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了一堂大航海的路演,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次大航海的结果:
个人结果1,我累计轻直接收款¥5000+,去徐州签了一个咨询合同收款15w+(营收过亿的新锐酒品牌)
2,总共做了84个视频,累计播放量是30.8万,粉丝数到2298,单条视频最高播放12.8w,尝试了口播、情景派、直播切片、访谈(虽然还没发哈哈哈)等多种形式的视频。
3,累计做了7场直播,总计17266次观看,第一次完成了直播访谈,累计观看也稳定在1800-2000之间,最高到了3100。
4,个人从12月大航海开始组建团队时,就开始更新日更思考,总计6万字(左边是目录,可以看到绝大部分都跟短视频相关)
5,沉淀了大航海知识库,但这个部分就没统计字数了。
我最开心的是,这次大航海,除了我自己在前进,团队的创客也在这次旅行中有成长结果。
辉哥作为创业老兵,我们认识的时候他完全不懂流量,在合作的过程中他顺利起盘一个新业务,3个月做到单月收入40-50万。
安琪,开始朋友圈更新,激活了老用户,带来2个付费客户,2个咨询。
梓陌,也开始朋友圈和视频号运营,带来4个线索沟通,其中1个还是渠道。
故事背景今天想要分享这次2个故事,这是关于影响 和 刻意练习的故事。
1,航海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个人具体影响另外一个人。
2,从一个人刻意练习,到一个学习组织的成长之旅。
刚才跟大家说了很多结果,但是我当时的起手,其实有很多具体的困难:
第一,我没有清晰的人设,如何往下做账号?
第二,我的变现是咨询,但是我已经没有空挡,这个时候怎么定视频号目标?
第三,我吸引了非一堂的00后同学,吸引了3名不记名创客,所以相当于在自己也还不太懂的时候,浩浩荡荡地拉了一个十几人的队伍,那么我如何把团队拧成一股力量?要真的有产出而不只是自high?
这就是我当时的具体困难,所以这个过程我是怎么做的呢?
接下来,开始分享。
第一个故事:个人刻意练习| 人设的动态调整第一个阶段:写履历我想面向老板做输出,我把自己的履历都写上去了。
① 5 年做到上市公司产品负责人,负责多条过千万的业务线。
② 创过业,2 年半累计实操100+商业直播课,商业访谈600h。
③ 我刚开始做自己的号,0 粉起播,直播的平均时长最高最多 22 分钟,欢迎关注我。
这个时候的问题是什么?
写是写了,但是别人没有关注我的理由呀。
第二个阶段:建模+对标迭代用方法论做第一版梳理。
当时学习到的方法论:
人设=外表+特质+身份标签同时我自己也建了一个人设调整模型:
人设调整=外部反馈+内部确认所以,我借着做账号,跟身边相对熟悉的人做了一轮信息收集:
与此同时,对标最佳实践,发现好的自我介绍
1,要加案例
2,要加钩子
这个时候,我输出的介绍是这样的:
① 现企业营销获客:服务营收过亿企业,帮助朱啸虎投资AI公司3个月实现线索翻倍,帮助物联网top2公司做到短视频top1。
② 一堂教研负责人:负责过一堂100节直播课+5次10h大课,课程平均NPS80%,累计1w+听过课,访谈过500+创业者。
③ 上市公司产品负责人:5年产品经验,负责3条营收千万的业务线,曾服务万达院线、中化、中煤等企业。
加V:huajiang1529获取《20个超级卖点方法总结》
这个时候,每天都有人加我的微信,我知道,公域到私域的路径,初步通了。
第三个阶段:模型迭代+反馈本来以为我的介绍已经没什么可改的了。
但后来,我上了奕霏老师2天1夜情景派,我脑中的人设模型,又更新了。
我意识到:要围绕用户痛点做人设。
原来我只知道要面向用户,但没有面向痛点,给的点,也不是最击中人心的,所以我在课上,根据奕霏和同学们的反馈,又不断迭代。
这时候,我的介绍是这样的:
① 帮500个Tob老板理通商业卡点,累计看过2000+创业项目,累计构建过101个科学商业模型。
② 企业战略型 IP 顾问:用短视频和直播解决营销获客难题,加huajiang1529。
③ 案例:帮合宙短视频做到物联网类目第一;帮ai黑马公司营收翻2.6倍。
放在一起,直观对比下,是不是不管是痛点、人群、背书、案例清晰度,都立体了很多?
