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是冷兵器时代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先后耗时3年时间,赵国被斩首坑杀合计约45万人,相当于赵军主力被歼灭,赵国几乎家家披麻戴孝。
如此重大的损失,不知道身为一国之君的赵孝成王是否后悔当初接受上党郡十七座城池?
韩国郡守献城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夺取了韩国的野王地区(今河南沁阳),秦军隔绝了韩国都城与上党郡的联系,上党成为韩国的飞地。
秦军此举意图很明显,企图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让上党郡不战而降,韩桓惠王同意割让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给秦国,但是上党郡守靳黈却不同意。靳黈认为:“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王则有令,而臣太守,虽王与子,亦其猜焉。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这边韩王已经同意割让上党给秦国,不敢食言,于是派冯亭接替了靳黈成为上党郡守,满以为这样上党郡就能顺利割让给秦国了。
冯亭就是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冯家庄)人,他到任后,也不愿意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他想了个驱虎吞狼的办法,想把上党献给赵国,企图借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
冯亭
靳黈、冯亭两任上党太守均不愿意将上党割让给秦国,这是为什么?
有两个原因:一是韩国与秦国有血海深仇。伊阙之战,白起全歼24万韩魏联军,这其中至少有一半韩国人,秦国实行的是军功爵位制,普通士兵是用首级换爵位的,因此在战场上拼命斩首级。白起又喜欢打歼灭战,手底下杀了很多六国军队,其实不光是韩国,只怕东方六国都与秦国有血海深仇,都不愿意投靠秦国。二是韩国百姓不愿意接受秦国严苛的律法。秦法严苛,有连坐之法,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什伍都要跟着受罚,商鞅曾经在渭水边一次性就处决了七百多名囚犯。六国百姓当然有所耳闻,肯定就不愿意投靠秦国,而靳黈、冯亭两任上党太守都是上党人,有较深的家乡情结,宁愿违抗韩王的命令,把上党献给赵国,也不愿意便宜秦国。
现在球被踢到了赵孝成王面前,面对冯亭献上来的十七座城池,赵孝成王是如何应对的?
赵国的取与舍赵国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派以平阳君赵豹为主,主张不要接受,理由是:“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另一派以平原君赵胜为主,主张接受,理由是:“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其实赵孝成王也是倾向于接受上党的,他认为冯亭献城是因为自己的恩德,在献城的三天前,赵孝成王做了个梦,“四年,王梦衣偏裻之衣,乘飞龙上天,不至而坠,见金玉之积如山。明日,王召筮史敢占之,曰:‘梦衣偏裻之衣者,残也。乘飞龙上天不至而坠者,有气而无实也。见金玉之积如山者,忧也。’”
面对如此大的利益,赵孝成王甚至没有开会讨论这一事件,就直接赞同了赵胜的意见,于是派出赵胜去长平接收城池。赵孝成王太想得到上党郡十七城了,于是很快就答应了。
上党示意图
赵国接收上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党这块地方太重要了。
上党郡治在今天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整个上党郡包括上党高地,这个地方包括今天的山西长治市、晋城市、晋中市东南,是一块战略高地。上党高地也叫上党盆地或长治盆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山脉中南部,西边是太岳山和中条山,南边是王屋山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上党高地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占据这里可以俯视周边,上党的东边200公里处就赵国都城邯郸,上党居高临下地看着邯郸,一个俯冲就冲到位于华北平原的邯郸。上党高地的南边是魏国和韩国,越过黄河就能攻击韩魏两国,整个上党高地就像一个钉子,插入三晋核心区,这个地区对于秦国及三晋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赵国想保都城邯郸的安全,一定要占据上党,如果被秦国占了上党,赵国都城邯郸将宁无宁日,秦军只需要三四天就能冲到赵国都城,秦国还将对韩、赵、魏三国形成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
