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们的学习和创造所面临的阻力

波动哲学 2022-05-16 12:14:14

摘要: 我们的学习和创造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一样的东西,都是在提高我们的无意识能力。我们的学习和创造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缺乏能量所面临的阻力,是我们拥有的无意识能力的不足。我们找不到发展的作用点所面临的阻力是无点阻力,是我们在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失去发展的方向所面临的阻力。我们的评价体系以及在此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利益驱动,会让我们把更多的能量用于克服存在作用点的有点阻力,但是,找不到发展的方向、面临的无点阻力才是我们的学习和创造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阻力。

关键词:学习;创造;无意识能力;有点阻力;无点阻力

学习和创造是我们应该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我们不该回避的问题。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学习、勇于创造。但是,我们在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在这里我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我们的学习和创造所面临的阻力。

1、无意识能力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什么是学习?学习就是学习者接受信息和能量以提高自身内在无意识能力和有意识能力的过程。

个人内在无意识能力表现为力气、免疫力、身体协调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个人内在无意识能力分为维持个人生命的生理系统能力和控制个人思维和行为的心理系统能力,后者也可以称作潜意识能力。所以,个人的内在无意识能力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我们到健身房锻炼身体,可以提高我们的力气和身体免疫力。所以,体能训练、打球、学跳舞、学画画等等练习活动都属于学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的精彩,看上去很轻松,实际上也很轻松。为什么那么轻松呢?因为个人的内在无意识能力得到了提高,无意识能力的正常释放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成绩,我们因此就可以减少有意识的付出。我们用大锤砸东西,我们首先必须有意识地提高大锤的动量。在这里,大锤的动量是一种无意识能力,是我们可以借用的外在无意识能力。这种外在无意识能力的提高往往是我们有意识地付出来获得的。当大锤刚被我们挥动起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感到很费力;当大锤已经被我们挥动起来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很轻松。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不用有意识地付出力气,就可以“坐等”我们所需要的结果,甚至我们不让大锤砸东西已经变得很难了。比如,装修的师傅在砸墙,房东看到了,说那是承重墙。虽然砸墙的师傅听到了,但是,大锤已经挥动起来了,已经拥有很大的动量了,他必须有意识地阻止大锤砸向墙体。然而,有意识的付出难以有效改变无意识的惯性,大锤还是砸向了墙体,只是力度减小了很多。所以,我们不管是提高无意识能力还是减弱无意识能力都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台上一分钟和这个砸到东西的瞬间是一样一样的,我们只需要把握时机,不出意外就可以取得成绩。我们挥动大锤的过程则是台下十年功的缩影。不管是我们的内在无意识能力还是外在无意识能力,如果我们想提高无意识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必须有意识地付出。所以,当我们想有意识地解决某个难以完成的重大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提高相应的无意识能力。

有时做什么事我们之所以有痛苦的感觉,是因为我们存在代价的付出。比方说,小明既喜欢小美,又喜欢小丽,但是,他只能选一个。喜欢是无意识的。小明选择小美,他必须约束自己,让小丽在自己心里逐渐失去位置。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切改变我们无意识的状态的过程都是痛苦的过程。我们锻炼身体,就要约束自己的脂肪不要和肌肉抢能量。这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脂肪吸收能量对我们来说是无意识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提高肌肉吸收能量的无意识能力,并且让这种无意识能力超过脂肪吸收能量的无意识能力。这种超过可以通过降低脂肪吸收能量的无意识能力来实现。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的无意识能力受到了约束和减弱造成的。我们的生命力是我们所拥有的最根本的无意识能力,是我们拥有其它无意识能力的根据和前提。这里说的无意识能力不仅包括我们所拥有的内在无意识能力,还包括我们所拥有的外在无意识能力。比方说,我突然得捡到了一张优惠券,买房可以优惠十万元,让我一下子有了很多美好的幻想。第二天,我来到售楼处一问,买两百万的房子才可以使用这张优惠券。空喜一场,因为我连二十万的房子都买不起,头一天有多开心,第二天就有多痛苦。头一天建立的虚幻的内外无意识能力的平衡被现实无情地打破了。后来,朋友都和我说,优惠券都是骗人的,我的内心又恢复了往日的平衡。所以,不管是我们的内在无意识能力还是外在无意识能力,两者平衡了,也就满足了需要;两者平衡被打破了,外在无意识能力无法满足内在无意识的需要也就产生了痛苦。

