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salmon
编辑 | 天宇
当星巴克用 40 年在全球开出4万家店时,中国茶饮品牌霸王茶姬仅用8年就以6440家店的规模叩响纳斯达克的大门。
2025年3月26日,这个云南起家的品牌正式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若成功上市,它将成为首个登陆美股的中国新茶饮品牌。
霸王茶姬将“中国茶”的故事卖到全球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中国新茶饮的下半场即将开启了吗?

赴美底气:每一步都算数
3月26日凌晨,霸王茶姬带着股票代码“CHA”敲响SEC的大门,公开递交IPO招股书,拟在纳斯达克上市,继续敲响钟声。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末,霸王茶姬全年GMV达295亿元,收入124.1亿元,仅两年时间就翻了25.3倍,净利润25.15亿元,净利率直达20.3%。
这一举措,不仅意味着霸王茶姬资本化进入关键阶段,也标志着其“将中国茶饮带向全球”的野望正在变为现实。
新茶饮赛道硝烟弥漫,霸王茶姬却以“黑马”姿态杀出重围,成为首个冲刺美股的中国现制茶饮品牌。

支撑其赴美野心的,是一套从供应链到盈利模式再到全球化布局的硬核逻辑,每一步都精准踩中行业痛点与资本市场的期待。
首先是用供应链效率砸出“8秒神话”。
霸王茶姬的供应链革新堪称教科书级别。通过自主研发的自动化制茶设备,其单杯出餐效率提升至8秒/杯,口味误差率控制在千分之二,远超行业平均15-20秒的制茶速度。
这一“效率革命”的背后,是极简供应链的支撑:砍掉49款冗余SKU,仅保留24款核心产品。于是2024年,“原叶鲜奶茶”贡献了超九成的GMV,其中约61%的GMV都来自于前三大最畅销的明星单品,“伯牙绝弦”累计销量已突破六亿杯。
这种聚焦策略下,其物流成本仅占GMV的0.9%,库存周转天数仅5.3天,较行业平均的15天缩短近三倍,原料损耗率压至3%(行业平均15%),真正实现“轻装上阵”。
其次是25亿元净利润背后的“三高策略”。
高定价锚定溢价空间。霸王茶姬主力产品定价15-25元,介于蜜雪冰城(10元以下)与喜茶(25-35元)之间,精准卡位中高端市场。其51.3%的毛利率远超蜜雪冰城(32.5%)和古茗(30.5%)。

高单店产出构筑护城河。中国市场单店月均GMV达51.2万元,是蜜雪冰城(约20万元)的2.5倍,且闭店率仅1.5%(行业平均超4%),印证其单店模型的强韧性。
此外,依托1.77亿会员体系和小程序点单、联名营销等策略,霸王茶姬沉淀了1.77亿会员,2024年复购率高达68%,用户粘性稳居行业前列,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最后,文化输出先行探路。
霸王茶姬的国际化布局早已暗藏锋芒。2019年首店落地马来西亚,截至2024年底海外门店达156家,覆盖东南亚核心市场。2025年计划全球新开1000-1500家门店,并进军美国洛杉矶,剑指北美市场。
文化破圈是其扩张的“软实力”——巴黎奥运会快闪店融合投壶、蹴鞠等东方元素,与故宫联名巡展,以“东方美学”拉升品牌溢价。霸王茶姬海外单店客单价超国内30%,印证了“以茶会世界友”的战略可行性。
由此看来,霸王茶姬的每一步都踩中了效率、品牌与资本的三重红利。赴美上市,不仅是新茶饮下半场的标志性事件,更是一场关于“东方茶饮全球化”的野心实验。

后来居上:从模仿到超越
张俊杰的创业史堪称“拿了主角剧本的逆袭之路”。这位1993年出生于云南的90后创业者,10岁独自流浪,靠自学识字、在奶茶店从基层店员起步,用7年时间蜕变为跨国品牌掌舵人。
甚至,连“俊杰”二字,都是自己识字后自取的,这似乎也预示着后来的故事走向。
命运的折点发生在2010年,17岁的流浪少年张俊杰在一家台湾奶茶店前驻足出神,店长破例收留了他,于是,连菜单都需要费力去辨认的少年,开始在茶饮行业落地生根,乃至枝繁叶茂。
2013年,张俊杰攥着攒下的三万元签下了亏损的奶茶店,带着传单扫街、和小卖部合作分成,一点点扭亏为盈,赚到了人生第一个五十万,其学习能力和商业头脑初露锋芒。
2017年,张俊杰以一间40平方米的办公室为起点,写下“要服务100个国家的消费者”的豪言——霸王茶姬的第一面旗从昆明扬起,远眺全球。

回望历程,霸王茶姬以“东方星巴克”为愿景,避开了当时果茶、奶盖茶的红海竞争,专注打造“原叶鲜奶茶”这一差异化赛道,这种战略选择,既源于对自身资源(云南茶叶产地优势)的清醒认知,也暗合消费升级趋势。
现在看来,霸王茶姬品牌基因中既有对传统茶文化的深耕,又有对标国际品牌的野心,为后续爆发埋下伏笔。
不过,这条路并非一路畅通。其实初创期的霸王茶姬曾陷入“模仿陷阱”,跟风推出水果茶、奶盖茶,导致产品线冗杂且缺乏记忆点。
2020年,其门店不足300家,营收仅4.92亿元,净亏损超9000万元。这一阶段的困境暴露了行业通病——盲目追求品类覆盖,忽视核心单品打造。
转机出现在2021年。获得复星、XVC等机构的3亿元B轮融资后,张俊杰启动“断舍离”:砍掉60%非核心SKU,将资源集中于“伯牙绝弦”的研发,并以“茉莉雪芽+鲜奶”的极简配方重构产品逻辑。
这一决策的底层逻辑是效率最大化:通过减少原料种类(仅需3种核心原料)降低供应链复杂度,同时提升出杯速度至8秒/杯,为后续加盟扩张奠定基础。

