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作霖的祖籍及出生地、发迹之地,近些年众说纷纭,而其最初的发家源起之地赵家庙到底在哪里?其说法更是五花八门,真相都笼罩着一团迷雾。
北镇,因境内有五镇之一的北方镇山医巫闾山而得名,五镇一度曾与五岳齐名,北镇在辽代因乾、显二陵而成为辽国的皇陵所在地,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萧太后(萧绰)就葬在此处。因陵而设州、因州建城,是为显州,金代改名为广宁府,到了明代,更成为大明九边之辽东镇的总兵驻地,以“冀北严彊、幽州重镇”而一度成为大明的军事重镇,号称广宁卫,著名的大明边帅李成梁就曾驻扎于此。清代改为广宁县,隶属奉天省锦州府。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外号叫老疙瘩。因辽宁当地习惯把最小的孩子叫做老疙瘩,张作霖最小,所以才有此称呼。当地实际的发音是“老GA瘩”而非老疙瘩。
奉天省海城西小洼屯,按今日的行政区划属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驾掌寺村,张作霖出生地西小洼屯如今已成农田。但在张作霖时期,还没有盘锦这个城市,那里还是一片盐碱地。直到建国后,发现了油田,才因盘锦油田而建市。
而在辽代,盘锦一带属显州奉先军。金、元、明、后金各时期,盘锦分别属广宁(今北镇)府、路、卫、县。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海城县,境内的南部区域归海城县管辖;故此,说张作霖出生地为海城并非错误,但却并非今日的海城市,按今日的行政区划,应属盘锦大洼区(曾叫大洼县)东风镇驾掌寺村。
另外,关于张作霖祖籍也说法不一,但据其家谱所载,张作霖祖籍是山东寿光,清道光初年,其曾祖张永贵跟随母亲由今山东寿光迁到直隶省河间府大城县(今河北大城冯村),住了一段时间,又从河北闯关东,到关外谋生,最后落户在当时的海城县驾掌寺村(今大洼)一带。全家辛勤耕种的同时,又以烧碱为生,到了张作霖祖父张发时,在当地已成为比较殷实之家。
张发生四子,张作霖的父亲行三,叫张有财。张有财讨厌务农。曾去客栈学徒,后又开杂货铺,但因经营不善亏损,致使家道中败。张有财原配夫人邵氏早亡,续弦娶了镇安县王氏。
王氏出身于镇安县二道沟村(今北镇高山子二道村),生三子一女。长子作泰,次子作孚,三子作霖;女儿即张作霖的妹妹,后嫁东北军团长杨春芳。
黑山县属锦州市,因县境内的小黑山而得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镇安县。
从这里可以看出,张作霖祖籍山东寿光,曾祖时迁移到河北大城,后又闯关东落户今大洼,因此,按如今的户籍政策的算法,可以讲,张作霖是如今的大洼人,其母亲为锦州市黑山县二道沟村人(今北镇高山子镇二道村)。
张作霖出生时,家境很贫寒,上不起学,1887年(光绪十三年),张作霖13岁时,张作霖在私塾外偷听,感动了私塾先生杨景镇,得到了免费读书的机会,因此,张作霖并非大字不识,网上还流传着张作霖的笔墨,字写得很不错。张作霖对汤景镇先生十分感激,后来还请他做了儿子张学良的老师。
1888年(光绪十四年),其父张有财被赌徒打死,14岁的张作霖随母亲王氏、妹妹去投靠镇安县二道沟村(今锦州北镇高山子镇二道村)姥姥家。张作霖迫于家境,这期间他卖包子,做货郎,也给人家放过猪,但都一事无成。
1892年(光绪十八年),凭着一套相马、医马的本事,经常给马治病,因此结交了一些黑道土匪,甚至附近的骑兵都经常来医马,也算是混出了一点名堂。张作霖接触多了,得知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就有了出去闯荡的念头。于是,跟随一位姓李的买卖人来到了一个繁华大镇、营口高坎镇一带谋生。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作霖凭着相马、医马的本事,在营口应募投清朝宋庆的毅军,当了兵,后升任骑兵哨长。

然而,1901年2月18日,不甘失败的金寿山,对张作霖进行偷袭,慌乱中,张作霖率众突围,往八角台(今鞍山台安县)方向败逃。在八角台得到张景惠支持,从此站稳了脚跟。而在此期间,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出生,台安也因此成了张学良的出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