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100年前的人回答竟如此犀利

洋凝说国际 2023-03-08 22:00:04

《上海滩》剧照

01

1927年,上海,年轻学者潘光旦,搞了一个婚姻家庭方面的问卷调查。

在征集到的317张问卷中,有一张问卷的末尾,写了这么一段有趣的话:

“我是根本反对家庭制度的人。我主张不但不要中国式的大家庭,且不愿需要西洋式的小家族制。

家庭的坏处,使我们自私,使我们个性不能发展,使我们社会中多添许多的罪恶事实。我认为根本不必要家庭。

准此,我们更不要什么一夫一妻制,我们主张废除婚姻制度,男女自由结合,(我不说结婚!)以恋爱为基础的自由结合,提倡自由性交。

至于父母奉养和儿童养育,可设公共养老院及儿童公育机关处理之,不一定要有家庭才可以维持也。”

写这段话的人,猜测有可能是一个受过西方自由主义或苏俄杯水主义影响的文艺青年,反对传统,蔑视权威,排斥家庭责任,崇尚个人自由。

潘光旦

潘光旦在美国留学四年,对欧美open社会风气颇有研究,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据他自己讲,他在美国留学时曾听说美国西部某大学风气很坏,该学校的教授对人说,学校女生75%已非处女,学生则认为教授在胡扯,远不止75%,至少95%。

饶是如此,当潘光旦看到这段话时也有点震惊,认为此观点严重脱离中国现实,有点匪夷所思,是极端个人主义。

96年后的今天,再看这个观点,相信很多人仍会觉得激进前卫、离经叛道、哗众取宠。

再过96年,到了2109年,人们还会认为这话过分吗?

我想不会了。

所谓离经叛道、不合常理,不能说明观点错了,很有可能是观点超越了时代,不为当时所容。

家庭、婚姻是历史的产物,不是从来就有的,时代发展,观念进步,它们总有一天会退出历史舞台。

02

问卷调查的地点在上海,中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引领全国风气。

而填写问卷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最起码得识文断字。

这两点,意味着这次调查,反映的是在魔都奋斗的知识阶层的家庭婚姻观。

从调查结果看,这群人的家庭婚姻观念很先进了,几乎与当时国际接轨了。

择偶标准。

男人选择女人的十大因素中,排第一位的是性情,其次是健康、教育造诣、治家能力、相貌体态、性道德、家世清白、经济能力、母性、妆奁。

女人选择男人的十大因素中,排第一的也是性情,其次是健康、办事能力、教育造诣、性道德、相貌体态、经济能力、家世清白、父性、家产。

解释一下。性道德,指感情专一与否;父性母性,指养育孩子的责任意识;经济能力,指赚钱能力;妆奁与家产,指对方能提供的物质(财力)。

结婚目的。

大多数男人结婚的首要目的是良善之子女养育,其次是浪漫生活与伴侣、父母之侍奉、性欲之满足。

大多数女人结婚的首要目的是良善之子女养育,其次是父母之侍奉、浪漫生活与伴侣、性欲之满足。

生育孩子。

76%的人主张少生子女或者限制生育,认为生几个孩子,取决于个人经济能力和父母智力。

他们认为,教育是家庭对子女的唯一重大责任,也是子女的 唯一重大权利,生了孩子又不能给他提供好的教育环境,不如不生。好的教育环境,取决于家庭经济能力和父母智力。

03

潘光旦对调查结果不满意,尤其在结婚目的这一块,他认为“浪漫生活”太受重视了。

“浪漫生活”是个人主义的产物,都追求浪漫生活,逃避家庭责任,婚姻容易破裂,进而导致男女滥情,社会风气和秩序变得不可控。

通过分析,潘光旦还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婚姻中的“浪漫生活及伴侣”越重视,大学程度的人,48%认为这是结婚最重要的目的,而小学程度的人,无人把它排在第一位。

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追求浪漫生活,越讲求个人主义,对养育子女看得越淡。

潘光旦对此忧心忡忡,他认为当时的教育制度不利于家庭的存在,也不利于种族的延续。

能上大学的人,智力和体力超越一般人(携带优秀基因),如果这些人只顾自己幸福,轻视养育子女,长此以往,华夏后代数量和质量都将受到损耗,不利于民族复兴。

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社会达尔文主义大行其道,潘光旦作为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社会学家,将社会现象与民族兴衰联系起来研究,批评“无后主义”,呼吁优秀的人(社会价值大的人)多生孩子,提升民种品质,无可厚非。

然而,民族太宏大,个人太渺小。对个人而言,优秀的人没有义务为多灾多难的民族多生孩子。

毕竟,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你生再多的孩子,民族也不会给你分担一丁点养孩子的成本。

一个健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论他是否是优秀的人,他应当有选择的权利,选择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生几个孩子。至于能不能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这些选择,那是另一回事。

人的一生,应当追求个人幸福(这与责任并不冲突),把“浪漫生活”视为结婚的首要目的没有任何不妥,选择不生或少生孩子也没有任何不妥。

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

0 阅读:12

洋凝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