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行业的「戴维斯双击」,Rokid在海外掀起「眼前革命」

蓝洞商业 2023-11-22 13:38:23

对于这家中国企业来说,它的「iPhone 时刻」似乎并不遥远。

撰文|蓝洞商业 于玮琳

「一叶落而知秋」,这样的自然法则并不适用于商业世界,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创新领域。

不久前,XR领域明星公司Pico在其官微公开承认,短期投入和相关团队规模的缩减,涉及的裁员规模达到约1/4。这是否意味着,国内人机交互行业的寒冬已至?

事实恰恰相反。IDC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AR/VR头显出货32.8万台,其中VR出货26万台,同比下滑53.3%;AR出货6.8万台,同比上涨142%。

AR和VR,走出了两条截然相反的错位路线。国内AR行业迎来了技术与市场双重认可的「戴维斯时刻」。以初创厂商Rokid为例,其在8月发布了消费级OST个人空间计算平台Rokid AR Studio,和同样锚定「空间计算」的苹果新品Vision Pro发布时间仅差月余,足以体现国内厂商的前瞻思考与野心。

接踵而来的好消息是,「蓝洞商业」获悉,Rokid于11月22日官宣与日本最大的电信Docomo达成战略合作,全球化版图更进一步。

如果说,Pico是字节跳动登陆XR时代的一张巨额船票,那其蛰伏足以表明,张一鸣「大力出奇迹」的路线并不适合人机交互领域;反之,在VR与AR路线之间,选择更贴合市场需求的技术路线,并找寻硬件、软件、内容生态之间的极致与平衡的中国厂商,也许更能先拥抱新时代的「iPhone时刻」。

在海外,Rokid做对了什么?

和Docomo的合作,对于Rokid而言,相当于找到了撬动海外市场的重要支点。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日本三大通信运营商之一的Docomo签约用户超过6000万,并常年保持着「最低客户流失率(0.53%)」的市场地位。

对于AR终端这样的新鲜事物,线下体验带来的直观感受往往比强调「多快好省」的线上平台更具意义。据Rokid相关负责人透露,从2023年11月22日北京时间上午10点开始,Rokid相关产品将出现在Docomo全日本范围内的渠道,包括线上平台和261家线下门店。

从全球视角来看,相对成熟的欧美日韩市场是所有XR企业要攻克的桥头堡。在AR爆发的前夜,「出海」是所有国内创新企业摆脱小众标签的必经之路。

对于智能生活服务占比近20%的Docomo来说,选择代表未来新势能的硬件厂商合作是丰富经营品类的必要步骤,但海内外品牌众多,为什么偏偏是Rokid?

如果跳出来看行业,不同于2012年Google眼镜带来的转瞬即逝的第一波浪潮,11年后,AR产业似乎已进入了Gartner曲线的第二个爬坡阶段,这包括应用层面的进一步成熟和C端市场的准爆款出现。

在这一背景下,以「AR时代的引领者」为口号的Rokid率先迎来了增长飞轮,过去三个月来接二连三的好消息,也成了当下Docomo与其建立合作的关键点。

8月的一场发布会上,Rokid 联合Google推出了AR 版的便携式Android TV,也是全球首款经谷歌认证的AR版便携式Android TV终端,这意味着,Rokid获得了Google生态的认可和授权,将其生态中的百万内容收入囊中。

在海外款产品中,包括YouTube、Hulu、Disney+、TVer、AbemaTV甚至抖音等内容都可以在设备上运行。得益于此,本次与Docomo建立合作后发售的「RokidMax」以及「RokidStation」,能够为用户提供影院级娱乐体验,而不是刻板映像中「放大的屏幕」。

正如那个经典的比喻,没有游戏卡的Switch只能在墙角吃灰。在海外市场内容生态的搭建,是打动头部渠道商的敲门砖。

第二个好消息来自消费市场的数据反馈。11月9日,Rokid创始人祝铭明在朋友圈官宣,Rokid AR获单笔两万台订单,且均为toC消费级订单。

可以作为参照数据的是,今年上半年,国内AR上半年整体出货量为6.8万台,其中消费级市场6.2万台。此外,截至目前,Rokid AR眼镜服务人数已超过100万,月活用户达到40%,用户平均日使用时长超过1个小时。Rokid在国内市场的领跑者地位稳固。

