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斌是一名初一年级的男生,身材瘦高,状态颓废。进入咨询室后,瘫坐在椅子上,用手撑着头,挡着脸。有时闭着眼,有时会愣神,有时眼神躲闪、飘忽。听到问题,避而不答或低声少言,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在家庭中,阿斌是独生子。父亲是一名公司职员,思想传统保守。阿斌母亲经营着公司,漂亮干练,工作繁忙。他自述记不太清小时候的事情,只记得跟着亲戚在外地。但父母均否认这一说法,表示孩子一直在身边。从五年级开始,他和阿斌母亲住在一起,很少见到父亲。阿斌母亲管控严格,对他期望很高。
在学校中,阿斌没有知心朋友,内心孤单。他经常低着头独自坐在一边。各学科老师都反映他上课睡觉,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直到四月中旬,阿斌在朋友圈辱骂班里一位同学“干扰了他和女朋友的交往”,父母得知这一情况后,他非常沉默,眼神不对视,根本无法交流。阿斌母亲在官网预约了面诊时间后,和他一起来到了咨询室。
他一言不发地蜷缩在沙发的一角,这样的姿态背后是封闭的内心,他大概觉得我也是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然而,我没有喋喋不休地和他讲道理,而是更多关注他的情绪状态,关心他的心理感受。有时候,我还会站在他的角度,同情他在学校中的孤单,认同他和那名女生之间的情谊。阿斌终于主动开口说话了,虽然声音很低,但有了表达的意愿。
随着沟通的深入,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敞开心扉地和我聊天,谈到他喜欢的日漫,还高兴地笑出了声。那天快离开时,他对我说:“好久没这么开心地聊天儿了,在班里、在家里都很孤独。”说到这儿,他不好意思地说:“哦,和她在一起时也这么开心。她总夸我,所以我喜欢她。我们的父母关系都不好,都抑郁,有很多共同话题。可是,她不像我,只会憋着,不敢表达。她特别强悍,敢和父母对着干。只不过,我本来只想和她当普通朋友,她的表白太突然,那时我太胆小。”从他的话语间,我感受到他对那个女生的佩服,以及他对认可的渴望。
之后,我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斌的病理性记忆,小学四年级时,父母之间产生裂痕并离异,五六年级时他的成绩开始下滑。他发脾气时,父母就会说:“别在我面前耍脾气”,“哭什么哭”,于是,他的情绪由外转向内,对自己攻击。他的眼神又开始迷茫,表情非常痛苦。他感到愤怒、怨恨和不安全感。我对阿斌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让他长期被压抑的负面感受得到充分释放。
我也深感幫他找到其他出口的必要,阿斌提到“母亲没有温度,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只有管控和要求。”比如,母亲总是逼着他通过跑步宣泄情绪,可他根本不想动,跑完反而会更累。他身体不适想休息,母亲还让他去上学。晚上明明不想出门,母亲还拽自己出门。
我把阿斌的内心感受向其母亲传达,阿斌母亲情绪很激动,她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还被埋怨,认为孩子没有良心,很冷漠。我和阿斌母亲进行了深入沟通,“孩子很善良,他心里其实很爱您,也非常渴望您对他的认可和爱护。可他不会表达,只能硬碰硬,您可以用您的行动教他如何去爱。”谈完后,阿斌母亲眼眶湿润,说这是她的心结,她内心深处害怕孩子不爱她,不认可她,外表的威严其实也是在掩饰自己脆弱的内心。听我这么说,她的心结似乎也打开了。
阿斌反馈说母亲同意他白天带着手机,交给老师。我告诉他,母亲也需要被关爱,对她好点。他找理由,她常不在家。我说,那就从小事表达你的温暖吧,给她端杯水,提醒她早点睡,都可以,他羞涩地点头,不再找借口了。
一个人的自我力量越强,就越有勇气改变自己的行为,而阿斌的自我力量很小,自我评价与现实不符。他的状态就像是一个空心的罐子。恰巧那个女生填补了他的罐子,如果把她从里面拿走,确实令他难受,因为又要空了。但是,自我的罐子不应执迷于一个人来帮着填满。充实且多元的健康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内容更多是来源于自己的,能随时更新的。
我关注到阿斌喜欢的那个女生身上的正向力量。虽然她情绪状态不稳定,做事非常激烈,太过叛逆,但她进取心强,成绩优异。我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引导阿斌理解,他对那个女生的爱包含着许多元素,有欣赏,有喜欢,有爱怜。我希望阿斌能看到她的优势,以她的优点为目标,向她靠拢。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他和那个女生一直有聊天互动,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上课状态很好,他也不再提和母亲的矛盾了。在离开咨询室的时候,他告诉我这回考得特别好,进步了很多,但是那个女生更好,他还得努力超过她。他炯炯有神的目光,好像在雾中看到了前方的光亮。我看在眼里,非常欣慰。
阿斌母亲的高管控、少关爱,父亲的缺席,孩子的压抑。家庭成员对这样的状态习以为常。直到阿斌看到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女生可以用勇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痛苦和不满,他也模仿那个女生的样子,无所顾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让他的生活更加混乱,亲子矛盾不断升级。
同样,当我们仅仅关注如何切断他和那个女生的联系时,他们反而用叛逆的行动向成年人表示反抗,而当我们能够理解他对那个女生的依恋是家庭不幸的惺惺相惜,是榜样般的崇拜,是把她作为自我力量的来源,这种叛逆反而慢慢平息。
这让我想到,儿童期的孩子就好像玻璃瓶里的幼苗,家长可以随时扣上瓶盖,让它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青春期的孩子,枝叶越长越大,瓶子已经装不下了,如果还是执意要扣住盖子,那么只会让孩子的心越来越远。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都要接纳孩子的成长规律,看到他正面的、可引导的、可控的一面,为他浇水施肥、修枝剪叶,而后用从容和欣赏的心态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