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极速暴雷,2025年还能否起死回生?

木头聊车吧 2025-02-04 09:14:43

2024年,极越汽车以令人瞠目的速度从“行业新星”沦为“暴雷典型”。这个由吉利控股与百度联手打造的智能汽车品牌,首款车型极越01上市不足一年便陷入销量雪崩、用户维权、供应商断供的多重危机。根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上半年极越01累计销量仅3127辆,不足同期问界M5的5%,甚至在30万元以上纯电SUV市场中排名垫底。更致命的是,其母公司“集度汽车”被曝出资金链断裂风险,百度与吉利的后续注资态度暧昧不明。当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极越的2025年自救之路,已不仅是企业存亡问题,更成为检验“互联网+传统车企”模式可行性的试金石。

一、暴雷真相:从技术光环到信任崩塌

1. 销量断崖背后的产品硬伤

极越01的溃败首先源于产品力与宣传的严重错位。官方宣称的“汽车机器人”概念,在实际交付中暴露出三大致命缺陷:

智驾系统“半成品”:承诺的“城市NOA”功能在首批交付车辆中仅开放高速场景,且变道失败率高达15%(汽车之家实测数据),用户需额外支付9800元/年订阅费;续航严重虚标:CLTC标称660km的双电机版,冬季实测续航仅382km(懂车帝零下15℃测试),续航达成率58%,远低于行业平均65%的水平;品控灾难:车机死机(日均1.2次)、屏幕过热(长时间使用超50℃)、车门传感器误报等故障集中爆发,2024年3月单月投诉量达247起,居新能源车榜首。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极越对“智能化”的过度执念。其BOM成本中,激光雷达、Orin-X芯片等智能化硬件占比超40%,导致三电系统、车身工艺等基础项被迫缩水。这种“头重脚轻”的成本分配,彻底暴露了互联网思维与汽车产业规律的冲突。

2. 资本游戏的残酷代价

更深层的危机来自资金链的脆弱性。根据企查查数据,极越汽车注册资本仅20亿元,而首款车型研发投入已超30亿元。为维持运营,极越采取了三大危险策略:

供应链账期拉长:对宁德时代、英伟达等核心供应商付款周期延长至180天(行业平均90天),引发宁德时代于2024年5月暂停电芯供应;用户订金挪用:将5000元预订款直接用于现金流周转,导致部分用户提车延迟超3个月;技术授权变现:向第三方车企兜售Apollo智驾系统,但截至2024年6月仅达成2笔交易,收入不足8000万元。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最终在2024年第二季度引爆全面危机:6家供应商联合发起诉讼,用户集体要求退订,百度财报中首次把级越列为“风险投资”。

二、生死时速:2025年复活的可能性评估

1. 吉利与百度的博弈困局

极越的存续取决于两大股东的博弈结果:

吉利的态度:手握SEA架构、三电技术、制造基地等核心资产,但极越01的溃败已拖累极氪品牌形象。吉利内部传出消息,计划将极越杭州湾工厂转产极氪新车;百度的抉择:Apollo智驾系统在极越01上的表现,严重打击了其技术公信力。百度CFO罗戎在Q2财报会上称“将重新评估汽车领域投资优先级”,释放收缩信号。

唯一利好是双方均未完全放弃:吉利需要百度的AI技术完成智能化转型,百度则依赖吉利的生产资质避免造车资质困局。但这种“互相绑架”的合作关系,已难以支撑大规模输血。

2. 理论上的翻盘路径

若极越能在2025年获得至少50亿元注资,理论上存在三条自救路径:

产品线收缩:集中资源开发一款15-20万元级走量车型,采用降本版Apollo Lite系统;生态捆绑升级:打通百度AI技术与吉利换电网络(已建300座换电站),推出“智驾+换电”套餐,对标蔚来BaaS模式;资产剥离重组:将Apollo智驾团队并入吉利研究院,工厂由吉利托管生产,极越退守为“技术方案供应商”。

但每条路径都面临现实阻碍:百度不愿放弃数据控制权,吉利对技术整合心存疑虑,而市场对极越品牌的信任度已逼近冰点。

三、行业警示:跨界造车的“三重诅咒”

极越的危机绝非个案,而是折射出“互联网+车企”模式的系统性风险:

1. 技术理想主义的陷阱

互联网企业惯用的“硬件预埋+软件迭代”策略,在汽车行业遭遇严峻挑战。极越01搭载的双Orin-X芯片算力利用率不足30%,激光雷达日均激活时间仅12分钟,造成巨额资源浪费。

2. 用户心智争夺的失败

新势力品牌需要至少3年时间建立用户认知,但极越在首款车未站稳脚跟时,就仓促发布“机器人出租车”概念,导致品牌形象混乱。百度搜索指数显示,“极越”与“投诉”关键词关联度达37%,远超行业均值11%。

3. 资本耐心的极限

互联网资本习惯“烧钱换增长”,但汽车行业的回报周期长达5-8年。极越母公司集度汽车成立3年累计亏损超60亿元,投资回报率(ROI)为-280%,已触及资本容忍底线。

四、2025年: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极越即便获得注资,也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6个月内推出有竞争力的改款车型;将单车型月销稳定在3000辆以上;修复至少70%现有用户的品牌信任。

更残酷的是,市场不会给极越第二次机会。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预计突破60%,比亚迪、特斯拉、华为系品牌将瓜分80%市场份额。留给极越的生存缝隙,或许只剩下成为吉利与百度技术试验田的“工具人”角色——这与其“汽车机器人先驱”的初心,形成辛辣讽刺。

在这场造车生死局中,极越的教训远比它的技术更有价值:当资本狂欢退去,唯有敬畏产业规律者才能存活。

0 阅读:41
评论列表
  • 2025-02-04 23:02

    都已经火化装骨灰盒了,你还要再抢救一下?

木头聊车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