和过去数年来被资本热捧的VR设备相比,这样的出货量并不算多,按祝铭明的说法是「杯水车薪」,但准爆款的出现是智能终端市场的重要信号。

正如他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AR的单品年销量达到50万台时,行业就会迎来真正的成熟。」典型案例是比如Meta旗下的Quest one,一年卖到50万台的时候,它就被整个行业接受了。

显然,和Docomo的合作会加速这一天的到来。这本身也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作为当地头部运营商,Docomo不仅有肥沃的消费级土壤,更有多年的5G部署;此外,当地消费者对AR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也是当前发展周期的重要考量因素。

而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点是双方理念的契合,据了解,Docomo以挑战智能创新为愿景,在业内以卓越的服务质量和严谨的行业标准闻名,企业内部管理中非常重视「协作」的重要性。

而开放与携手共进也同样是Rokid所坚持的,正如祝铭明此前曾表示: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一定有多个玩家,健康的市场体系才是最终赢家的真正游戏规则。

在和Google及Docomo的合作中,祝铭明反复强调,这是Rokid的一小步,却是行业的一大步。除却本身的销售渠道拓展,本次合作对于整个国内产业链都有着关键的「破冰」意义。

无休止的技术精进

无论是Google还是Docomo,Rokid在海外的开疆拓土,技术是硬实力。

今年6月,库克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带来了头显新品Vision Pro,并在演讲中表示,「这款产品将如同Mac开创个人计算时代、iPhone开创移动计算时代一样,开创空间计算时代。」

Vision Pro的发布掀起了新一轮的AR狂潮,让全球开发者精神为之一振,但不容忽视的是其「极致的、不计成本的堆料」,在彰显工业设计的完美主义的同时,也带来了3499美元的高昂售价、500-600克的重量以及一再下调的出货预期。

而在两个月后的Rokid新品发布会上,同样押注空间计算的祝铭明带来了次时代AR产品的另一种解法。

与苹果公司采用的VST(视频透视)技术不同,Rokid基于OST(光学透视)方案,推出了消费级OST(Optical See Through)个人空间计算平台Rokid AR Studio,由AR空间计算眼镜Rokid Max Pro和AR空间计算主机Rokid Station Pro组成,售价做到了3999元和4999元。

祝铭明曾公开解读:VST方案可以对数字化的东西任意改造,这是OST做不到的。但硬币总分两面,VST要做沉浸式和数字化的物理世界重建,那设备的体积、显示系统,整体就很难做到轻量化。

轻量化恰是OST技术路线和Rokid产品的优势,与之相伴的,无论对算力的要求,对传感器的要求,对诸多的东西都会简化。

据了解,Rokid Max Pro的机身做到了76g,仅比前一代产品重1g,这对于日常有佩戴眼镜习惯的使用者而言,是几乎无感的重量。

但「轻」不是Rokid产品的唯一优势,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更为突出的是,Rokid Max Pro只用一颗摄像头,完成了SLAM(空间定位技术)、微手势交互、第一视角分享、视觉定位VPS能力等多种融合型的交互方式。

而Vision Pro的快速定位捕捉、高精度全景感知等亮点,则是用12颗摄像头「堆」出来的。在这背后,是Rokid用AI算法来突破硬件的壁垒的成功尝试,也是多年基于技术不断投入带来的「知其所以然」。

如果画一条时间轴,Rokid入局AR终端的时间绝不算晚,但在技术创新上是实打实的实用主义,信奉慢工出细活。

2013年,彼时仍在阿里任职的祝铭明遇到了自己命运的转折点,在试戴了Google Glass之后,他发出感叹:革命性的突破,但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2014年Rokid成立,锚定人机交互技术,初代产品是语音交互机器人,经过四年时间打磨,2018年,第一款AR眼镜Rokid Glass面世,时年被认为是「AR崛起之年」,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都是从此刻开始布局。而在首款产品中,Rokid就一直强调超轻量级的实用性,而彼时其他行业企业甚至没有成型样机拿出。

而后,信奉「以B带C」的发展策略的祝铭明将B端市场作为试验田,相继在安防、工业、教育等行业打造了Rokid Glass2,以及首款支持5G北斗防爆的AR智能头盔X-Craft等。

在B端市场站稳脚跟后,又一个四年过去,首款消费级AR智能眼镜Rokid Air获得市场认可,成为首部60000台全部售罄的消费级单品。

也是在这一年,Rokid在AR行业率先提出了分体设计。打造了AR行业首款主机Station,引入云计算为AR开辟道路,让显示与计算分离。在重量、算力和续航矛盾之间找到了软解法。

