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底,在入狱12年之后,王光美终于重获自由。第二年,刘少奇被平反,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追悼会,邓小平致悼词。
1994年,中国人口基金会决定发起“幸福工程”项目,为贫困母亲提供帮助和支持。为此,时任国家计生委主任的彭珮云同志给王光美写去了一封信,邀请她出任“幸福工程”的组委会主任。
当时,王光美已经73岁高龄,且经历了12年的铁窗生活,身体很不好。在此之前,她已经谢绝了社会上许多邀请她担任名誉职位的请求。然而,当她看完了彭佩云的来信和附送的各项资料后,她深深地被感动了,并决定投身于这项很有意义的事业中。但同时,她也提出了一个要求“不搞名誉,不任虚职,实实在在做工作。”
此后,王光美“身先士卒”,多次捐款捐物,她不仅将自己的工资捐了出去,甚至还将母亲留给自己的珍藏品拍卖,将拍卖所得全部捐给了“幸福工程”。
“幸福工程”为全国贫困母亲提供了免费医疗救治、健康检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王光美关注到了贫困母亲这一群体,并向她们提供了援助。
晚年的王光美,与“幸福工程”紧密联系在了一起。2006年10月17日,王光美逝世4天后,女儿刘亭亭代她接受了“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的“成就奖”。
刘亭回忆了母亲病重时,自己主动提出帮她将“幸福工程”这件事继续做下去,王光美听后竟然在病床上使劲给她作揖,身旁的人看得眼眶发红。
王光美和刘少奇共养育着9个孩子,其中五个并非王光美的亲生子女,但她的用心、用情却让孩子们终生难忘。
如果说王光美扮演着慈母的角色,那么,刘少奇则扮演了严父的角色。刘少奇十分重视锻炼孩子们的毅力和体质。有一次,刘源因为写字得了2分被父亲“约谈”,结果,刘源写了一张“有错就改”的纸条放在了父亲的桌子上,然后溜走了。
刘少奇看到后,说道:“看看,一找他谈话,连人都看不到了。”
虽然刘源溜走避免了被父亲“约谈”,但后来,刘源成为了几个孩子里写字最好看的一个。从这件小事中足以看出刘少奇在孩子们心中有多严厉。
上学期间,刘家的孩子们在学校填写父母档案时,刘少奇和王光美从不让他们写自己的名字,而是填个化名。这是为了避免孩子们因父母的特殊身份在学校受到特殊优待。
王光美和刘少奇一直以身作则教育孩子们,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要与人民同甘共苦,长大后,在为人民做事时,就会想着不要让人民受苦。
然而,一生想着国家和人民,从未因私利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请求的王光美,却在晚年的时候,为了儿子刘源破天荒地向组织提出了一个要求。
原来,1982年大学毕业后的刘源原本能够留在北京,并得到一个很好的工作。然而,他却主动提出回到自己曾被下放的农村去,在那里参加建设,接受锻炼,为改变村民的生活状况和农村的落后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源在向母亲说了自己的想法后,得到了王光美的大力支持,她甚至向组织提出希望能够批准刘源回到农村的请求。
最终,刘源如愿回到了广阔的农村,来到了河南,这里是他曾被下放的地方,同时也是父亲曾经战斗和蒙难的地方。
来到农村的刘源并非是为了给自己“镀金”,他是真正要为人民干实事的,他也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爱戴。
刘源就这样从一个普通的公社干部,一步步成长为县长、市长、副省长等,成为了我党优秀的干部。
刘源在河南任职期间,为了发展河南的工业交通,刘源投入了大量精力,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跑项目、跑资金,努力工作。
1992年,刘源被安排了新的工作,离开河南前,尽管他已经十分低调,对自己的行程保密,但河南的人民还是听说了消息,自发来到火车站为他送行。这让他十分感动,更让他切身体会到了父母从小教育自己的“与人民同甘共苦,为人民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