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清明了。扫墓祭祖,从阳历三月初就拉开了大幕。民间有“早清明”的说法。清明节的祭祀,宜早不宜晚。
祭祀,一个沉重的字眼。这种感觉,或许是今人特有。在古代,清明虽然是祭祀的日子,同时又是踏青郊游的日子。祭祀,可以往前推到五千年甚至更早的时间段。
最早的祭祀,给谁?上天啊!殷墟的甲骨文告诉我们,占卜问天,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负责占卜问天的人,有的由“王”兼任。更多的时候,掌握在“巫”的手上。巫师,是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的职业,有时候连王都得听从。
殷墟妇好墓被发现,对应着甲骨藏窖中有关对妇好的问询,有两百多片。出征、健康、牙齿疼痛、顺产否等等,武丁对妇好的爱,通过一条条卜辞,留给了几千年后的我们。而根据妇好墓中的出土文物,专家们研究出,妇好也是个拥有天地人神沟通能力的大巫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代青铜器所达到的巅峰,与祭祀有极大的关系。今天的我们,将这些青铜器命名为“礼器”,可见一二。礼器,重点在“礼”。礼谁?天。祭品用什么?牺牲,亦即是太牢与少牢。
还是太讲礼了。在商代不同的祭祀坑里,发现了太多人祭的的例子。有的青铜甗中,打开来是煮熟的人头。殷墟的祭祀坑中,既有成排的人骨架,也有整齐排列的人头,还有头与脖子处被烧灼的痕迹。那也有专门的称呼:燎祭。
比“牺牲”更有价值的,是人,供奉给上天的最好祭品。用来当做祭品的人,是谁?据研究是战败的俘虏,尤其是羌人。羌人是西戎一个少数民族,以放羊为生。战败后,他们成了商代统治者最好的祭品。其中年轻貌美的女子,更是首选。
随着商代最后一任国君帝辛自焚于朝歌鹿台,一个特别讲究“礼仪”的周朝,诞生了。武王伐纣前的《牧誓》,说明武王讨伐纣王很重要的一点,是“对祖先的祭祀”做的不够好,对女人的话,听得太多。“牝鸡司晨”是也。
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所有生活,用“礼”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就是周代的礼制。“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是周礼的根本。
祭祀天神逐渐转变为对人的礼敬。人,就可以统治人了。春秋乱世,软弱的周王室早已失去统治能力,周天子的存在,依旧被名义上尊崇。周朝的礼,存在于所有人的生活中,阶层与等级所能承担的责任和享受的待遇,皆有明确规定。
周朝的祭祀,从商代的天、地变成了人。出土青铜器中,有列鼎、列匦证明。所谓天子九鼎八匦,诸侯七鼎六匦等。相比商代青铜器的狰狞设计,周代的青铜器多了敦厚简洁,少了令人恐怖的狰狞!
不需要用甲骨去占卜了。青铜器本身就是文字的载体。周代的青铜器有了明显的传承概念,“子子孙孙永宝用”出现在不同造型的器型。祭祀天地君王,慢慢变成对祖先的祭祀。慎终追远,深入人心。
从周朝开始对祖宗的祭祀追念传统,一直传承到现在。每年清明的祭祀,来自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那时候叫“寒食节”,禁止动火烧煮食物。与寒食相距三天的清明,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清明成了祭祖扫墓、表达孝思亲情的重要日子。
十里不同俗。现在的清明,全国不同的地域,祭祀的方式有很大不同。有的地方,去墓地放一束鲜花,一段音乐,便寄托了哀思。有的地方,在家里烧纸钱,便是情感表达。另有一些地方,要在家中做出整整一桌佳肴,另加糕点水果等,烧香供奉。
我们小时候,好像既没有供奉也没有个人扫墓之说。只是在每年的清明前后,学生们去祭扫烈士墓。那时候没有“春游”,只有“扫墓”。农村里有人家在清明这天偷偷烧纸,村干部们会在合适的时段家家户户检查。我下放的李庄,有过人家烧纸时恰逢检查,就关门后站在门外,纸钱烧着了门窝的事儿。
今天看到网上一篇文字,说今年清明扫墓,不可以摆放鲜花。是墓里的先人们出来告诉他的吗?百思不得其解!
心安处,是故乡。扫墓也是。不要说为了先人,而是为了自己心安。怎么祭祀让自己心安,就去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