而在推出消费级空间计算平台之前的五个月,Rokid MAX、操作系统YodaOS-Master以及AR空间创作工具「灵镜」的发布,成为被消费者及行业人士双认可的旗舰设备,Rokid正式站稳了脚跟。

对于仍在萌芽期的AR行业来说,无论哪款新品问世,都意味着共同做大行业蛋糕的行动更进一步。但不可否认的是,Rokid和其他国产厂商在技术上的持续迭代,以及toC市场大刀阔斧的推进,无不酝酿着国产厂商即将掀起的行业变革。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年,中国AR产业专利申请数达到2.24万项,排名第一,与之相对,美国为1.81万项,日本为0.53万项。不难看出,中国的AR技术实力已经悄然领跑全球。

奇点临近,Rokid上演「帽子戏法」

Pico的蛰伏和AR行业的逆势崛起,是AR和VR技术路线角逐暂时告一段落的信号。

正如此前义无反顾投入AR创业的罗永浩所说:「我们觉得 VR 的本质更像是游戏主机,它可能是史上最畅销的游戏机。我们相信 AR 就是下一代计算平台,这在科技界很大程度上也是共识了,并不是我们的创见。」

而OST和VST技术路线的选择,也给出了一个关于成本、效率、体验以及产业链协同的阶段性答案。对于祝铭明来说,他认可每一个技术路线的发展前景,但如何选择,基于对市场前景的判断和商业规律的尊重。从空间计算来说,就是选更贴近消费者真实需求的。

而这更核心的体现在Rokid在国内国外的市场拓展以及内容生态协同上,正如他给Rokid的定义「一家隐藏在精美硬件产品中的系统软件公司」。

从浅层次来看,Rokid一直在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足够丰富的内容。这包括在国内携手影牛牛为提供了上百部顶级3D视效大片,与随乐游深度合作,提供了三百多款海内外顶级游戏,以及和阿里云合作,在打造行业全栈语音解决方案的同时,连接云端和眼镜端,让沉浸式的云上办公和娱乐成为可能。

在海外,与Google的合作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内容供给,也和此轮与docomo的合作一样,为Rokid打开了中国香港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要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事实上,Rokid的出海之旅远早于此,在2022年7月,其产品就登陆亚马逊,截至目前,Rokid AR眼镜已经在全球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开放销售。

「时代周刊」表示,「成立于中国的创业公司Rokid,其发布的空间计算平台Rokid AR Studio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而北美知名科技媒体Phone Arena则盛赞Rokid Station(全球版):「最大的优点是其便携性,它比一部智能手机还轻。」

而截至发稿前,Rokid上演了一出「帽子戏法」,继公布了销量、渠道合作的之后的第三个好消息接踵而至,他们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认可。

11月21日,Rokid官宣完成C轮融资,总规模达1.12亿美金,主要的投资者包括在游戏和教育领域开发和扩展多个互联网及移动平台的网龙。

「我们期待着与网龙合作,利用他们在教育和游戏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的全球销售网络,扩大我们的机会。」祝铭明的发言表明,新一轮的融资将被用于Rokid的海外市场拓展,并在游戏、教育场景方面展开新的尝试。

这也折射出Rokid进军C端市场的更深一层动作,即并不止步于取代电视和游戏机的工具,而是通过给已有场景赋能,带来观影、娱乐、办公的新时代供给,实现从娱乐设施向生产力工具的转变。

成为更广泛应用的AR平台,是Rokid拥抱下一个时代「第四屏」的关键目标。而这一布局是在创业初期就已开始的「长期主义」坚持。

在推动人机交互的革新过程中,Rokid自研XR操作系统、平台,并提倡、参与建立XR领域的开放标准,构建基础设施。甚至Rokid Station采用的「分体设计」根本目的也在于,把显示和计算设备分开,可以解锁更多的应用可能性。

在正确的技术路线选择上,Rokid十年之旅看似跋涉,却并没有走什么冤枉路。

回过头来看,完善的内容生态,是AR爆发的「破题之举」;丰富线上线下渠道,是爆品起飞的助推器;而伴随推动产品从B端到C端,从娱乐工具向生产力平台的转变。

对于这家中国企业来说,它的「iPhone时刻」似乎并不遥远。

0 阅读:0

蓝洞商业

简介:将价值写作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