸食汁液,严重时,重叠成层,枝条被虫体覆盖,形成一层白色蜡质物,排泄的黏液污染树体,如油渍状。被害枝条凹凸不平,发育不良,重者整枝整树枯死 (图 1)。同时雌性成虫和若虫直接在果面刺吸,分泌物会让果实被污染导致无法售卖或成色变差,由于桑白蚧蔓延速度较快,会从刚开始的局部或单株危害慢慢延伸至全果园。桃园发生此虫后,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一般 3~5 年,可将整个桃园毁坏。
图1 桃树桑白蚧危害状
3 桑白蚧发生规律
砀山地区每年发生 2 代,以第 2 代受精雌成虫在寄主上越冬。桃芽萌动时开始吸食树液,虫体迅速膨大,越冬代雌成虫产卵期和砀山酥梨花期较吻合(表 1),一般砀山酥梨盛花初期(3 月下旬)开始产卵(图 2),砀山酥梨落花期(4 月上旬)产卵结束,田间卵量达到高峰(图 3),产卵期 1 周左右,温度高则产卵期短,温度低则产卵期拉长,每雌成虫产卵 50~120 粒,卵期 10~15 天,雌成虫产卵后干缩死亡。4月中旬第 1 代若虫开始孵化,4 月中旬后期达到孵化高峰,刚孵化的若虫在蚧壳下补充营养,1 天左右爬出蚧壳后在枝干上游走并开始分泌少量蜡丝(图4),3 天后若虫在 2~5 生枝条上固定不动,以口针插入树皮组织吸食汁液,开始分泌出大量白色蜡丝(图 5),经 6~7 天形成蚧壳覆盖虫体(图 6),以枝杈处和阴面较多。雌若虫蜕两次皮后变成成虫;雄若虫脱 2 次皮后变为“前蛹”,蛹羽化为有翅成虫 。雄成虫交尾后不久就死亡,寿命仅 1 天左右。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第 1 代雌成虫产第 2 代卵,卵期10 天左右,7 月中旬为第 2 代若虫盛发期,若虫在枝条上爬行后固定危害,部分若虫在果面固定并刺吸汁液。9 月份交尾后雄虫死亡,雌虫继续危害并越冬。
表1 2013—2023年砀山酥梨花期与桑白蚧第1代虫态发育期对照表
图2 桑白蚧越冬雌成虫产卵初期 (2020年3月31日)
图3 桑白蚧越冬雌成虫产卵末期 (2020年4月7日)
图4 桑白蚧第1代若虫枝干 游走期(2020年4月18日)
图5 桑白蚧第1代若虫在枝干固定后分泌大 量蜡丝(2020年4月23日)
图6 桑白蚧第1代若虫在枝干固定形成蚧壳 (2020年4月25日)
4 桃树桑白蚧大发生的原因分析
4.1 疏于检疫,跨区域传播
桑白蚧雄性有翅,能飞,交尾后很快死亡,但雌虫终生寄居在枝干上,近几年全国桃树大面积快速发展,不同区域间或同一区域内苗木接穗调运转移频繁,因此,苗木或接穗带虫是桑白蚧传播的重要原因。
4.2 气候条件利于滋生繁殖
近十年来砀山地区暖冬且雨雪偏少,非常有利于桑白蚧成虫越冬,造成虫源基数大,为来年大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砀山地区 6—7 月雨日多,光照不足,则利于第 1 代雌成虫产卵和第 2 代若虫滋生繁殖,是后期虫口基数上升迅速的又一主要原因。
4.3 管理粗放,易于暴发成灾
在防治桑白蚧越冬代成虫时,对于发生严重的果园枝干上蚧壳密布重叠,单独依赖喷施石硫合剂等铲除剂效果差,需要结合人工刮除等综合措施同时开展,方能达到最佳铲除效果,而在人工防治方面果农重视不够,利于越冬代雌成虫繁殖危害。在防治第 1 代若虫时,由于气候等因素影响,第 1 代低龄若虫在枝干爬行期明显较往年提前,但很多果农不能适应新的变化,依然按照往年的防治时间开展化学防治,达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如传统防治上一般认为 5 月初是第一代低龄若虫防治最佳时期,但根据笔者多年观察,砀山地区 4 月中旬末到下旬初是砀山地区第 1 代低龄若虫爬行盛期,此期开展防治可达到最佳防治效果,若推迟到 5 月初防治,此时蚧壳已经形成,一般的杀虫剂渗透不到壳里很难能杀死害虫,所以在防治上首先把握好 4 月中下旬这个关键点,然后再加强调查监测,根据不同果园实际情况来确定卵孵化盛期至低龄若虫爬行盛期,有目的地开展防治,因为低龄若虫在枝干固定前抗药性最弱,且第 1 代若虫发生相对比较集中,所以抓住这一时期防治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这也是一年中防治最关键的时期。对于第 2 代若虫防治,砀山地区一般 7 月中旬第 2 代若虫达到孵化盛期,而砀山地区 7 月份中早熟品种已经采收结束,一旦果实采收结束,果农多放弃了管理,而大部分没有采收的桃果处于成熟至采收期,为降低农残,这一时期会减少喷药次数或停止喷药,放松了对第 2 代若虫的防治,这是后期虫口基数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另外因第二代若虫发生期历期长,大量发生期不集中,各园片又受环境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虫态发生参差不齐,若不能在开展调查监测的基础上抓住关键期进行防治,即使防治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7 月份在第 2 代低龄若虫盛发期放弃管理或管理不当,是果园后期桑白蚧暴发的主要原因。
4.4 农药更替,果农选择药剂不当
多年前防治桃树桑白蚧多选择杀扑磷等有机磷类药剂,防治效果相对较好。随着杀扑磷药剂的禁用,果农在选择药剂时以毒死蜱为主,毒死蜱药效虽然没有杀扑磷的效果好,但在关键期与其他药剂合理混用时也可起到较好效果,而这些广谱性杀虫剂对害虫天敌的杀伤力较大,大量使用后会造成害虫天敌数量骤减,在疏于综合管理的情况下害虫很容易暴发成灾。随着砀山地区近几年毒死蜱类产品在果实上禁用,果农在选择药剂时多处于盲目状态,用药混乱,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5 综合防治技术
5.1 植物检疫
加强苗木和接穗的检疫,防止扩大蔓延。
5.2 人工防治
休眠期用硬毛刷刷掉枝条上的越冬雌虫,之后用 18~20 波美度石硫合剂涂抹。
5.3 生物防治
桑白蚧的天敌主要有红点唇瓢虫、日本方头甲、寄生蝇、黑缘红瓢虫、异色瓢虫、深点食螨瓢虫、软蚧蚜小蜂和丽草蛉等,可人为创造利于天敌昆虫生育繁殖和生长发育的条件,以抑制桃园桑白蚧的发生和危害,忌喷广谱性杀虫剂。
5.4 化学防治
桃树花芽膨大期至芽顶露红前,全树喷 1 次 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 45%松脂酸钠可溶粉剂 100 倍,铲除越冬虫源;第 1 代低龄若虫孵化后在枝条上爬行期(砀山地区一般在 4 月中旬后至下旬初)喷 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 1500 倍液+0.5%苦参碱水剂1000 倍液;间隔 7 天喷 22.4%螺虫乙酯悬浮剂 30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7 月中下旬第 2 代低龄若虫期再次喷药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