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儿唐宣宗,被高估的“大中之治”和名不副实的“小太宗”之称

杰斯微读呀 2025-02-08 09:56:39

唐宣宗李忱,即位于大中元年(847),恰逢吐蕃内战激烈,外部环境逐渐动荡。他的在位期间,唐朝在一些人眼中被称为“大中之治”,一度也被誉为“小太宗”。然而细细分析,我们可能发现这位幸运的皇帝或许并没有如此高光的时刻。

翻开历史的卷轴,唐宣宗时期的李氏王朝确实呈现出一片暂时的繁荣景象。然而,这却无法掩盖他即位前后众多疑点和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唐宣宗靠着装疯卖傻的伎俩躲过了宫廷内斗,并在宦官扶持下顺利登基。据《资治通鉴》和新旧《唐书》记载,李忱自幼聪明,深谙在险恶的宫廷生存之道。

宦官集团的影响在唐宣宗登基之时可见一斑。唐武宗在位期间,雷霆手段打压宦官势力,试图提升中央集权。然而,武宗驾崩后,宦官们扶助李忱上位,这一选择可不是无心之举,李忱和当时权势滔天的宦官仇士良始终保持了紧密关系。尽管唐宣宗努力通过后期的手段削弱宦官权力,但尾大不掉的问题难以化解。

唐宣宗最大的历史功绩之一,被认为是“大中五年”(851)收复的河湟地区。这个位于今青海一带的地区,在安史之乱之后被吐蕃占据数十年之久。正是这次收复行动让唐宣宗得以享有“英明神武”的美名,然而这份荣耀却和他的个人能力无关,而是由于当时吐蕃内部的持续混战,导致形势对唐军非常有利。

事实上,吐蕃在唐德宗时期就已经开始走向内乱。后来几位赞普争斗不休,使得整个国家陷入分裂状态。幸运的唐宣宗,正是在这一切局势逐渐确定的背景下,轻而易举地接收了愿意投附大唐的河西诸州。851年,地方将领张义潮配合这一战略行动,成为了经典战功的一部分。

唐宣宗的治国手段中充满悖论。他推倒了唐武宗的会昌改革一切措施,令佛教重新得势,地方经济随即恶化。宦官势力造成的尾大不掉问题,在他时期同样未有任何好转。地方官员腐化贪污,士族和藩镇的矛盾日益激化。

唐宣宗死后,唐懿宗继位,立即遭遇裘甫的浙东叛乱。这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前朝留下的一系列问题集中爆发。尤其是册封的宦官、地方官基本都是唐宣宗重用的旧臣,许多背景原因注定了新的皇帝难以轻易应付。

再看南诏入侵之事,唐宣宗晚年贪墨事端不断,西南边境的治理越来越糟糕。南诏用合家入贡减少次数来换取更多经济收益的愿望被拒绝后,便向西南进犯,而安南都护李涿的暴行更是直接引发南诏的全面战争,使得后续局势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尽管唐懿宗在位期间努力维稳,抑制贪腐,但累积的问题已经埋下了破坏局势的雷。农民起义、地方叛乱凸显当时社会的黑暗。不得不重新反思的是,唐宣宗的“盛世”不过是用表面的辉煌掩盖了深层的腐化。

0 阅读:16

杰斯微读呀

简介: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年轻时才不致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