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各式各样的捕鱼船千差万别,或许你没有亲眼见过它们的众多形态,但你肯定听说过其中一些。然而,你是否曾听说过航母才是最大的捕鱼船呢?
辽宁舰每次出海都能带回数十吨的海鲜,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丰富的海鲜并非用于食用,而是被销毁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现代文明的海上起源中,航空母舰被视为国家海上实力的象征。尽管中国的航母发展较晚,但海军对于维护国家和平和保护海洋生态都至关重要。
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正式服役,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航母时代。辽宁舰在南海等区域进行多次综合演练,航母的出现在海洋上具有足够的震慑力,不仅保卫了国家领土安全,还让无数海洋生物感到敬畏。
由于每次任务回来都带回数万吨的海鲜,辽宁舰也被戏称为“捕鱼船”。
然而,辽宁舰带回的海鲜主要是一种被称为藤壶的生物。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却成为了海洋生物界的“害虫”,被其他海洋生物视为威胁。
藤壶在辽阔的海洋中潜藏着,是一种无柄蔓足类生物,属于无脊椎动物。它们存在于海洋各个水域,从深水区到浅水区,无孔不入。虽然在平时它们显得不起眼,但却是海洋中的害虫。它们依附在鲸鱼、海龟等生物的表面,甚至在人工养殖的海水区域也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每当辽宁舰驶过藤壶存在的区域,这些小生物就会像守卫领土的勇士一样,张开数百根触手,展示它们的“雄风”。尽管这些触手可能会被舰体折断,但它们并不会轻易松手。
一旦辽宁舰被藤壶吸附,后果将不堪设想。藤壶具有极强的繁殖和生长能力,是雌雄同体,一年四季都能在海洋中产卵。一旦孵化,它们就会迅速生长,数月内就能长成几米长。
尽管体型微小,但在和平年代,它们成为辽宁舰的宿敌。
藤壶对辽宁舰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们的吸附能力极强,一旦扎根于舰体,就会形成密密麻麻的藤壶群,增加舰艇前行的阻力,影响航行速度,同时增加燃料消耗。
更为严重的是,它们可能蔓延至各种管道中,引发堵塞,导致严重后果。这种问题不仅仅困扰着辽宁舰,福建舰和山东舰也备受藤壶的骚扰。据报道,山东舰的藤壶甚至可能带有辐射,进一步加剧了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辽宁舰采取大规模的藤壶清理行动,但每次都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还专门研发了防除技术和材料,如涂抹特制涂料,安装特殊装备等。然而,舰体上仍然附满藤壶,每次清理不仅是对舰体的维护,更是对技术能力的考验。
毕竟,航母在海上运行,时刻面临海洋及其中生物的考验。
藤壶问题的存在提醒我们,人类的活动不能盲目破坏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寻找平衡点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藤壶等海洋生物的存在,人们需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也同样重要。藤壶的存在只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众多生物的一部分,但处理它们的问题需要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的双管齐下。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类需要展现出勇气和智慧,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平共存。
“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或许有不同解读,但无论如何,人类在面对自然环境时需要更加谦逊。
主要再于舰体水线以下的涂装。防污漆的产品特性。
船体藤壶不宜食用。礁石上的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