不管是内在无意识还是外在无意识,都是相对于我们的有意识而言的。无意识是指主体有意识之外的存在。它包括其她主体的有意识和一般物质。主体的有意识也可以称作主体的显意识,主体的潜意识是主体的内层主体的显意识。

不管是内在无意识能力还是外在无意识能力,都是我们的利益所在,都是我们发展的本钱,尤其是我们的内在无意识能力,是我们发展的内因和根据,而外在无意识能力则是我们发展的外因和条件。我们的内在无意识能力越强,需要越强烈,外在无意识能力无法满足内在无意识能力的需要,我们就会很痛苦。所以,痛苦都是我们自找的,是我们在无意识中寻找的。

无意识能力是一种可以拥有惯性的能力。我们抡大锤,首先需要做的是提高大锤砸东西的能力。所以,我们总是从离要砸的东西较远的地方(可能相距2000毫米)开始挥舞大锤,以提高大锤的动量。动量越大,大锤砸东西的无意识能力也就越大。如果我们让大锤紧挨着东西向东西用力,那么,大锤越重,我们给予要砸的东西的作用力就可能越小。所以,我们拥有的瞬间的辉煌,都是我们长期提高自身无意识能力的结果,只是这种无意识能力的提高是有意识的,往往会让我们经历很多的痛苦。所以,我们锻炼身体很痛苦。但是,当我们的肌肉拥有了更多能量的时候,就拥有了更强的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的能力,就拥有了更强的承受痛苦的能力。

牛顿说,作用力始终等于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所以能够拥有共同的作用点,是因为它们性质相同、信息相同、三维空间相邻。我一拳打在沙袋上,爆发力可以达到一千牛顿,我一拳的作用力是一千牛顿,沙袋给予我的拳头的反作用力也是一千牛顿。但是,我一拳打在薄木板上,薄木板只能承受一百牛顿的力。也就是说,如果我拳头的作用力超过一百牛顿,那么,薄木板就不会保持稳定状态,就会遭到我拳头的无情摧残。虽然薄木板可以给予我的拳头超过一百牛顿的反作用力,但是,超过一百牛顿的部分是薄木板不可逆转的变形力在承受。此时,我的拳头只适合给予薄木板一百牛顿及以下的作用力。因为牛顿说,作用力始终等于反作用力。不管我的拳头最大能够达到多少牛顿的力,拳头打击的目标始终和我拳头拥有相等的牛顿。也就是说,牛顿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拥有相等的牛顿。

