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口无遮拦是职场大忌,学会沉默,才能在人际中保全自己

元昊说历史 2024-12-26 03:48:59

【原文】

平原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孔融荐之于曹操。衡骂辱操,操怒,谓融曰:“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乃送与刘表,表廷礼以为上宾。衡称表之美盈口,而好讥贬其左右,于是左右因形而谮之曰:“衡称将军之仁,西伯不过也,唯以为不能断,终不济者,必由此也。”其言实指表短,而非衡所言也。表由是怒,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送衡与之,祖亦善待焉。后衡众辱祖,祖杀之。

【译文】

每个人的行为都在你设定的界限内行事,你的退让和沉默往往让他们觉得你软弱可欺,于是他们便会得寸进尺。

善良固然重要,但只有加上锋芒,才能让它如同披上坚固的铠甲,不被轻易伤害。

在社会这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展现人性善良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背后的阴暗面。

倘若你口无遮拦,随意评论他人,最终只会引火烧身,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有些话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说出口。

初入社会,第一课便是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

特别是在众人面前,保持沉默往往是智慧的表现。

如果你能够看透人性的复杂,便不会轻易流露内心的想法。

有些话可以说,但有些话必须保留在心中,尤其是当涉及到自身利益时,绝不能保持沉默,必须要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益。

历史上,有一位名叫祢衡的年轻人,自幼才华出众,尤其擅长辞赋,在当时的文人圈中颇具声望。

他个性桀骜不驯,言辞犀利,对许多人都不放在眼里。却对儒生极为恭敬,见到有名望的学者往往表现出极高的敬意。

他曾当面对孔融表示敬仰,称孔融是“孔子在世”,而孔融也是一位爱才之人,对祢衡的才华颇为欣赏,称祢衡是“颜回重生”。

孔融出于对祢衡才华的赏识,将他推荐给了当时已经掌握大权的曹操,希望祢衡能在政治上有所发展。

然而,祢衡自视甚高,对曹操并不尊重。

在初次拜见曹操时,曹操让他担任“鼓吏”,负责击鼓。

祢衡表面接受了这个职务,却在宴会当天故意穿上旧衣服,裸体击鼓,羞辱曹操。

曹操问他为何如此,祢衡居然当场辱骂曹操,言辞犀利、尖刻,直言曹操是“奸雄”,并称曹营中无人能与他相比。

曹操当时虽愤怒,但鉴于之前因杀害名士边让而引发的兖州叛乱(张邈、陈宫等人背叛),曹操为维护自己的名声和避免类似麻烦,决定不对祢衡下手,而是假装宽容,将他送往荆州,交给刘表。

此时的祢衡不过23岁,刚入仕途,他以为自己的名声能保他平安,殊不知,若他面对的是毫无原则的人,后果会更严重。

刘表是当时割据一方的诸侯,他表面上礼贤下士,喜欢接纳文人学士,以此提高自己的声望。

在祢衡到来之前,他已经收容了许多儒生。刘表最初对祢衡非常礼遇,祢衡为了取悦刘表,也在其面前表现得十分恭顺,尽力讨好他。

然而,祢衡虽然嘴巴上对刘表及其手下有所奉承,但在背后却时常议论刘表亲信的是非,对他们的为人处事大加批评。

这种行为在外人看来,简直是自掘坟墓。

刘表身边的人认为祢衡有意挑拨离间,意图夺宠,于是开始有计划地在刘表面前诋毁祢衡。

初入社会的小白怎能斗得过经验丰富的老油条?更甚的是,刘表的亲信利用刘表的弱点对其进行攻击。

刘表的亲信诬陷祢衡说他认为刘表“有仁爱之心,但缺乏决断力,注定会失败”。

这些话正中刘表的要害,尽管祢衡可能从未说过,但刘表还是无法留他在身边,将他送到了江夏的黄祖那里。

黄祖并不像曹操那样有大局观,性格暴躁,缺乏形象管理。

起初,他对祢衡还算客气,但祢衡依旧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当众辱骂黄祖。

最终,黄祖忍无可忍,处决了祢衡,那年他仅仅25岁。

你身边的人往往反映了你自身的特质。孔融的结局与祢衡相似,他们都因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语而招致灾祸。

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人性的复杂性,最终只能自食其果。

海明威曾说过,人用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当涉及到这些底线时,该说的就要说,不该说的必须保持沉默。

如果触及到自身利益,绝不能沉默,必须奋起反击,保护自己。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