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村光棍太多了,一个村就有400多个,开宝马就是找不到老婆

张郃说历史 2023-04-12 12:27:02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记得“关注”我呀!

尽管全国各地都存在着传统的结婚压力,但在湖南常德的农村地区,由于性别失衡、人们婚恋观念的变化等,导致即使富裕家庭的男性,也找不到妻子。

这就出现了常德怪象:335户的农村中存在200多户光棍。

即使他们住的是小别墅,开的是宝马奔驰,依然找不到老婆。

从文艺的角度而言,这种单身生活可能会令人羡慕。

但从现实来看,“打光棍”的人,总是会面临着诸多无奈和压力。

无论是主动过单身生活,还是因各种被动原因而未能娶妻,他们总会被村里人议论。

农村社会舆论氛围中,尤其是家庭经济不错的情况下,如果有人“打光棍”,亲朋好友总会将原因归结于个人。

而且根据媒体报道和专家的研究,这种光棍现象趋于年轻化,形势不容乐观。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常德农村地区,甚至中国大部分富裕农村地区的男性娶不上媳妇呢?

常德农村的光棍们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光棍一般是那些“好吃懒做、不求上进”的人,他们因经济、资源、个人形象和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娶妻。

前些年,媒体报道中经常提及光棍引起的社会治安事件,如偷盗、抢劫、通奸等,由此人们对光棍的印象都偏向于负面。

但当下再提到光棍一词,尤其是在常德的农村地区的光棍们,他们“打光棍”的原因,却跟物质条件关系不大。

在新农村建设中,常德有山有水有平原,各类资源丰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常德农村地区通过“镇村同治”的方式,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这些地区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在当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官方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经济、产业、政策、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因村因时制宜,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当地农民的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他们增收的主要途径:一是外出务工经商。二是在家务农,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办厂开店。

2022年,常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342元,该地区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近70%。

再加上国家和当地政策的扶持,当地立足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柑桔、棉花、中华鳖等特色产品。

常德农村地区通过拓展农产品市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当地官方也引导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按需转移就业。

各种保障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空间,以及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养。

在此背景下,常德农村地区的家庭,几乎家家都是二层、三层小楼房,出门就是柏油马路,私家车也多见宝马等名车。

即使如此,这里还是出现了光棍群体。

一个村子近三分之二的家庭有光棍,而且是偏向于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是为什么呢?

光棍群体的成因

不可否认,每个时代都会因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原因,存在光棍这一群体。

但每个时代的这一群体,他们面临着具体的困境。

对于常德等比较富裕的农村地区来说,经济方面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和起决定性的原因。

按照具体原因来分析,一般有以下三个成因。

一是男女比例的失调。

按照统计,常德2022年农村人口为220.5万人,男性占比50.13%。乡村男女性别比为100.52。

虽低于全国农村人口性别比的107.91,但该地区因传统重男轻女思想影响,每个家庭都希望生育男孩。

故此,如果家庭第一胎是女孩,会再生育男孩。反之,家庭就会选择非必要不再生育。

自20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以来,该地区各家庭一直遵循着要生育男孩的想法,即使被罚款,他们也要生育男孩。

这造成了当地男女比例结构失调,农村地区的男性在当地找不到媳妇而打光棍的现象。

也就是形成了学术上所说的,直接对男性婚姻造成挤压效应。

如果常德农村地区的这种情况一直存在,随着几代人男性数量的累积,比例失调问题得不到解决,男性未婚问题也就继续存在。

二是城镇化的诱因。

伴随该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转移就业以及教育的普及,这里也出现了很多女性外出务工,或读书而留在外地的情况。

她们一旦走出农村地区,走向五彩缤纷的城镇或大城市,几乎都会被那里的繁荣和文明所吸引。

许多人会流连忘返,不再考虑回归农村生活。

常德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力了更多外出工作的机会,而年轻人接受新事物、融入和适应环境非常快。

从媒体报道和各种平台上的“吐槽”就可以看出,越来越多从农村走出的女性会邂逅城镇男性青年,或者和在城镇打工的男性青年结婚。

无论是农村女性嫁到城市的近郊,或者条件好一点的农村女性嫁到城市,这都让当地农村的男性不再拥有娶妻的资源。

如果他们要讨老婆,很重要且可行的方式,就是男性也外出打工,并在城镇定居生活。

如果回农村生活,他们的婚姻可能存在不稳定性。对常德农村地区的男性来说,这种情况也比较普遍。

如从越南等地区找的媳妇,有些已经生孩子了,最终还是“逃离”了该地区。

因其他同龄人群都不在农村生活,房屋建筑再好,农村基础建设再完善,也很难留住外地的媳妇。

从社会人口迁移的角度来看,女性选择嫁入或在某地留下来,绝大多数是缘于迁入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婚姻迁入地的选择更是如此。