2、教育力和学习力

教育力属于外力,属于学习环境的范畴,它包括拥有足够能量的知识(信息),对学习者而言属于外在无意识能力。如果说教育力是作用力,那么,学习力就是反作用力,两者信息相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果老师给予学生教育力,而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力来吸收教育力释放的能量,那么,多出来的能量就会具有破坏性。这样,教育力就会成为伤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破坏力。比方说,如果老师讲课的知识比较深,有些学生悟性太低,潜意识能力不够,也就是潜意识中和老师讲课的知识相同的信息能量极其微弱,无法有效吸收知识中的能量,那么,不仅学生的脑细胞会被杀死很多,而且学生上完课后还是一知半解,甚至会完全没有听懂。当然,那些对老师讲课的内容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根本就没有讲课的知识里的信息,反而可以避免这种伤害。这种伤害之所以不存在,是因为两者没有共同的作用点,无法进入同一个频道。学习者的学习力来自哪里?来自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学习者在哪个方面拥有兴趣爱好,就在哪个方面拥有更多的能量。所以,老师讲的东西,学生如果有兴趣,那么,老师和学生就在一个频道,就拥有共同的作用点,信息和能量的转移就可以实现。我们害怕的就是,老师和学生在一个频道,拥有共同的作用点,唯一不同的是学生潜意识里的信息能量太少,会造成老师传播的信息拥有破坏力。根据能量平衡定律(大家可以参阅我文《能量平衡定律|哲学论文》),能量越多,吸收和释放能量的能力也就越强。教育力中的知识,是一种携带足够能量的信息,学习力来自学习者潜意识里微弱的信息。不同的学习者这种微弱的信息所拥有的能量都很少,相对而言,有的能量较多,有的能量较少。悟性较高的学习者,潜意识里有价值的信息能量较多,只是没有多到依靠自身能力被学习者显意识知晓的程度。所以,教育者传授的知识,说出了那些悟性较高的学习者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当教育力和学习力相匹配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反之,学生的学习力就会不断受到削弱。学生潜意识里的信息和能量是学生的内在无意识能力,这种内在无意识能力越强,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能力也就越强。

有些知识,在学习者的潜意识里也没有与之相同的信息,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把作为复杂信息的知识分解成相对简单的知识。这些相对简单的知识是学习者潜意识里应该拥有的信息。相对简单的信息容易转移能量,容易把能量从教育力转移到学习力上来。这种转移的过程就是学习者个人内在无意识能力提高的过程,是学习者潜意识里的信息吸收能量以后进入学习者显意识中的过程。随后,教育力的信息表现的是,这些相对简单的信息合成相对复杂的信息的过程。学习者有意识地把这个过程在自己的思维中重现。

3、自律很重要

小明从小不爱学习,经常被爸爸妈妈打。在爸爸妈妈的严格管教下,有了不错的学习成绩。小明不爱学习爱什么?爱打游戏。打游戏可以让小明开心快乐,为什么爸爸妈妈要打他呢?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打游戏就会没有时间学习,学习就没有时间打游戏。学习重要,所以小孩子不能打游戏,至少不能打游戏上瘾。爸爸妈妈打小明,就是为了约束小明,不让他打游戏。不打游戏的结果就是,小明拥有了足够的学习时间。

没有父母的管教,小明可不可以依靠自己的实力拥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我觉得这个是可以有的。我们可以让小明知道不好好学习的严重后果,比如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去工地搬砖。这样小明就可能会在内心产生强大的规范约束力,不吃喝嫖赌、不打游戏、不早恋、不玩手机,一句话,除了吃饭睡觉锻炼身体,其它事情统统下线。有了充足的学习时间,小明的学习成绩想不好都难。

个人内心的规范约束力可以时刻约束我们自己,这种依靠自身内在规范约束力自我约束的行为就是自律。父母和老师无法时时刻刻约束我们,时时刻刻规范我们的行为,所以,自律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学习的压力就应该来自我们自身,来自我们的兴趣爱好和理想追求;不应该来自父母和老师,至少学习的压力不依赖父母和老师的给予。如果学生学习的压力依赖父母和老师的给予,那么,一旦有机会脱离父母和老师的约束,学生就会报复性地放纵自己。比如,有的学生在父母严格管教下,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是,在远离父母的环境中,在比中学宽松很多的学习环境中,因为缺乏自律,天天熬夜打游戏,打坏了成绩,熬坏了身体。所以,父母的管教只能治标,个人的自律才能治本。

