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冻死之前为什么要脱掉衣服?

安心妈妈也是爸 2025-04-06 04:42:04

1983年黑龙江零下35度的深夜,醉酒倒地的张叔扒开棉袄露出肚皮,嘴角挂着微笑永远睡去。法医翻开案卷,记录下"反常脱衣现象"六个字——这是寒冷赐予人类最残酷的黑色幽默。研究表明,有超过80%的冻死者被发现时衣着单薄,常呈仰卧舒展姿势。

而这其实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最后一根火柴时看到的温暖幻象,冻死者临终前的"脱衣舞"实则是身体最后的善意欺骗。

冰天雪地里的"日光浴"

人在冻死之前会脱衣,可以说是正常现象,也可以说是不正常的。因为要冻死了肯定是冷,此时应该裹紧衣服才对,正常是说这是冻死之人几乎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

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空调,下丘脑是遥控器,皮肤是温度传感器。在寒冷的环境里,人的能量消耗会变大,目的是产生更多的热以维持温度平衡。但是,如果是被困在低温的环境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身体里的能量逐渐的减少,此时体温开始下降。

当人的体温从37℃降到32℃,这个遥控器(下丘脑)开始乱按按钮:先是让全身血管收缩保存热量(类似手机开启省电模式),接着误判温度信号,突然把全身血管变成"全开放"状态。这就像寒冬腊月突然打开所有门窗,让本应守护内脏的温暖血液冲向皮肤表面,造成"回光返照"式的燥热错觉。而这才是人被冻死之前会将衣服脱掉的真正原因。

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概况就能明白的。那么,在被冻死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细化的东西呢?我们接着聊。

从抖成筛子到微小赴死,冻死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我们可以把身体想象成以个微型地球,心脏是首都,手脚是边疆。当寒流来袭:第一阶段:边防军(四肢血管)全面戒严,90%血液撤回首都(内脏);第二阶段:首都供养不足,边防军哗变,血液如春运人流般反向奔涌;第三阶段:皮肤感受器被热血"烫伤",向大脑发送假情报:"热死啦!"

这种血液的二次倒灌,让濒死者产生盛夏般的灼热感。2021年哀牢山遇难者中,就有人将衣服撩至胸腹,仿佛在享受日光浴。

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会经历失温四重奏。第一是轻度失温:人体震动模式开启。随着体温的降低,当人的核心体温降到35℃,人就会变成"人形震动棒"——每秒钟3-5次的寒战是肌肉在燃烧库存糖原发电。

此时人的手指僵硬如冻香肠,说话自带抖音特效,这是身体在发出SOS信号。但环境没有改变,温度持续的下跌,当体温跌破33℃,大脑开始断片,并伴随着方向感消失,在平地走成"之"字形以及决策能力归零,面对救援可能拒绝帮助,最终出现"冷到极致自然high"的诡异兴奋。

2016年日本登山者铃木在-20℃雪地脱光衣服手舞足蹈,被救援队误认为嗑药,实则是典型中期失温表现。

但这只是个开始,当体温跌破30摄氏度时,至暗时刻来临了,28℃的体温让人的血液浓稠如芝麻糊,心脏每分钟蹦跶不到30次。此时人体会进入"假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呼吸间隔长达45秒,瞳孔逐渐的扩散成黑洞,同时皮肤呈现大理石灰白纹路。

当这个时刻来临时,就意味着到了终级阶段,也就是微笑告别阶段。当丘脑下部彻底宕机,多巴胺如烟花般炸裂,此时的视网膜将冰雪幻化成春花,听觉也捕捉到不存在的美妙音乐,皮肤感受器彻底失效,把寒风读作爱抚。

这正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科学注脚——那些温暖幻象,不过是神经递质谱写的临终安魂曲。最终人会在温暖的感觉下,微笑的被死神带走。

现代人离冻死有多近?

许多人看到这个话题会觉得这种事情的发生离自己很遥远,但其实不然,我们来举三个例子。第一个马拉松变死亡竞赛,2021年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21名选手在突降的冰雨中失温丧生。他们穿着短裤穿越8级狂风,身体散热速度堪比冰箱速冻层。现代运动装备的轻量化设计,在极端天气前脆弱如纸。

第二酒桌变坟场,东北"醉卧雪地"的案例年年上演,500ml白酒能让人的血管扩张加速失温300%,同时呕吐物结冰堵塞呼吸道,膀胱的失控加速热量流失,就像给身体装了个抽水马桶,把残存的热量哗啦啦冲走。

第三个是网红打卡变死亡自拍,2020年重庆大学生为拍雾凇深入未开发山区,手机冻关机前发出的最后定位,成了搜救队找到冰雕尸体的坐标。由此可见,现代人对自然的浪漫想象,在绝对寒冷前不堪一击。

那么,在失温的环境下,人面对这种九死一生的局面该如何破局呢?下面我们再聊一点干货。

面对极端的环境,人如何自救?

从上面我们说到的内容可以得知,人被冻死其实是在逐渐失温中的慢性死亡,因此,只要知道失温自救四步曲,就有生还的希望。

首先是断,切断湿冷源,躲进帐篷/山洞,如果是在野外,尽量选择避风向阳的坡下;其次是隔,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锡箔纸/塑料袋,如果没有可以用一些干草制造临时"温室",让环境温度上升;第三是暖,如果有火源的话可以点燃可燃物,让身体逐渐的升温,得救后用热水袋放腋窝/腹股沟(忌直接暖四肢);最后是补,可以寻找一切可以食用的食物,及时补充身体的能量损耗。这样再想办法去求救,生还的几率可以大大提升。

在自救的过程中,切记不要揉搓冻僵部位,这会导致血管破裂的"冰晶匕首"划伤组织。因为当四肢温度极低时,血管里的水其实已经结成了小冰晶,看别小看这些冰晶的威力。

当然,如果在较冷的天气尽量的不要去挑战荒野,如果必须要去,那一定要做好防风保暖,携带足够的食物以及火种,最关键的是带卫星电话,可以随时的呼救。

写在最后

当我们凝视那些冻死者最后的微笑,看到的不仅是生理机制的失控,更是人类在进化长河中的脆弱印记。从爱斯基摩人的双层皮袄,到现代实验室的纳米保温材料,这场与寒冷的战争永无止境。

下次寒潮来袭时,请记住:人体不是超级英雄,37℃的温暖需要智慧守护。那些反常脱衣的亡者,用最残酷的方式提醒我们——在自然面前,谦卑才是最好的保暖衣。你认为呢?

0 阅读:0

安心妈妈也是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