这一点史书上没说,赵孝成王也没说,但从地理地形来看,就是如此,从这一点来说,赵国接收上党郡十七个城池没有错。
秦、赵之间的较量如果赵国不接受上党,秦国就不会攻打赵国了吗?当然不会,也许没有长平之战,但绝对有邯郸保卫战,赵国没有上党,邯郸就没有战略缓冲区。
范雎担任秦国丞相后,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秦国进攻的主要方向是韩、赵、魏三国。
战国形势图
韩、赵、魏三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周赧王四十二年(前273年),赵、魏两国联手攻打韩国,韩国还向秦国求援,秦国在华阳之战中大败赵魏联军,斩首13万,淹死2万。
从周赧王五十一年(前264年)开始,白起主要攻打韩国,先后攻占韩国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南阳地(今太行山南与黄河之间地)、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逼入绝境,并准备趁机抢夺上党高地。
只要占据上党,就能进一步侵占三晋之地。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没有蚕食东方六国的土地,在三晋之中,赵国是实力最强的,也是最能打的,从秦国的战略意图看,秦国优先对付韩国,其次魏国,最后是赵国,也就是先弱后强。
赵国不接收上党,秦国就会按部就班,先占据上党,再吞并韩国和魏国,最后再来收拾赵国。
对于赵国来说,既然秦国早晚要对自己动手,对于冯亭献上门的上党十七城凭什么不要?在战略上来说,赵国接收上党没有错,错的是赵国低估了秦国的战略意图和决心。
廉颇
赵国接收上党后,秦国改变了战略,决定给予赵国重击,双方开始在长平盆地对峙,由秦国的左庶长王龁攻打赵国大将廉颇镇守的上党。
廉颇面对王龁的进步,连连败退,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侦察兵,秦国军队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王龁攻破秦军阵地,击败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占据赵国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不久,廉颇实行坚守不战的策略,秦军强攻,攻占了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廉颇一直退到丹河东岸,加固壁垒,不再出战。
从秦、赵两国的交锋来看,廉颇率领的赵军节节败退,都尉都被杀了6个,裨将被杀了1个,城池也丢了两座,壁垒损失若干,而且打到后面就不敢出战了。
大概是因为秦军强攻赵国壁垒的损失太大,赵国又坚守不战,秦国才使出离间计,迫使赵王把廉颇换下,把赵括换上。表面上说这是秦国的离间计,实际上这是赵王想做的事,廉颇在长平前线节节败退后坚守不战,赵孝成王数次派人责备廉颇。赵孝成王一度想亲自率军上战线作战,但被手下人劝住,为什么赵孝成王这么急?推测是赵国与秦国的交战中,粮食及物资不够,这场战争拖不起。
秦国在实行离间计的同时,还使出政治手段,防止其余诸侯国合纵攻秦,散布秦赵两国已经议和的消息,如此一来,其他诸侯国就不愿意支援赵国,赵国单独对抗秦国,势单力薄。
长平之战示意图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赵国不允许战争继续拖下去,赵国拖不起,想速战速决,毕竟几十万人在前线作战,一天的粮食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结果派了赵括上场,被白起全歼了40多万赵军。
如果廉颇不被换下,继续坚守不战,秦国固然无法全歼赵军,但继续拖下去,赵国仍然有崩溃的危险。
赵国接收上党十七郡对于赵国来说是个突发事件,赵国没有做好大规模对抗秦国的准备,在与秦国交战前,赵国就要向其他诸侯国筹备粮食,不仅仅是占据上党这么简单,还要筹备足够的粮食对抗秦国。
赵国接不接受上党,秦、赵两国都会发生战争,只不过名字不叫长平之战,有可能叫邯郸之战,赵国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准备好与秦国的大规模冲突,只知道接收城邑,占好处,没有预防未来的巨大风险。
赵国在政治上的政策也是失败的,没有联合其他五国共同对抗秦国,反而被秦国孤立,导致其他五国没有及时支援赵国。
赵国得到上党,韩国肯定不服气,明明是自己献给秦国的,结果被赵国拿去了。魏国也不放心,担心赵国来抢自己的地盘,毕竟上党居高临下,魏国想看秦国攻打赵国,坐收渔翁之利。至于楚、齐、燕则作壁上观,反正打的又不是自己,尤其是齐国,最早选择无所作为。
最终赵国在各种因素影响之下,被杀了45万人,赵军主力全军覆没,遭遇如此大的损失之后,其他五国才想起要支援赵国,不然赵国就会被秦国灭亡了,所以有了后面的邯郸之战楚、魏两国支援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