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则有趣的新闻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在中部地区某镇,镇政府旁边的一家打印店关门了。想当年,这家打印店可是“炙手可热”。为啥这么说呢?原来前些年,上级部门的检查、考核接连不断,镇里的会议、汇报也是一个接一个,每次都需要大量打印文件。镇政府内部办公人员根本忙不过来,仅有的一台打印机更是“不堪重负”。瞅准这个商机,有人在政府旁租了门面,开起打印店,分担部分打印工作。算下来,镇里每年光是打印费用就高达10多万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然而,随着基层减负工作的深入推进,镇里和村里的打印需求大幅减少,渐渐地,这家打印店就撑不下去了。这看似普通的打印店倒闭事件,实则为我们观察基层减负成效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相较于一些可能存在水分的数据、报告,打印店的经营状况可是实实在在的,毕竟没人会放着赚钱的机会不做,也没人愿意长期亏本经营。
一直以来,开会发文多、台账资料繁琐、表格填报频繁、督查检查过滥,这些问题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虽说情况已有一定改善,但距离彻底解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打印店的兴衰,我们可以深入分析,探寻基层形式主义的根源与治理之道。
我们不妨仔细剖析一下这10多万元打印费用背后的“秘密”。第一,对这些打印材料进行详细梳理,明确涉及哪些部门、行业或领域,并统计各自所占比例。通过这种方式,就能清晰地看出哪些部门热衷于发材料、要材料,进而找出形式主义的“重灾区”。例如,有些部门可能为了彰显自身工作“成果”,不管是否必要,都要求基层提供大量材料,这无疑加重了基层负担。
第二,分析这些打印需求究竟由哪些工作引发。是日常开会、发文,还是督查、检查、考核、调研、创建等具体事务。以开会为例,如果会议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决策,仅仅是为了开会而开会,那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能精准定位哪种形式主义最为突出,为后续整治提供明确方向。
第三,评估各类材料打印的必要性。区分哪些是真正必要的打印需求,哪些是重复无用的,哪些是明明已有电子档却仍要求纸质档的不合理情况,以及哪些完全是形式主义作祟产生的材料。比如,有些文件在电子传阅后,又要求打印纸质版存档,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增加了基层工作量。只有明确这些问题,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
除了打印材料这一维度,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观察形式主义的严重程度及整治效果。比如说,关注会议室、酒店的使用频率以及会议费开支情况。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能了解到哪些部门、行业或领域特别热衷于开会,以及这些会议是否真的有必要召开,是否存在大量反复、重复的无效会议。有些部门开会成了一种习惯,会议主题不明确,参会人员对会议目的和成果一头雾水,这种会议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小测试”来了解真实情况。比如,随机给基层领导打电话,看看他们是否经常在开会或者在去开会的路上。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出现,那就说明会议过多的问题依然严重。
在整治形式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规定会议精简次数,而应该深入分析会议的实质内容,即开的是什么样的会议,是否真正解决了实际问题。不妨将评判权交给基层或下一级单位,像营商环境测评那样进行投票,让大家选出哪些部门存在严重的文山会海现象。然后,根据投票结果展开调查核实,对于核实后确实存在明显问题的部门,予以严肃处理。
形式主义虽然表现在基层,但根源往往在上级部门。我们不妨从材料的文牍主义入手,打开整治形式主义的突破口。因为材料都是客观存在的,很容易就能看出是谁要求基层提供这些材料,以及这些要求是否合理。基层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具体工作,不应该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制作形式主义的材料上。上级机关不能将自身不合理的工作方式层层转嫁到基层,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追根溯源,精准整治,才能真正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上。大家对基层减负还有哪些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