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由余华的小说改编、由朱一龙主演的电影《河边的错误》,第一感受是惊悚,电影的一幕幕在脑海中回响,突然发现了电影一些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且听小编分析。
疯子和石头——
电影中,有这样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幕,疯子将衣服摊平在水面上,然后用石头压着衣服,直至衣服完全湿透,一次次重复,乐此不疲。
同样的,根据死亡阿婆周围邻居的描述,疯子平时为人很和善,即使别人用石头砸他,他也不生气,似乎砸的是别人。
小编大胆分析,在疯子的世界里,别人砸他,也许对他而言,是爱他的表现,他的世界里,没有受伤二字,石头于他而言,不过是玩具。
同样的,作为照顾他的阿婆,可能平时也经常在他面前使用砍刀,比如砍鹅,砍刀于疯子而言,也不过是砍刀,当然,鹅流出的血,会让疯子兴奋,所以在第一次杀了婆婆后,他杀人的情绪被调动,一而再再而三犯案。
马哲真的疯了——
在调查案件中,因为接触的几个人精神多少都有点不正常,刺激得马哲最后也不太正常,以至于在法律制裁不了疯子时,马哲产生了自己将疯子杀死的幻觉。
事后,在表彰大会上介绍,经过马哲控制,疯子被送往精神病院,也就是说,马哲可能真的“杀”了疯子,不过出于过审需求,掩饰了马哲真疯的事实。
在原小说中,马哲杀了疯子后,为了帮其逃避法律制裁,马哲领导和家人教其说谎,用疯子逃避法律制裁的方式一样,让马哲“技术性”疯了。
电影中,马哲强调自己曾获三等功,但战友明确表示,他本就没获过三等功,这个三等功可能就是其臆想,其实马哲就是处在疯癫和清醒之中的人,这也就解释了他的孩子为什么带有精神不正常的基因。
诗人与录音带——
在电影中,有一个喜欢录音的女人和爱读书的诗人,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女方的家人不同意他们在一起?明明这个男的看起来挺正常的。
录音带里,女子向男人倾诉着思念,男人也在死前写下,通过诗歌逃避现实世界,可以说,两人都不是勇敢的人。
男人可以说死于太怂,在女人在河边等他的时候,他和同事打牌,也不敢逃离,去面对女人,在自己读诗时,被大家嘲笑,也不敢辩驳,即使在最后和女人约好在河边,也没有勇气等待最后一秒。当知道疯子被放出来后,他故意在河边等待,哪怕大家都不敢去河边,甚至写好了遗书,也许又刺激了疯子,比如像鹅一样,做了某个动作,最后被杀死,其实也是自杀。
小孩知道真相——
小孩在发现河边的尸体后,他想跟大家分享他看到的一切,但是没人理解,于是他掩藏了自己知道的一切,包括知道凶手是疯子。
继续回到石头,疯子经常被人丢石头,可能这里面就有小孩和他的朋友们,这也就能解释了,马哲的梦里,孩子被人推进水中,疯子不会无缘无故的动作,可能是孩子曾经做过什么事,或者说孩子本就和疯子玩过,才说“我早就知道是你了”。
哪怕知道疯子会杀人,男孩还是回到河边,也许在他的意识里,死人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不过是一个游戏,他渴望加入到这个游戏里,在大人面前展现自己无畏,所以在书中和电影中,男孩都可能已经死了,被疯子以同样的方式杀死了。
阿婆是受虐狂——
阿婆喜欢抽打鹅,在小说中,她经常被疯子打,然而觉得很满足,觉得疯子就像她死去的老伴一样,长期被家暴的阿婆,习惯了被虐待,可能患有斯德哥摩综合症。
同样的,她很喜欢鞭打家里的鹅,在鞭打的过程中感受一种刺激感,当然,如前文分析,她可能随着症状加深,仅仅鞭打已经缓解不了,她因此爱上了用砍刀砍鹅。
疯子在和她相处过程中,模仿了她的做法,开始是抽打她,发现她很高兴后,继续模仿她拿砍刀的方式,在河边向她举起了砍刀,并且一遍遍重复。
女装大佬自杀——
首次服用安眠药自杀后,女装大佬前来感谢马哲,并送来锦旗,但下一秒,他就坠楼身亡。
其实,当他笑着回答马哲问题时,就可以分析,他对身边人已经失望透顶,只是用笑容掩饰,当马哲发现他女装大佬身份,他感谢道,谢谢你,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
事已至此,在当时那个年代,他已经无法承受住世俗眼光,他终于可以坦然的赴死,所以在感谢完马哲后,在算准马哲出门时间后,他自杀掉在马哲面前,其实是对马哲和世俗观念的报复。
因此,这个电影并不是荒诞剧,而是现实剧,反映一些边缘人的精神困境,交织着家暴、精神病患者管理等的社会问题,值得反思。
注: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