此后,霸王茶姬借力资本,开启“千城万店计划”,以“低门槛+高返点”模式迅速扩张。加盟费仅30-50万元(远低于喜茶等品牌),且允许40㎡小店型,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同时向加盟商返点销售额的5%-8%,激发渠道扩张动力。
这套“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使门店数从2021年的200家飙升至2023年的3511家,加盟占比达97%。与此同时,“伯牙绝弦”成为现象级单品,带动GMV突破百亿元。
这一成绩背后,是供应链效率的极致优化——物流成本仅占GMV的1%,库存周转天数仅5.3天,实现“轻资产、高周转”的运营神话。
利润上来了,就要开始考虑怎么升值和长线发展了。2024年,为打破“平价茶饮”的刻板印象,霸王茶姬开启双重升级。
霸王茶姬首先给自己贴上健康标签,在行业首位公开饮品GI值(升糖指数),推出“0添加人工香精”认证和热量计算器,精准卡位Z世代健康焦虑。
其次打造营销场景。深圳的“超级茶仓”融合茶饮、烘焙与手冲体验,客单价提升至50元;上海“第二杯茶”以纯茶外带切入商务场景,用“茶+社交”挑战星巴克第三空间。
作为后来者,霸王茶姬的弯道超车确实漂亮。
同样是平价起家,霸王茶姬毛利率飙升。而蜜雪冰城虽然以4.6万家门店稳坐规模之王,但依赖下沉市场与供应链盈利,客单价仅6-8元,品牌溢价有限。
与新茶饮前辈奈雪的茶相比,霸王茶姬也是势如破竹。而前者直营模式拖累盈利,2024年营收49.21亿元同比下滑4.7%,亏损9.19亿元,闭店率攀升。
一记甩尾,黑马出场,霸王茶姬直奔纳斯达克,是否要开启新茶饮的下半场了?

新茶饮下半场:从“内卷”到“资本化洗牌”
2025年的新茶饮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一方面,市场规模预计达3749.3亿元,但增速已从2023年的13.5%骤降至5.7%,头部品牌增长乏力与中小品牌高淘汰率并存。
蜜雪冰城虽以年均超7000家门店的扩张速度一骑绝尘,但古茗等品牌2024年新增门店仅777家,同比缩水66.7%,直营模式的奈雪的茶更因9.19亿元亏损陷入战略调整。
此外,中小品牌淘汰率超40%,仅2024年就有近15万家门店关闭,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存量博弈”。
而资本市场的态度更显残酷。港股新茶饮板块持续低迷,奈雪的茶市值较发行价蒸发超90%,茶百道上市半年股价腰斩,蜜雪冰城虽创下港股认购纪录,但破发压力仍未解除。
与此同时,瑞幸、库迪以“9.9元轻乳茶”杀入中低端市场,通过标准化供应链和自动化设备实现单日销量破167万杯,进一步挤压茶饮品牌的利润空间。这种“价格战+资本化”的双重绞杀,迫使行业加速进入洗牌深水区。
这既是压力,也是新茶饮行业做大蛋糕的契机。霸王茶姬冲击“美股新茶饮第一股”的背后,正是映射出行业转型的两大核心逻辑。
一是资本化驱动效率革命。
霸王茶姬已建成全链路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原料库存周转天数仅5.3天,物流成本占比不足1%,其“8秒出杯”模式依赖自动化制茶设备与极简SKU策略。
而蜜雪冰城同样以供应链效率构建壁垒,自建原料生产基地和冷链物流网络,将配送成本压至营收的3.8%。这些技术投入使头部企业单店盈利能力远超行业均值,形成“规模-效率-利润”的正向循环。
二是从“好喝”到“喝好”的消费升级,消费者对成分透明与健康属性的需求倒逼行业转型。
2024年,养生茶饮市场规模增长12%,奈雪、茶百道等品牌推出陈皮普洱、姜糖珍珠等健康单品,溢价空间显著。霸王茶姬虽以原叶鲜奶茶为主打,但其招股书亦强调“轻因系列”的研发,试图平衡口感与低负担需求。
霸王茶姬赴美,是新茶饮从“流量内卷”到“资本叙事”的转折。当这杯CHA登陆纳斯达克时,它承载的已非单一品牌野心,而是中国茶饮全球化与资本化的探路使命,不过使命的践行,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霸王茶姬拟在纳斯达克上市:全球门店6440家,收入3年翻了25倍.公司研究室拆解霸王茶姬招股书:6亿杯伯牙绝弦、11亿激进营销和出海新故事 .36氪IPO解读丨295亿GMV背后,霸王茶姬正在打破新茶饮的“规模诅咒”?.新浪财经霸王茶姬张俊杰:流浪少年与他的百亿茶局.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