4、自律也可以是一种无意识能力

个人有意识能力也可以变成个人无意识能力,就是将存在于个人显意识层面的规范约束力延伸到潜意识的层面。婴儿尿床尿裤子那是很正常的,那是因为婴儿不仅缺乏有意识能力,而且也缺乏内在无意识能力。婴儿尿床尿裤子那是缺乏内在无意识能力,因为控制排尿的内在无意识能力是从有意识能力转化过来的。所以,婴幼儿是先拥有清醒状态下有意识地避免尿裤子的能力,后拥有无意识地避免尿床的能力。不管是避免尿床还是避免尿裤子,婴幼儿首先必须明白控制排尿很重要,尿床尿裤子父母是不高兴的,是要打屁屁的。所以,产生作为规范约束力的意识必须以明辨好坏和是非为前提,必须搞清楚什么东西符合自身利益为前提。通过婴幼儿避免尿床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的有意识能力是可以转化为内在无意识能力的。个人长期的心理暗示可以让个人有意识能力转化为内在无意识能力。

6、学习和创造的共同点

主体的显意识就是主体的有意识,主体的内层主体的显意识就是主体的潜意识。主体的内在无意识包括主体的潜意识。内层主体更多的是拥有信息,外层主体更多的是拥有能量。所以,内层主体需要外层主体的能量,外层主体需要内层主体的信息。当内层主体有价值的信息被外层主体接收以后,内层主体的创造力就得以实现。这种创造力的实现就是内层主体有价值的信息吸收能量壮大自己的结果。内层主体有价值的信息的能量来自哪里呢?绝大多数人潜意识里,有价值的信息能量的增加来自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极个别人潜意识里有价值的信息能量的增加来自偶然事件获得的能量。比如,牛顿看到树上掉下来的苹果悟出了万有引力的概念。也就是牛顿潜意识里拥有万有引力的信息,只是这种信息的能量很微弱,难以克服各种噪音的干扰进入牛顿的显意识中。当偶然事件给予了我们潜意识里有价值的信息能量的时候,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就拥有足够的能量,克服各种噪音的干扰进入到我们的显意识中。这样,我们就产生了灵感。灵感就是我们潜意识中有价值的信息,突然获得能量以后,进入到我们的显意识中产生的感觉。

偶然事件可以让我们的灵感偶然产生,教育力应该可以让我们的灵感和教育力是传递的知识“胜利会师”。教育是老师有意识地给予我们潜意识信息的过程。所以,对老师而言,学生灵感的产生是老师有意识地付出的结果,也是学生内在创造力的实现。这种创造力的实现止于学生的显意识。偶然事件产生的灵感,不是他人有意识的付出,而是个人长期对自身潜意识能力的呵护。

人的思维是分层次的,潜意识的思维活动我们的显意识是不知道的,也就是说,内层主体的信息是很难被外层主体知晓的,除非这种信息拥有很多的能量,能量多才能排除噪音的干扰进入人的显意识。这种内层主体有价值的信息,进入到外层主体的显意识中的过程就是创造。很显然,个人的学习和创造都存在潜意识中有价值的信息进入到显意识这种过程,都存在从潜意识向显意识创造的过程。而被社会所承认的创造就是,有价值的信息从个人显意识进入到社会显意识的过程。当然,如果一个人缺乏足够的表达能力,那么,这种创造活动就难以实现。

7、内在无意识能力和外在无意识能力

我们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内在无意识能力和外在无意识能力。内在无意识能力是我们发展的内因,外在无意识能力是我们发展的外因,两者应该协调发展。我们的内在无意识能力必须依赖外在无意识能力的呵护。所以,外在无意识能力就成为了我们内在无意识能力的生存条件,并且随着我们内在无意识能力的发展,我们会对外在无意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离开了主体的内在无意识能力,非主体的外在无意识能力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我们的内在无意识能力对我们自身来说,比外在无意识能力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的内在无意识能力比外在无意识能力更能及时约束我们,更容易被我们支配。

所以,我们的学习和创造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缺乏能量所面临的阻力,是我们拥有的无意识能力的不足。

我们的学习和创造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一样的东西,都是在提高我们的无意识能力。学习主要是提高我们的内在无意识能力,创造主要是提高我们的外在无意识能力。但是,不管是提高内在无意识能力还是外在无意识能力,我们必须拥有发展的本钱,那就是我们首先拥有一定的内在无意识能力和一定的外在无意识能力。我们拥有的最大的无意识能力就是地球给予我们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8、有点阻力和无点阻力

