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高超!考古学家揭秘西汉的“高新区”和“高科技”

陕西杂谈 2025-04-24 09:36:29

窑内人物俑装烧情况 受访者供图

陶模具 受访者供图

“汉长安城手工业的砖瓦制作、动物及人物俑生产、铁器及钱币铸造等普遍使用范模成型,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同时王莽时期‘高科技’叠铸技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龙国表示,他的最新研究展现了西汉时期汉长安城的手工业繁荣与技术进步。

三大手工业门类:制陶、铸钱和铸铁

据了解,汉长安城手工业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徐龙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长安城手工业遗存再做梳理,将研究范围扩大至都城近郊及上林苑中,勾勒出比较完整的都城手工业体系。目前发现的都城手工业可分三大门类:制陶(砖瓦建筑材料、陶俑)、铸钱和铸铁。

目前,汉长安城已发现的手工业遗存主要有窑址、模范、生产工具及产品等。20世纪80—90年代,在汉长安城内共发掘了50座窑址,其中37座位于汉长安城西北角的“西市”内。除城内发现的窑址外,在都城近郊也发现了一些手工业作坊遗址。在汉长安城东郊,现郭家村和三九村共发现了3座王莽时期的窑址,主要铸造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同一窑中也发现铸造其他金属器物的陶范。

徐龙国指出,从三大手工业门类看,都城手工业有四大职能:一是为都城建设提供砖瓦建筑材料;二是为帝王陵墓提供随葬用品;三是金属铸造,主要是铁器铸造,多为车马器及部分日用器;四是西汉中期中央控制了铸币权以后,专设上林三官负责钱币铸造,供应全国使用。王莽时期,更是为全国铸钱并提供服务及技术支持。

生产多集中在西汉的“高新区”

“这里生产的产品,除钱币外,其他的老百姓用不了。”徐龙国介绍,陶俑、铸铁和铸钱的生产集中于汉城西北部的“西市”,我们今天称之为“手工业作坊区”,也就是当时的“手工业园”,很像今天我们说的“高新区”。

从文献记载及出土遗物分析,帝王陵墓用品由尚方及少府属官东园匠管理。砖瓦生产由将作大匠、少府属官宫司空、工官、居室及宗正所属的都司空管理。铸钱由水衡都尉属官上林三官(锺官、技巧、六厩)负责。至王莽时期,汉长安城东郊也发现铸钱的窑址。

具体来说,制陶手工业主要可分为砖瓦建筑材料及陶俑两大类。砖瓦建筑材料包括长条砖、方砖、筒瓦、板瓦、瓦当、排水管道、井圈等,陶俑的生产主要是为帝王陵墓烧造随葬用品。33座陶俑窑址分布于汉长安城西北部的“手工业作坊区”内,或集中或分散,主要生产人物俑和动物俑。

“汉长安城作为都城手工业生产的基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发现大量的手工业遗存,是研究西汉官府手工业的重要资料。”徐龙国告诉记者,西汉时期,由政府组织生产的官府手工业,按其隶属关系可分为都城和地方手工业两部分,其中,都城手工业占有重要地位。西汉政府在都城中设立专门职官,负责都城建设所用砖瓦、贵族服装的生产,钱币及贵族所用金属器的铸造,如少府属官考工室负责铜器、金银器及器械的生产,尚方及东园匠负责陵墓丧葬用品的制造,东、西织室负责文绣及郊庙之服的织造,将作少府负责宫室的修建。汉初由少府负责铸钱,汉武帝元鼎二年置水衡都尉,下设上林三官(锺官、技巧、六厩)负责全国钱币的铸造。

模具普遍使用 “叠铸”技术高超

徐龙国还发现,汉长安城西北部的“手工业园”有“一窑多用”现象,因窑址形制既有明显差别,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差别应是烧制不同产品导致的。这一区域工场众多,产品多样,不仅烧制陶俑,生产车马器及随葬陶器,有的可能还生产砖瓦建筑材料,技巧工场搬入后还铸造钱币。

“当时砖瓦制作、动物及人物俑生产、铁器及钱币铸造等普遍使用范模成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徐龙国表示,从发现的情况看,砖瓦生产、人物俑及动物俑制作、车马器、生活用器及钱币铸造等行业,都普遍利用范模成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的标准化水平。现在发现的模范有陶质的,也有金属的,大量的木质模具我们今天无法看到了。

同时,西汉时期的“高科技”叠铸技术,广泛应用于车马器等金属铸造领域,以王莽铸钱叠铸技术为标志,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所谓“叠铸”,就是把用模具所制造的陶范一层一层叠放在一起,然后进行浇铸。以王莽的制作为例,在汉长安城东郊郭家村发现的完整叠铸范包,一次可浇铸一百八十四枚大泉五十铜钱。 记者 张潇

来源:西安晚报

0 阅读:0

陕西杂谈

简介:说说陕西文化、历史、娱乐圈的事 谝文化栏目的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