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扬州后曾十日不封刀,屠城80万人,百年后人们才知道真相

科普熊 2024-12-18 14:35:43

扬州,在我们的印象里一直是一座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安宁祥和的江南城市。

然而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下,这里也曾发生过令人闻之色变、胆战心惊的骇人事件。

那就是在1645年清军攻破扬州之后,对扬州人民发起的血腥暴力的屠杀事件,史称“扬州十日”。

这场屠杀持续了十日,扬州城内的妇孺百姓皆成为清军的刀下亡魂,原本繁荣富裕的锦绣扬州霎那间变成了一座寂静的死城。

然而这样一段血腥残忍的历史,竟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人知晓,直到百年之后人们才开始得知“扬州十日”的真相。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而扬州城的这十日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一、清军攻入南明扬州城

1645年,清军在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的率领之下先后在多方战场上收获战果,控制了当时我国北方边疆的大部分地区。

很快多尔衮便把大军的目标对准了南方和南明政府,而首当其冲的便是江南地区的交通枢纽,繁荣的扬州城。

随后不久,清军的铁骑已然兵临扬州城下,此时扬州城内的守将是南明将领史可法。

然而此时的史可法已经几乎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

见到清军的守军,有的闻风丧胆,弃城而逃。更有甚者直接当阵易帜,率领军队投降了清军。

就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史可法依然率领扬州城内为数不多的守军,与数倍于己的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虽然史可法和守城的军队奋力血战,奈何双方之间的实力差距过于悬殊,多铎率领的清军不但屡战屡胜,兵强马壮,而且还有红衣大炮助阵。

最终在五月二十五日,史可法的守军在鏖战七日之后,扬州城还是被清军所攻克,史可法也兵败被俘。

清军也对这位率领残军毅然坚守奋战的将领十分尊敬,想要劝降他改仕清廷,然而史可法坚守贞节,宁死不屈。

在多次招降未果之后,清军不得不下令将史可法处死,这位坚贞不屈的忠志之士也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曾有诗赞美其曰:“史岭红梅花沥血,芦沟晓月天飞鹤”。

扬州城告破,清军很快占领了扬州全城,而对于扬州城内的百姓来说,噩梦才刚刚开始。

二、被尘封的血腥历史

在清军攻城的这段时间里,南明军队虽然人数较少,但仍然带给了清军较大的伤亡。

其中更是有三个将领、一个贝勒死在了扬州城战场,这场战争称得上是清军入关以来损失较大的一场战争。

并且,扬州百姓也给予了南明守军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他们不但出力帮助守军修筑工事,巡查城池,还出了很多钱粮来支持南明军队的后勤。

正因这两点原因,入城之后的清军对扬州百姓的反抗痛恨不已。

扬州城刚刚告破,清军将领便下令对扬州百姓展开大屠杀。

百姓们不分男女老幼被几十人被编成一组,被清兵或用枪刺死,或用刀斩杀,一时间扬州城内百姓头悬市井,遍地尸体,血流成河。

不仅如此,清军还将扬州城内的百姓家中洗劫一空,并纵火烧毁了许多房屋,整个扬州都陷入一片尸山火海之中,可谓是人间地狱。

就这样,清军的烧杀抢掠持续了十天,十天之内清军对于扬州百姓的屠刀从未封停。

屠杀结束后,有僧侣来到街头为这些惨死于清军刀下的亡魂收尸。

据他们统计,将近80万扬州军民惨死在清军刀下。

然而这段血腥凄惨的历史,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沉寂在历史长河之中未曾被人谈起。

直到清末,一本叫做《扬州十日记》的书籍在我国民间传播开来,这段被尘封的历史才渐渐的展现在我们的眼中。

这本《扬州十日记》,正是由当时大屠杀的幸存者王楚秀将清军入城屠杀之后的所作所为一一记录,最终作成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当初虽然作成,但碍于之后清军迅速控制了整个中国,并且大兴文字狱。

包括这本书在内的许多书籍都遭到了清政府的封禁,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并且由于当时的满清统治者对于汉民的高压民族政策,当时的汉族百姓在清朝统治时的地位低下,控制严格。

因此想在这样的环境下,传播一些弘扬汉民族英雄气节、贬低满清统治者的事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在清朝统治下的将近数百年的时间里,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寥寥无几。

而扬州十日的真相则被掩藏在历史长河之中,等待着人们将他发掘。

只有一些涉猎极广的人可能会接触到这段历史,但也无法在大庭广众之下高谈阔论,只能暗暗的独自品读琢磨。

直到清朝统治末期,这本书才由外国引入,并借助当时国民反清情绪高涨而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

这段被尘封的历史才逐渐被世人所知,并为后来辛亥革命的发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除了这本《扬州十日记》之外,还有很多诗词典籍中都记载了这段惨痛的历史,但都不如《扬州十日记》中记载详细,影响深远。

《扬州十日记》也对后人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扬州十日的原因和影响

至于清军为什么要在扬州发起这场血腥残忍的屠杀,除了上文提到的清军攻城时受到强烈抵抗,损失严重,从而对扬州守城军民的报复之外,还有这几点原因。

首先就是为了维护清朝政府和军队的威望。

自清军入关以来,因其对汉人要求的剃发易服的政策使得许多汉人百姓认为自己丢失了民族气节,从而引起激烈的反抗。

为了镇压这些反抗,同时向更多地方的百姓震慑施压,维护自己的强权专制。

清军遂展开了这场屠杀,用以震慑其治下的百姓,使他们不敢再抗拒清军的种种政策,迫使他们屈服于清军的淫威之下。

其次,是为了日后征服更多的城市和地区做准备。

清军不但用这场血腥残暴的屠杀昭告周边的守军以及百姓清军的武力,使他们恐惧于清军的残暴武力之下,从而失去与之战斗的决心。

同时,在富庶的扬州城内抢劫来的钱粮和物资还可以充当清军日后攻打其他城池时的军需,可谓是“一举两得”。

正因如此,种种原因的结合之后,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才在扬州城内不幸发生,给无数扬州百姓带来了惨痛的命运。

而清军也并未停下屠杀的脚步,扬州百姓不是第一个受害者,也不是最后一个受害者。

清军入关的路上,在大同、广州都曾发生过规模不同的屠杀。

虽然这些屠杀能够暂时震慑周边的守军和百姓,起到其巩固统治,降低军民反抗决心的作用。

但是却在更多的人心里种下了复仇的种子,而像史可法这样勇于抗争,坚贞不屈的民族英雄,更是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和歌颂。

直至今日,在扬州市内仍然保留了许多地方可以展示民众对史可法的纪念之情。

例如史可法路、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以及梅花岭畔的史公祠等等。

每逢扬州十日的纪念日或各种节日,依然能见到许多扬州市民自愿的走上街去,纪念曾经在这里英勇奋战并壮烈成仁的民族英雄史可法。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史可法这样的民族英雄的贞节和气魄将长存至今,并在人们的歌颂和传承之中不断发扬。

而清军这种残忍暴戾的屠杀行为只能被留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人不断地戳其脊背。

0 阅读:1

科普熊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