阻力可以分为有点阻力和无点阻力。我推车子,车子给予我的阻力就是有点阻力。大家不要理解错了,有点阻力不是说有一丁点阻力,而是说有存在作用点的阻力。动力和阻力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之间的接触点就是作用点。如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没有接触点呢?那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无法实现,两者只能叫做准作用力和准反作用力。就像一对互称老公老婆的男女,如果他们暂时还没有领结婚证,那么,标准的称呼就是未婚夫和未婚妻。所以,没有共同的作用点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是不标准的叫法,标准的叫法就是准作用力和准反作用力。当手机放到桌子上之前,手机的重力就是准作用力,桌子能够给予手机的支撑力就是准反作用力。我突然不想把手机放到桌子上,那么,这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会长时间无法实现。所以,准作用力和准反作用力其实只是计划之中的存在,不是现实的存在,而且还会随着我们计划的改变而失去意义。

牛顿说,作用力始终等于反作用力。作用力就是动力,反作用力就是阻力。如果作为阻力的反作用力为零,那么,作为动力的作用力也只能为零。所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作用力就没有反作用力,没有反作用力就没有作用力。动力是作用力,阻力是反作用力,没有阻力,动力能够存在吗?所以,动力和阻力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阻力,动力就无法存在;即使有阻力,阻力大不起来,动力也会大不起来,动力始终和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没有作用点也就没有动力,因为没有作用点动力不可能存在,更不会大起来。我们因为没有作用点而无法得到发展而感受到的阻力就是无点阻力。如果路面有雪,汽车轮胎和路面打滑,导致汽车无法前行,那么,此时汽车遇到的阻力就是无点阻力。小明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读大学了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上大学没几天,学校就要求他的父母把他接回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小明的父母把他要面临的阻力都转移到了远处,但是,阻力依旧存在着,而且还和远处的阻力合并在一起更为强大了。所以,无点阻力只能是短时间的存在,时间长了,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就会被更为强大的有点阻力所摧残。

我们的学习经常会遇到无点阻力。有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走路怕孩子消耗了体力,思考怕孩子消耗了脑力,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就是个巨婴。我们想提高体力,就必须克服阻力,比如举哑铃可以提高我们胳膊的体力。我们想提高脑力,就必须思考问题。问题就是脑力的阻力,面对问题,我们往往会头疼,会感到痛苦,但是,没有问题让我们面对,我们的脑力就得不到提高。

我们胳膊能够付出的动力就是准作用力,哑铃的重力就是准反作用力,两者在手和哑铃的接触点上遇到一起。这个接触点就是作用点。这也就是说,准作用力和准反作用力没有共同的作用点。如果准作用力和准反作用力在作用点上相遇,那么,两者就会变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或者说就会变成动力和阻力。

有人告诉我们,树底下有银子三百两。虽然树给予了我们很大的阻力,但是,我们能够找到阻力的方向,能够有的放矢,我们还是有能力把银子弄出来的。如果“此地无银三百两”,那么,我们的体力就无法找到作用点,就无法有的放矢。但是,暂时无的放矢的是体力,我们的脑力却有的放矢,脑力就可以判断出“此地”很可能就是作用点的所在地。所以,体力上的无点阻力需要的是我们的脑力去克服。脑力上的无点阻力就需要更高一个维度的脑力去克服。

体力是释放能量的能力,是动力克服有点阻力的能力,是动力推动作用点按照原有的方向加速移动的能力。脑力也是释放能量的能力,脑力能量的释放主要是为了改变作用点移动的方向。这种方向的改变,可以是三维空间方向的改变,也可以是作为层次空间的第四维空间方向的改变,也可以是更高维度空间方向的改变。脑力改变作用点移动的方向,可以让准动力和准阻力找到作用点,形成一对动力和阻力。克服有点阻力用的是体力、是硬实力,克服无点阻力用的是脑力、是软实力。

