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爱好和平”人设,像是一件被雨水浸透的外衣,不经意间在红海的风沙中撕裂开来。就在各方还在为他此前频繁举着橄榄枝的作秀手法争论时,他突然按下了战争的按钮,似乎忘了那句“美国优先”不是用炸弹落地来证明的。这一切都从红海的水面翻滚开始,在这里,特朗普下令向胡塞武装的阵地进行了密集空袭,随后甚至升级为两艘超级航母的集结行动。有人似乎已经嗅到了战争的气味,也有人开始懵了胡塞武装不过是红海中的一条“搅局者”,为何特朗普如此急不可耐地动起了刀枪?事情并不像他宣传的那样简单,红海的浪潮背后隐藏着更大的棋局。
为什么胡塞武装突然成了特朗普的“眼中钉”?答案其实写在地图上。这支武装虽然规模不算庞大,却凭借其地理位置成为了红海航道的“突袭专家”,这些年来,他们的袭击可谓是“见船就打”,制造的麻烦让全球航运都不得安生。令人玩味的是,胡塞武装却似乎有所选择中俄的船只多次平安通过,而那些属于欧美国家的船只则成为了重点目标。这一策略无疑对美欧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对特朗普来说,这简直是赤裸裸地挑衅。红海这个地方自然不是一般的水域,它的战略价值堪比丝绸之路上的古老驿站,每一个过境的货轮都塞满了石油和各种资源。对特朗普而言,掌控红海航道意味着可以在全球贸易上掌握更大的话语权,更重要的是,这还是他“遏华”战略的重要环节。胡塞武装的存在无疑是对他计划的一次“当头棒喝”,他不再只是喊口号,而是直接祭出了两艘航母编队。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排场,要知道,美国在以前的中东冲突中,大多数情况下只出动一艘航母。现在动用了两艘,显然展现出了不容置疑的态度。
这场战争的大幕虽然拉开,却并不像剧本里那样顺利。最初几天的猛烈空袭中,美国宣称摧毁了胡塞的雷达、防空系统和一系列武器设施,但军事行动并没有在短期内为特朗普换来预料中的成果。胡塞武装不但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强硬,甚至声称将袭击红海护航船只。特朗普的高举高打没有压制住对方,反而激化了局势,这让美国防长和白宫的策略团队都绷紧了神经。迫于此事的剧烈反应,五角大楼做出了进一步计划,在红海周围加强了巡逻舰队的部署,以防局势出现不可控的升级,但这无疑是一场烧钱的行动。无论如何,美国的军事力量虽强,但战争从来都不是一天结束的买卖。更复杂的问题还在于内部的分歧。特朗普虽然是命令的发起者,但美国内部对这一行动有不同声音。一部分议员认为,红海的军事行动其实是一次“不必要的干预”,白宫应该将更多资源放在国内经济复苏上;而另一部分人则支持特朗普,认为这是他“重塑美国伟大”的一步棋。这些分歧并没有影响航母编队在红海的“军演”计划。随着“卡尔·文森”号的加入,美国在这一地区已经明显进入冲突加剧的阶段,尤其是在胡塞方面公开表示不会妥协之后,红海的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在战争之外,还有另一个战场——外交。特朗普的红海行动虽然是军事上的动作,但其实也是对中国和俄罗斯的一次警告。这个逻辑其实很直白遏制胡塞武装,保障红海航道的稳定,然后用商舰自由通航的规则对全球贸易进行“调校”。其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自然不可能对红海置之不理。特朗普自己也深知这一点,于是在行动前后,多次煽动有关中俄关系的言论,甚至公开表示“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是暂时性的”。这些表态显然试图把中俄分开,但问题在于,这种“挑拨离间”的策略并不像军事行动那样直接,效果如何恐怕还需要时间检验。有人会问,红海的“兵围”是否真的只是针对胡塞武装?答案却并不简单。胡塞武装固然是表面上的敌人,但对特朗普而言,真正的目标还是扩展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从控制红海,到遏制中国,再到改写全球贸易规则,这系列动作实际是一个完整的链条。而这一次,胡塞不过是那颗暴露出来的筛选点,被特朗普利用来祭出其战略的大旗。可是,问题在于,这种做法的风险也不小,红海局势本身已经复杂,美国的强势介入是否能真的如愿,又或者会引发更大的连锁效应?有人说,特朗普的战略就像一盘咸鱼,总是煎得太焦。他虽然动作强硬,但却总是忽视对手的反应,尤其是那些像胡塞武装一样的“搅局者”。红海虽然不会轻易成为美国的下一个“泥潭”,但对未来局势的影响却显然不容忽视。而红海的浪潮此时也在静静等待,美国如何走下这步棋,你觉得哪个才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