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到,这位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被全国人所熟知的名人,他的墓竟然还没有普通民人的坟墓好。
在一片乱坟岗子中,我来回走,终于看到了这个普通的墓碑、和墓碑后面普通的坟堆。
“汉主簿杨修之墓”。
墓碑上除了这几个字,没有落款,前面一小束干花,一小块点心。
我是在华阴市魏城庄魏长城遗址这里,发现北面河湾村还有一个杨修墓,就赶快过来了。
杨修,这可是大名人,完成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可都知道这个智商极高情商极低的人。
沿着长涧河河堤路向北几百米后,就在路边看到一个亭子:德祖亭。杨修字德祖。
中间是一尊塑像,手捻胡须瞪着眼睛朝天看,不用说,这就是恃才放旷的杨修杨德祖。
亭子四周全都是有关杨修的对联。8根柱子,几乎每一面都有文字,我都看不过来到底有几副对联。
我随便抄一个正面的:旷世人杰一介书生应识杨公无忤意,建安风骨千秋逸事可悲魏武不怜才。
我们对弱者都是同情的,中国人很善良的。
离开亭子前面就到了河湾村,但是导航到了这里就显示不出来了。在村子问杨修墓,好几个人都不知道,终于问到一个中年人说:从这个土路过去就是。
他说是这里还没有开发。不过前面有了德祖亭,这个墓开发也就快了。
从土路过去,没有想到这里不是一座坟,而是一排坟,这里是村子里的公共墓地。
这个我能理解:农村人舍不得好地让死人占着,坟墓一般都在水浇不到的干旱地方,这里是魏长城的遗址,都是地势高的旱地。
我实在是找不到杨修墓,看长城上面有个土垛子,就从荆棘中穿上去一看,有块很普通的墓碑:“汉主簿杨修之墓。”
这也太寒碜了,砖砌水泥箍,连村子里高大一些的墓碑都比不上。
查查资料,全国杨修墓有两处,一个是汉中勉县,当初杨修被杀的地方;另一处就是这里,华阴属于弘农杨氏的老家。
按照杨修的出身,他被葬在勉县的可能性不大,魂归故里归葬家乡是大概率的事情,不过这个墓也太寒碜了。
还好还好,墓碑前除了一束早已干枯的花,还有一块点心,还有人记着他。
很多人说杨修直接死因是“僭越主命”,就是因“鸡肋事件”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害,根本死因是死于曹氏继承人的夺位之争——他参与了曹植和曹丕的夺位。
这么说对不对?或许对吧,这些原因都有,但是我认为杨修的死是因为他的出身——弘农杨氏。
杨修是弘农杨氏汉太尉杨震五世孙,是先后担任过司空、司徒、太尉杨彪的儿子;同时,他还是袁术的外甥。
在三国中,袁氏四世三公,在弘农杨氏面前都是不够看的。杨家对汉朝忠心耿耿,与一个个军阀都交过手。
当初董卓执掌朝廷,想要从洛阳迁都长安,司空杨彪据理力争,董卓十分恼火,但是他并没有杀掉杨彪,只是罢免了杨彪官职。
董卓死后,李傕想要劫持汉献帝,杨彪大声斥责:“自古以来帝王都没有住在别人家里的,你们这样做是什么意思?(自古帝王无在人家者,诸君举事,奈何如是)”
虽然没有什么效果,但是杨彪敢说。后来郭汜李傕争斗当中,杨彪又大喊“群臣共斗,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可行乎!”大骂二人,郭汜和李傕即使心里想,却也始终没有胆量杀掉杨彪。
后来的曹操也是畏惧杨彪,曾经想诬陷杨彪与袁术是亲戚,想要勾结袁术废献帝,将其下狱。但是在众大臣议论下,也放弃了。
我曾经去过杨震墓写过弘农杨氏,这里不再赘述,你知道当时弘农杨氏的声望有多大,门生故吏有多少,就知道弘农杨氏的重要。
有弘农杨氏在,想要变换天日,让汉家江山换了旗帜,有些难。
曹操至死都没有称帝,他知道虽然汉献帝没有什么能力,但是有很多门阀却都忠于汉朝,时机未到。
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如果不抓紧时间为子孙们铲除这里大门阀,他的儿子想称帝是有些困难的。
曹操不论人品,“唯才是举”本身就是对门阀势力的一种对抗:评价人的资格不都掌握在门阀的手中吗?
于是他的目光就对准了弘农杨氏:杨氏一倒,其余不惧。
当然,这个杨修也确实不注重小节,给了他口实。当曹操杀了杨修,再看看别人的反应。
一百多天后,曹操就死了,之后就是曹丕称帝。
有意思的是曹丕称帝后,还要要年迈的杨彪出任太尉,杨彪则以旧臣不仕新朝的名义,谢绝了曹丕的建议,不知道杨修之死对他有多大的影响。
数年之后,朝廷举荐有独特行为、操守的君子,百官们都一致的推举杨彪,因此曹丕还特意派遣官吏士兵保护他。杨彪享年84岁,不知道他在杨修死的时候,有什么感想。
杨修墓在魏长城上,虽然是战国时候的魏非三国曹魏,也许也是有某种意思了。
南望华岳北瞰渭水,也算是风水宝地。
千百年后,我们说着“黄绢幼妇”说着“门上写活”说着“一盒酥”说着“鸡肋”,说着他那么多的故事,而他就在这一抔黄土之下。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里已经修了“德祖亭”,估计这个杨修墓也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了。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