9、规范约束力

什么是创造?创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把我们人类需要的东西从这一层次转移到那一层次,从这一空间转移到那一空间。比方说,牛顿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刚开始的时候仅仅存在于牛顿的潜意识里,能量很微弱,无法排除大量噪音的干扰让显意识知晓。等到牛顿接触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以后,这个潜意识也就逐渐吸收能量壮大了起来,能够排除噪音的干扰让牛顿的显意识接受潜意识的信息。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这里说的噪音来自其它拥有较多能量的潜意识。我们的显意识也可以排除噪音的干扰,这种排除噪音干扰的能力,就是显意识所拥有的有意识能力。我们有意识地创造,不是有意识地去改变潜意识,而是给予有价值的潜意识更多的能量,并且约束那些有害的潜意识,让那些有价值的潜意识能够轻松排除干扰,为显意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什么是学习?学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把我们人类已经拥有的信息和能量,转移到学习者的潜意识里,再通过潜意识进入到学习者的显意识中。学习者为什么能够实现这种转移?因为学习者的潜意识里之前就拥有外来的信息和能量,只是潜意识里信息的能量很微弱,不足以排除噪音的干扰进入到学习者的显意识中。

学习包含创造。学习是我们潜意识里有价值的信息吸收能量进入我们显意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这个小范围内叫做创造,但是,这个创造活动离不开外来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知识来补充能量。

我们的学习不仅仅是提高我们潜意识的能力,而且还要提高我们显意识的能力。显意识的能力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显意识能力就是一种规范约束力。这种规范约束力和潜意识能力相互作用,潜意识能力是作用力和主动力,规范约束力是反作用力和被动力。所以,潜意识能力不是依靠外力去推动的,而是依靠规范约束力去呵护的。规范约束力有一个特点就是,规范约束力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存在,并且可以被潜意识所反映和认识。规范约束力可以规范潜意识的行为,以避免潜意识做出超越规范的行为。此时的规范约束力作为准反作用力应该大于准作用力,这种规范约束力属于刚性规范约束力。栏杆和法律属于刚性规范约束力。规范约束力可以引导潜意识的行为,此时的规范约束力作为准反作用力应该小于准作用力,这种规范约束力属于管道规范约束力。水管、信息和理论属于管道规范约束力。管道规范约束力中也存在刚性规范约束力,也就是说管道在径向上的约束力是刚性的,轴向上的有点阻力是可以被克服的。规范约束力始终属于外因、条件和被动的范畴,如果我们没有内在的发展动力,那么,这些外在的条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比如,水管里没有水,再好的水管也放不出水来,水管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水管的存在,可以让水流得更高更远,可以流到我们希望水流到的地方。所以,规范约束力的存在只是一种手段,让潜意识得到发展,让内在的发展动力得到发展才是目的。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始终是性质相同的作用力,始终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当作用力为零的时候,反作用力也为零;反之亦然。所以,没有作用力就没有反作用力,没有反作用力就没有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前身就是准作用力和准反作用力,两者都是隐性存在。准作用力和准反作用力一旦相遇,就会拥有共同的作用点,就会形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者相对于对方就变成了显性存在。隐性存在和显性存在的区别在于,显性存在相对于对方存在能量转移的过程,而隐性存在相对于对方没有能量转移的过程。我们有意识地创造就是产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过程,就是将准作用力和准反作用力聚于一点的过程。我们的意识就是反作用力和准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就是显意识,准反作用力就是潜意识。我们有意识地创造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将准反作用力变成反作用力,将潜意识变成显意识。准反作用力变成反作用力需要作用力的配合,需要形成能量转移的过程。

