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是具有风味特色的地方菜系。驾驶员汪师傅说,有人为徽州菜做出了八字总结:盐重好色,轻度腐败。徽州菜对于色香味的追求是实打实的,极重火工,卖相漂亮。盐下得足,但是仍力求保存食材本味。此次皖南之行,我们秉持着“吃要吃,走要走”的自由行信条,一路逛吃来吃,好不滋味!四天三晚,我们一行8人,光臭鲑鱼就干掉了10条。按照此行老大的意思“十全十美”。想想也是太过分了,哈哈!那么就再聊聊我们一路上吃过的几个特色徽菜……
一、臭鳜鱼
说起徽州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著名的臭鳜鱼。徽菜最有名的一道就是臭鳜鱼。古时缺乏保鲜技术,鲜鱼保存不易。桃花流水,鳜鱼鲜肥之时,鱼贩用盐来防止鱼肉变质,属于不得已而为之。木桶之内,一层鱼,一层盐,运输途中经常翻动,可以保持几日不腐,只是微臭而已。用盐腌制过后的鳜鱼,在时间和盐分的双重打磨下,鱼肉中的蛋白质被降解成氨基酸,使得鱼肉发出一股特殊的气味。就像情窦初开的少女,在岁月的历练下,蜕变成了一位姿色动人,内涵丰富的成熟女性。质量上乘的腌鲜鳜鱼,鱼鳃鲜红,鳞片完整,肉质紧致,鱼肉呈现特有的蒜瓣状,味道臭中带香,令人回味无穷。鳜鱼性格凶猛,肉食,味极鲜。徽州人烹饪腌鲜鳜鱼,就是要充分发挥鳜鱼味鲜肉嫩的特点。整鱼先煎后烧,用笋、肉、辣椒、葱姜蒜等味道十足的食材搭配,不会喧宾夺主,反倒像是“激将法”,充分调动了鱼肉的鲜。夹一筷子鱼肉,弹牙多汁,细嚼起来满是鱼肉特有的鲜甜,“臭”可真成了一种噱头了。除了红烧的吃法,我们还在徽州吃到了石锅臭鳜鱼块,石锅上的鱼块热气腾腾,呲呲冒油,香喷喷,味道也非常棒!
二、毛豆腐
徽州人似乎格外喜欢“腐败”的蛋白质。臭鳜鱼够味,毛豆腐也丝毫不落下风。淮南是豆腐的故乡,而徽人尤擅做豆腐。在徽州人的永无止境的探索下,豆腐变成了家家户户里必不可少的菜肴。和湘菜的臭豆腐不同,徽菜中的毛豆腐是徽菜“轻度微腐”这一特征的代表。毛豆腐是通过以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细长的毛绒状菌丝(植物蛋白),这是徽州的潮湿气候给人们的灵感。豆腐发酵成毛豆腐,不仅有了一层让人羡慕不已的浓密毛发,植物蛋白转化成氨基酸,还产生了更加鲜美的滋味。毛豆腐经煎炸之后,表面的绒毛消失了,一层金黄酥脆的皮包裹着腐乳一般的半固体,又软又绵,略带苦味,蘸着酱料吃会很难吃出苦味,而口有余香,爱者爱之切。无论是在地道的徽菜馆还是在屯溪老街的街头,都能轻松地找到毛豆腐的身影。
三、刀板香
徽州刀板香是将家中腌制的腌猪肉平铺于山笋上面,放置在樟木刀板上一同蒸,捞起切成薄片,与樟木刀板一同端上桌。徽州刀板香,其意在刀板留香,实质为三香合一。其一香是香樟木板,将香樟木在容器内蒸焖时,会将香气混合到蒸气中沁在肉上,使肉有了香樟的气息,也带走了咸肉的油腻,做到真正的“刀板留香”,在焖蒸过程中将腌咸肉置于上等香樟刀板上,所有油腻皆被木板吸走,既保持了肉的咸鲜又油而不腻。其二香是肉香。徽州所产的黑猪,在腌制猪肉时选用五花肉,腌制后的猪肉放于室外,经过太阳的暴晒后,白花花的肉渐渐泛黄、出油。到了春天时,柳叶发芽时,就移回室内,由穿堂风吹着,再次慢慢地风干,将猪肉的咸鲜香味进一步突出。第三是笋香,徽州盛产竹笋,新鲜的春笋有一股自然的冰清香气,笋具有吸油的效果,减少肥肉带来的油腻感,同时淡淡的笋子香味也使得徽州刀板香这道菜的香气更加富郁。
四、外婆柴火鱼
来到黄山,最好吃的餐馆莫过于临近屯溪老街的“外婆味道”,他们家的外婆柴火鱼和臭鲑鱼都占了一绝,吸引我们接连两夜都光顾了这家餐馆。徽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人取山珍河鲜入菜,水陆杂陈,内容很丰富。这家隐藏在老街旁的饭店,有真正的柴火熬煮!仿佛穿越到了80年代的乡下,灶坑里的柴火烧着正旺,家人围坐在一桌,连锅里的食物也更加美味了。看看这奶白的汤底,一锅鱼好不好吃除了使用柴火最原始的烹调方式外,汤底也非常重要。吃柴火鱼三部曲,首先喝碗汤暖暖胃吧~满满的紫苏香味,这碗汤到底有多美味,谁吃谁知道!
五、板鸭
早在清代道光年间就闻名于世,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漫步在这座千年古城里,脚下是青石板路,眼前幽深的古巷随处可见,这么一个徽州韵味浓厚的地方,板鸭摊星罗棋布,香味飘出老远。烹饪时的卤水配料和熏烤火候,都甚是讲究。色香味俱全的板鸭拥有饱满的外形和细嫩肉质,食之酥香,回味无穷,是徽州一张特色名片。
徽菜的代表菜极多,远不止上述五种,此行中还有不少有特色的徽菜,如:溪坑鱼炖豆腐、绩溪炒粉丝、葛粉丸子、糯米蒸腊排、酱烧螺蛳等等,都也各有无穷滋味。绿树丛荫、沟壑纵横、气候宜人的徽州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徽菜,看似粗朴厚重的菜品下,蕴含着至柔至精细的道理。就地取材,以鲜制胜;善用火候,火功独到;娴于烧炖,浓淡相宜;注重天然,以食养身……每一景、每一菜,都饱含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既使人大饱口福,又是徽州风情文化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