这就导致常德农村地区的婚姻迁移情况,这种情况从落后地区一直扩散和延伸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

常德农村即使有别墅、有名车也娶不上媳妇的现象出现,人们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

三是婚姻市场因素。

一般来说,农村地区婚姻中,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要价和男性婚姻成本支付能力之间是有梯队序列的。

说直白点就是,结婚彩礼的事情。

虽然在常德地区的彩礼比起江西、广东等地不算多,而且要求也合情合理。

比如男方出彩礼3万、5万,女方会将彩礼价值的大部分带回婆家,甚至女方的陪嫁价值会超越男方的彩礼。

在常德人的观念中,他们是出嫁女儿,不是“卖”女儿,可这点在农村婚姻市场中并不占据优势。

婚姻市场能够形成,说明了资源配置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们都知道,随着年轻一代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男性和女性在婚姻中拥有的资源有所增加,如学历带来的工作机会。

对于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来说,他们自身的工作潜力、学历、相貌、家庭背景等成为其在婚姻市场上的谈判依据。

女性要和男性资源进行适配,或者女性的婚姻资源可以稍低于男性,但男性的资源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能低于女性。

在农村社会中,以男性为主体的婚姻关系更是如此。

男性资源的多样化,日益成为影响婚姻状态的重要因素。

再加上女性受教育程度总体高于男性,她们一旦实现经济自由,就会减少对男性的经济依赖,进而在婚姻中追去其他方面的资源平衡。

这加剧了男性多元资源在婚姻中的底蕴,也对男性提出更多要求。

而农村地区的男性在这些方面,的确不占据优势。

光棍问题的影响

在婚姻模式转型的背景下,传统的“婚配圈”被打破,也正在失去其社会基础。

如常德农村地区大规模光棍的出现,已是群体现象,这势必会引起适婚青年及其家庭的恐慌。

一方面是年轻人的人生大事危机。

很多农村地区的男性青年,要么没有被女性“相中”,要么就是整体能力不符合女性的要求。

在婚姻不断被挤压的过程中,多次的失败经历可能会促使部分男性考虑放弃结婚的念头,进而对生活感到“失望”。

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可能会变得更加消极,甚至打算一辈子“打光棍”。

另一方面光棍的家庭也面临着危机。

众所周知,婚姻是维系家庭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也是传宗接代的必需。父母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儿子结婚”,这也是常德农村地区父母眼中可以“过好日子”的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或者说目标。

在农村道德舆论中,一旦儿子沦为光棍,相当于父母没有履行好职责,也没有完成作为父母的任务。

按照农村人的话,“白活了一辈子”。

这些光棍的父母需要承受巨大的农村竞争压力。

如果一直没有为儿子找到合适的媳妇,他们身上就一直会有“失败者”的标签。

有些脸皮薄的父母,在这个标签的重压下,可能会在村里抬不起头做人,不敢出去串门。

心思重的父母晚上会失眠,怕村里其他人指着脊梁骨说“没本事”。要知道,农村的唾沫星子是可以淹死人的。

在此种社会氛围中,自己和家人再不心虚,身边人的指手画脚,背后议论,这种传统思维和做事方式,农村光棍无力改变现状。

结语

常德农村地区的男性,即使经济条件富足,但与整体大环境相比,也面临着被婚姻“淘汰”的风险。

这里的富裕光棍并不是个例。

面对婚姻压力,农村地区的民众已经开始自动改变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逻辑。

农闲时,一家人外出打工,家庭空置现象屡见不鲜。

为让儿子娶上媳妇,节约家庭开支,避免不必要的开销,掏空几代人的钱包,想办法在城镇购买房屋和增加家庭积累能力。

在性别比例失衡的情况下,为争夺婚姻资源,父母不断增加婚姻成本,尤其是男方需要付出更多的家庭资源才能完成结婚任务。

这意味着中年父母的责任加重,高额的家庭付出构成了对父母的代际剥削的同时,也让农村的养老状况恶化。

因为家庭资源有限,“养小”就不能“养老”,老年人可能会被认为是家庭经济的负担。

婚姻压力传递到老人那里后,老年人只能选择自己养老,不给子女和孙辈“添麻烦”。

最后形成的结果就是,代际关系的失衡。

总体而言,在开放的婚姻市场中,农村的光棍群体失去了婚恋的主动权,资源失衡造成了对男性婚姻的挤压,让他们失去了竞争力。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