客观规律是始终存在的,并且我们时时刻刻都不可回避地遵循着客观规律,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意识到所有的客观规律的存在?客观规律是准作用力,我们的意识是准反作用力。如果我们意识到了客观规律的存在,那么,准反作用力就会变成反作用力,客观规律就会从隐性存在变成显性存在,从而提高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客观规律来解决问题,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产生,不仅需要准作用力和准反作用力性质相同,而且还需要它们拥有共同的作用点。所以,无点阻力在阻碍着我们的创造力的实现,阻碍着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10、评价就是创造

准作用力和准反作用力的偶遇是需要时间的,人在精神放松的情况下,准反作用力更容易多渠道吸收能量,两者更容易偶遇;人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准反作用力的发展空间受到更多的限制,两者不容易偶遇。所以,人在精神放松的情况下,创造力更容易实现。

有意识的创造就是为准作用力和准反作用力找到共同的作用点创造条件;无意识的创造就是让准反作用力吸收能量壮大起来。前者是理性的,能量的来源单一;后者是感性的,能量的来源多元。前者效率更高,但往往需要付出代价;后者效率很低,但发展更为全面。无意识创造不是被外力推动的,而是被外力解放的,无意识创造先于有意识创造而存在,有意识创造可以为无意识创造扫清阻碍。无意识创造是有意识创造的内因,有意识创造是无意识创造的外因。没有无意识创造,有意识创造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学习和创造其实没有明确的界限,在我们平常所说的学习中,有意识创造的成分多一些;在我们平常所说的创造中,无意识创造的成分多一些。有意识创造的成分多一些,有利于提高创造的速度;无意识创造的成分多一些,有利于提高创造的原创度。我们需要做的是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有意识地创造,必须是以我们的显意识对我们自身无意识能力的准确把握为前提,这种准确把握就是我们对无意识能力的正确评价的能力。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能力,那么,我们的显意识就会无法正确调动自身内在无意识能力和外在无意识能力。比方说,一个人无法准确掌握自身的兴趣所在,无法知道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那么,他就难以最大限度地自我实现。

一个人的个人财富和社会关系是这个人的外在无意识能力。有的人自身能力很有限,但是,个人财富和社会关系不一般,比如富二代。富二代普遍都可以轻轻松松过上别人眼里的幸福生活。所以,个人的内在无意识能力和外在无意识能力都很重要,不同的是,个人的内在无意识能力难以提升,只能通过个人努力来争取更多;个人外在无意识能力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争取,也可以是他人和社会的给予,同时也容易被人转移、被人惦记。他人和社会可以持续给予个人外在无意识能力,却只有一次给予个人内在无意识能力的机会,这个就是父母给予个人的生命。父母可以给予自己的孩子最初的内在无意识能力。父母给予自己孩子的内在无意识能力,来自父母自身所拥有的内在无意识能力。这种能力是父母无法有意识地进行选择的,甚至不能选择自己孩子的性别。食物和水进入人的肚子里就会转化为个人的内在无意识能力。这种转化是以个人原有的内在无意识能力为根据的,所以,食物和水属于条件的范畴。

