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真相,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触目惊心。50平方公里——这是什么概念?一个普通常住人口五六万的小城,可能都比这片土地宽敞。但在库尔斯克地区,乌克兰军队已经被压缩到了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退无可退。这片土地随时可能被俄军全面攻克,而乌军在与俄罗斯的对抗中,正面临被驱逐出该地区的严峻局面。人们常说战争无情,可如果从这些数字背后探寻故事,我们感受到的或许不是冷冰冰的“胜负”,而是骨子里的无奈和血腥。
细究一下,事情其实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俄乌冲突,说到底就像是一个早已埋下的深坑,双方都心知肚明,却谁也不愿第一时间踩刹车。对于库尔斯克而言,这已不止是一场单纯的战役,它是俄军和乌军在东部前线博弈的一部分,更是世界大国角力的缩影。按照此前俄罗斯国防部的通报,俄军在这场战事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不仅歼灭乌军多个精锐旅,还解放了几个关键据点——听起来好像很风光。看过那么多历史,我们总该知道,战争中的“胜负”,往往只是表象。而这次表象背后,更让人动容的是乌克兰军队的无助与赌命。乌克兰总司令西尔斯基将库尔斯克前线视为生命线,把一支又一支自己最精锐的部队投入其中。但架不住,强弩之末始终要断裂。如今,这些部队大多被重创,其残缺程度触目惊心——机械化旅、空降突击旅、“总统旅”等部队的编制几乎被打散,剩下能坚持战斗的也不过几个零星小单位。实际上,就算乌军还在拼命努力地守住最后四个村镇,可俄军的推进显然不打算给他们的喘息留出任何空间。下一波攻势的矛头,早已对准了这些最后的防线,目的就是将战线直逼苏梅州。从这些布满硝烟与尘土的泥泞战壕中,其实我们不用费心猜测,结局似乎已经显而易见。
就在这片东方大地上杀声震天之时,世界的另一端却在上演另一场没有硝烟的冲突。沙特,那个向来热衷于扮演调停者角色的国家,召集了美俄进行谈判。这是大家都能看出来的双簧戏,表面上有“初步协议”,可是各自真实的算盘却掩藏不住。俄乌两国自然是没法握手言和,而美国和欧洲国家更不会轻易站到一条船上。美国似乎对让局势降温抱有一定兴趣——这里说的降温,往往就是减少对欧洲的能源困扰而已。而法国等欧洲国家则摆出一副跟俄罗斯“死磕到底”的姿态,甚至拒绝解除对俄部分银行的制裁。乌克兰可能幻想着,从这些顶尖力量的争斗中获利,然而结果却是所有人都往它身上施压,让战争的烈火越烧越旺。美国人还一度传出,要在四月之前推动停火的“美好愿望”,可惜随着欧洲高调搅局,这场戏最终还是草草收场。最滑稽的是,乌克兰的财政状况已经被压榨得一干二净。对于泽连斯基来说,除了寻求美欧国家的外援,他似乎找不到别的办法了。可问题在于,援助真的如他所愿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相比于拜登时期军事支持的“源源不断”,如今的援助已大打折扣;至于欧洲那边,匈牙利等国更是屡屡投下反对票,彻底搅黄了泽连斯基的如意算盘。明明自己这边穷得揭不开锅,却还得死扛住压力去应对战场上来自俄军的多重夹击,这日子说有多难过就有多难过。
而就在这段时间里,俄罗斯则趁机扩大自己的军事行动范围,别尔哥罗德、顿涅茨克,这些名字不断在战报中出现。在别尔哥罗德的战斗中,乌军也试图反击,甚至投入了从库尔斯克拼死撤离的残存机械化旅,以及臭名昭著的“艾达尔纳粹营”。投入看似很大,可结果却不尽人意俄军不仅早有准备,还通过无人机与反坦克地雷展开了一轮精准“打击”,最终让乌克兰这场冒险行动铩羽而归。而那些被俘虏或击毙的“外国雇佣兵”,则给事件增添了不少狗血气息——抓住的可能要被判刑,无法作“英雄”的下场似乎已经注定。眼下,俄军在战场上还保有较大的主动权,不论是库尔斯克方向,还是红军城、红军村这些焦点区域。在乌克兰东部,乌军明显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防线挖得飞快,但迎头砸下的却是越来越繁重的消耗战。这种前景,怎么看都让人忍不住叹息乌军迟早守不住这样多点开花的战场。有人说,战争就是一场权力与资源的博弈,乌克兰只是棋盘上毫无选择的“卒子”。上一刻它还在幻想着国际社会能够为其提供帮助,可下一刻就被现实滚滚的车轮碾得粉碎。这场战争让太多人赔上了生命、家园与未来,但背后推动大局的人,却似乎从未有过真正的悔意。
人到底是要钱不要命,还是要命,不要钱?
不好意思,雇佣军不受任何国际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