当然,再偷偷说一句,这个探索我还没完全完成,可能会有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返璞归真,做日常分享号,那么此时我的介绍,可能又会有变化~
| 持续刻意练习类似的方法,其实我也用在了短视频上,我改过的脚本文字要远多于我发出去的视频。
点开图可以看见,很多稿子会起码改2稿,正常要改4稿、5稿,一篇内容可能改十几遍。
最终,那些不断迭代沉淀下来的能力,换来了爆款机会。
1,12w播放的视频。这条视频不光播放量高,而且有5.29%的转粉率。
2,表达符合个人价值观,又在两个维度上最佳实践,一个是形式上的借鉴,一个是文案上的借鉴。
3,同时这条视频还复刻出了2-3条小爆款,有1条1.7w的,有1条1万的。
其实除此之外,我第一次尝试了直播访谈、第一次办5天直播活动、第一次正经运营群、第一次在社群收钱,第一次组建陌生团队迅速协作,第一次带一群人做商业调研探索。
对我来说,除了大航海除了结果本身的收获,这次还体验到了带团玩。
1,筛选人的过程,怎么把彼此不熟的人加进来。
2,试错过程如何丝滑过度,上一次周会时还不是很明确,把大家分工协同,团队成员适应不了时如何调整。
3,面对各种“好心的”建议的过程中怎么坚持,怎么及时调整心态。
那面对这些不懂的难题,其实都是靠刻意练习,一点点提升和解决的。
那我自己成长的故事就这样了,但是别忘了,这次我可拉扯了一个大团队。
团队怎么办呢???
第二个故事:团队刻意练习| 从剪辑小白到75分第一个阶段:凭感觉做参加大航海之前安琪只会做简单的图文视频,从来没做过真人出镜类的视频,可以说是从0起手。
但她还不是水平最一般的,有很多同学是真没干过,说实话当时我看着大家都剪的视频,有点心惊肉跳的…
不好看的没好意思拿出来,给大家看2张当时已经剪得还凑合的。
这时候的状态:
1,不注意配色,随便用花字
2,也不太注意镜头的修剪
第二个阶段:建审美你执行力的上限,不会超过你对最佳实践理解的下限。
当时安琪的剪辑拆解报告
志浩的拆解:
这个时候再剪辑,起码配色都正常很多。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踏踏实实去对标一个前3s的最佳实践(来自亲爱的vikki)
藏马作为影视背景的专业人士,变成“师傅”耐心带教,给反馈
安琪也在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练习,随便一个视频,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最终有了一个理想的成片~~
当然,限于时间,我没有展开描述每个人的视角,其实这条视频,是一个集体协作成果。
1,它的文案修改是由孙筝完成,剪辑是由安琪完成,剪辑指导是由藏马完成。
2,它上面挂着的直播,也是由安琪自发写文案调动我的围观群友。
3,由梓陌推动我尽快在本周完成交付出来的。
它只有5300的播放,但是有115个爱心,有2.1%的爱心率,得到了很多认可。
到这个阶段,安琪、藏马、宋唯他们在我的鼓励下,开始总结自己的方法论,对外做分享。
还是拿安琪的分享举例:小白剪辑进阶分享--创客安琪
这个时候,她不再只是个剪辑的跟随者,也是个剪辑方法论的建模人了。
除了剪辑之外,她还做了很多别的工作,比如👇
从主持稿到转化文案以下分享为安琪视角:
这次让我超级惊喜的意外收获是我还获得了一次实操动力阻力触点的机会!
花匠在春节期间做了5场连麦直播,一下子把群的氛围点燃了。我很幸运地被安排做群运营,负责直播维护和撰写拉新文案。
由于在此之前我经常主持音乐会,音乐会的环境是观众已经买好票坐在观众席,无论我主持词是不是够吸引人,他们也不会从观众席离开,所以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如何用文案留住观众注意力的事,刚开始文案写得又淡又啰嗦。
花匠手把手带我做动力阻力梳理:
梳理完以后我又进步了:
进步的感觉真的太棒了,这件事的进步还延伸到了我自己的日常业务。
因为花匠在整个航海过程中一直鼓励大家练习表达,抓住表达者红利,我跟花匠学习就决定多多更新朋友圈
原先我只偶尔发布一些个人日常,评论区互动很少,我以为是没人看。
但当我发表和业务相关的个人思考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回应,而且一个月内成交了2个新学生,还有2个咨询,实实在在产生了收益!
klaus和赵公子,刻意练习剪辑
梓陌刻意练习运营提假设
皓银刻意练习短视频建模:
宋唯刻意练习做记录
志浩刻意练习复盘和总结:
漫森刻意练习访谈
我们都是小白,能够十倍速的唯一秘诀,就是刻意练习4要素。
刻意练习是一个很划算的事情,只要你开始,起始就是L4。
从自己会一堂,到影响其他人用一堂,这就是很有意思的旅程。
在刻意练习的课程上,Truman说:
我非常期待。
| 真诚感谢最后,感谢66号案主花匠的所有创客同学:
未完待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