我们内在无意识能力产生需要,我们外在无意识能力满足需要,我们的显意识需要做的是让两者找到共同的作用点,让准作用力和准反作用力变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是主动力,反作用力是被动力。我们的需要来自准反作用力,是准反作用力对准作用力的需要。但是,我们的显意识很多时候并不知道作为准反作用力的无意识的需要。我们的内在无意识的需要是我们的潜意识的需要。我们肚子饿了,就是一种潜意识的需要,这种潜意识的需要在相关神经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很快反映到我们的显意识中,让我们明确知道自己需要吃饭了。有谁知道自己喜欢听什么歌吗?不要告诉我你曾经听过的歌。如果我们只喜欢听过的歌,那么,音乐人就没有必要推出新歌了。音乐人创作新的歌曲,就是觉得我们的潜意识喜欢他们创作的新歌,他们比我们的显意识更了解我们的潜意识对新歌的需要。当我们听到了喜欢的新歌的时候,我们的显意识也就知道了我们的潜意识的某些需要了,再听我们可能就需要掏钱了。有很多精神产品,我们多数人的潜意识对它们都有需要,但是,我们潜意识的需要大多因为缺乏能量而只能“沉睡”,需要“偶然事件”去唤醒它们。我们不小心看到了广告就是“偶然事件”,它会唤醒我们潜意识的需要,我们的钱包可能会因此瘪下来。其实,我们潜意识的需要太多太多,只有极少数能够反映到我们的显意识中,所以,只有极少数潜意识的需要会被满足或者会被我们努力去满足。此时有一个问题,被我们的显意识知晓的潜意识的需要都是重要的需要吗?满足这些需要利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吗?很显然,我们不能对此做肯定的回答。所以,我们的显意识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认识和评价我们潜意识的需要哪些是必须得到满足的,哪些不急于得到满足,哪些不应该得到满足。必须得到满足的潜意识需要,我们的显意识就必须去寻找准作用力,让我们的潜意识的需要拥有作用点。有了准反作用力(需要)、准作用力(被需要)和作用点,相互作用的过程就形成了,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需要被满足的过程。

我们的显意识不仅需要掌握作为准反作用力的需要,还需要掌握作为准作用力的被需要,否则就找不到准作用力和准反作用力共同的作用点,就无法形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需要的满足也无法实现。我们的外在无意识能力就是我们的显意识应该掌握的被需要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我们的身外之物。我们掌握身外之物的能力就是我们的外在无意识能力的一部分,这种掌握其实就是我们有意识地利用外在无意识能力的能力,比如自己的资产。另一部分其实是我们在无意识中能够利用的外在无意识能力,比如空气。

我们作为需要的主体或者说本体,拥有本体价值,自身的发展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我们作为被需要的客体,也拥有客体价值,自身的发展会让我们拥有更多更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满足我们已经产生的本体的需要更能缓解我们现实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创造更多的需要本体,或者让需要本体产生更多的需要,会加大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哲学之所以让人敬而远之,就是因为哲学会唤醒需要本体更多的需要,会让我们对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有更多清醒的认识。但是,如果没有哲学来认识我们隐藏的需要、将来会产生的需要,那么,我们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找不到方向。哲学的价值就在于哲学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哲学唤醒了需要本体,必然会增加我们现实发展的压力。这就是哲学总是让人敬而远之的原因。

我们的评价体系总喜欢迎合现实的需要,因为能否满足现实的需要是一个很容易判断的问题。所以,能否解决具体问题就成为了评价的标准、能否挣钱的标准。有很多创造成果,虽然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被解决的问题是不是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是不是大家都想解决的问题?回答往往是否定的。哲学属于基础学科,基础哲学则属于基础中的基础。我们搞基础研究,首先就是要找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我们克服的阻力,我们才能够有的放矢。但是,这些真正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大家在主观上希望解决的问题。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就是因为这些问题属于无点阻力的范畴。但是,无点阻力迟早有一天会变成有点阻力,迟早有一天会变成我们不得不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学习和创造所面临的最大阻力就是无点阻力,就是对无点阻力所掩盖的有点阻力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的评价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无点阻力,就是对解决无点阻力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的评价体系以及在此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利益驱动,会让我们把更多的能量用于克服有点阻力,但是,找不到发展的方向、面临的无点阻力才是我们的学习和创造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阻力。

评价就是有意识创造,就是显意识对有价值的潜意识的支持。我们平常所说的创造都属于有意识创造。所以,可以这样说:评价就是创造。国家是最大的主体,个人是国家的内层主体。个人的显意识就是国家的潜意识。有人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为什么呢?因为这里说的少数人属于声音很小的少数人,他们发出的声音难以排除噪音的干扰而进入国家显意识的层面。国家对创造的支持就是有意识创造,这种创造必须以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为前提。因为我们个人的学习和创造需要良好的评价体系。

普进峰 2022-5-16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