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食色性也。国人自古就“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从茹毛饮血到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华夏的祖先不断摸索、创新,最终发展出了灿烂的中华美食文化。而因此,美食也注定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甚至美食也被单独称为美食文化。往往一个特色美食的背后都有一个历史背景。比如:从民间痛恨秦桧而出现油炸鬼(油条)、纪念屈原而诞生的粽子、涮羊肉是忽必烈行军中发明等等,不胜枚举。
传说,诸葛孔明七擒蛮王孟获时,遇藤甲兵难以取胜,无奈用计火烧藤甲兵,虽大获全胜,却造下无边杀孽,也因此而影响了孔明的阳寿。当班师回朝、行到泸水时,突然水面阴风骤起,鬼哭狼嚎、波涛翻涌,河不能渡!孔明知道是火烧藤甲兵造下的杀孽过重,被烧死的蛮兵冤魂不散、阻拦大军寻仇。
到了唐宋年间,随着和平盛世的到来,馒头逐渐成为民间的主食。而这就是如今馒头和包子的起源,当时两者并无区分,都统称为馒头。到元末明初,馒头也随着僧人间的交流被传入日本,而日语中,至今仍旧将包子叫着馒头。不过,日本的馒头(包子)似乎主要以豆沙包之类的为主,肉馅则少见。
此外,据宋代吴自牧所著笔记《梦粱录》卷十六“酒肆”记载,北宋时期,汴梁就出现了包子(今开封),南宋时期,衣冠南渡时,包子也随之传入南方,临安(今杭州)的饭庄也就出现了各种馅料的馒头。但那时,虽然有多种形式、多种馅料的,但依旧是馒头、包子不分,实为包子,但却叫灌浆馒头。
随着文化融合、地域融合、民族融合等历史推移,更是催进了美食的大发展,往往文化越灿烂、地区交融越发达的地方,美食文化的发展也越快速,从而不断融合、创新,逐渐在当地传承下来众多特色的美食。
北镇也不例外,史上也发生过几次大融合,在契丹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大辽后,征服渤海国改名为东丹国,并立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北镇就成了耶律倍的封地,后续更是因耶律倍对医巫闾山的钟爱,更使北镇成为了契丹王朝的皇陵所在地,即著名的乾陵、显陵。北镇因陵而建州、是为乾州、显州,因州而建城,北镇由此开始了其第一段辉煌的高光时刻。
而在文化融合的进程中,首当其冲的必然是饮食文化,融合的结果就是诞生出了特色的美食。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想一下西安、南京等古都的特色美食,就能清晰的体会到,凡是历史古城、文化古都,则必有名吃。
北镇虽小,但却因不凡的两段辉煌时期,且齐名五岳的“北方镇山”医巫闾山的存在,更是镌刻了深深的文化底蕴,辽国皇陵祖地、以及明清时期闾阳古驿站的咽喉要道的地位,势必会形成独特的多元文化,且必有美食出现。
同样,名声一响,在那个没有专利意识的年代,则势必会出现模仿,水馅包子也同样经历了这个冲击,随着时间的流转,具体的从何而来,由谁所创,皆不得而知,只能查到一些蛛丝马迹以及一些民间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
据《北镇县志》记载,老马家从马殿福起(已故),在解放前就开始做水馅包子了,似乎说马家算是最正宗的。不过在北镇地区,却也没有切实的证据,各家都声称自己的才是正宗的,众说纷纭。尤其在如今网络发达的时代,水军出没于各类媒体,各式宣传层出不穷,真伪难辨,可以说简直是迷雾重重,根本无从查证。但目前沟帮子水馅包子规模最大一家店的还是“老庞家水馅包子”,而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所以,目前的流行的主流说法也就成了老庞家才为正统传人。
到1939年,沟帮子人庞守山看到商机,就高价聘请了马家门徒李维国,办起了庞家水馅包子馆。但也因此,老庞家水馅包子就开始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如今规模不断壮大,尤其店面处于去往青岩寺的必经之路,占尽地利,渐渐成了北镇地区最大的水馅包子馆。但也因此,所谓的正宗之争,近些年却争端不断,犹如一团乱麻,多家包子馆趁机加入混战,甚至杜撰历史,各执一词,实在难以理清。
但如果从历史渊源上追查,无论是华东的小笼包、还是沟帮子水馅包子、金陵灌汤包等等,似乎都源于北宋时期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灌浆馒头。随着靖康之变、史上二次衣冠南渡后,随之传入南宋临安(今杭州),之后,不断的与当地融合、演化、传播,形成了各种流派。因此,似乎可以讲全国所有如今的灌汤包或者水馅包子均脱胎于北宋时期开封的灌浆馒头。
沟帮子的水馅包子,经历代不断传承,博采众长、脱胎于关内又有改进,因此,如今的水馅包子既有中原及南方灌汤包的影子,又保留了北方包子的口感,同时,又结合了北镇地区独有的水土和口味偏好。因沟帮子介于锦州及盘锦中间地带,距离海并不远,也算是临近滨海地区,馅料内似乎是被添加了鲜贝、海米等,所以水馅包子的海鲜味似乎更浓厚,整体味道也更加鲜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