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不传播迷信,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不轻信迷信。
阿赖耶识是梵文音译,又称第八识,是印度佛教唯识宗 “八识说”的核心概念。其含义复杂,被称为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却不会被诸法淹没而迷失心性;从为诸法之根本的角度讲,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它是宇宙万有生起的根本,含藏万有,使一切现象存而不失,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因此也被称为种子识。
在原始佛教经典中,“阿赖耶” 一词就已经出现,当时它主要是用于表示执着的一般术语 。
佛教界一般将阿赖耶识学说的最早完整论说追溯至《解深密经》。此经详细阐述了阿赖耶识的多种名称及含义,如亦名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亦名为心等,这时阿赖耶识的含义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演变。
阿赖耶识在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中的理解存在诸多不同。部分藏传佛教教派,如宁玛派、觉朗派认为阿赖耶识是依如来藏心所起的根本无明,是凡夫染污的无明心,又称 “昏昧迷茫识”,其本性被无明所覆,是杂染的,但同时也承认其本性清净或原本清净,只是因无明风动、寻思造作而被污染。
汉传佛教各宗派对于阿赖耶识的本体性质也存在多种观点。地论宗以世亲之《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常净识,将其等同于佛性如来藏。
摄论宗以《摄大乘论》为主要根据,由真谛所译,主张如来藏缘起,阿赖耶识则为无常有漏法,乃一切烦恼之根本,并于前八识外加上阿摩罗识成为第九识,而以前八识为虚妄,九识为真实。不过真谛亦参酌《大乘起信论》,以阿赖耶识为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乃真妄和合之识。
法相唯识宗以《成唯识论》为主要根据,玄奘为新译唯识之代表,排斥如来藏缘起,主张阿赖耶缘起,并立五种种姓,说人、法二空。
唯识宗主张阿赖耶识是实有的,是宇宙万有生起的根本,是万法的缘起,也是佛性的根据。外境只是似实而幻的假象,唯有阿赖耶识是真实存在的基础,一切现象皆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变现而来,“唯识无境” 是其核心理论之一。
唯识宗主要通过《解深密经》等来论证,解说第八根本识阿赖耶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并于所著显扬圣教论中,举出八种理由以论证阿赖耶识之存在,指出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即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
在唯识学中,种子是阿赖耶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种子是一种潜在的、能够生起现行诸法(现象界的各种事物和精神活动)的功能。就像植物的种子具有生长成植株的潜能一样,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具有产生世间万物的可能性。
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生起现行,例如,当看到一朵花时,是因为阿赖耶识中有能够生起对花的认知(包括花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的认知)的种子,在相应的因缘条件下(如眼睛看到花这个外境),这些种子就生起了对花的现行认识。
同时,现行又会反过来熏习阿赖耶识,在阿赖耶识中留下新的种子。比如我们对这朵花产生了喜爱或者厌恶的情绪,这种情绪就会作为新的种子被熏习到阿赖耶识中,影响未来对类似事物的认知和感受。
中观学派以龙树的中观论为基础,强调一切法空,无有实法,只有假名,主张 “真空俗有”。对于阿赖耶识,中观学派并不承认其在胜义谛中的实有性,认为阿赖耶识也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假有,是空性的,在究竟的实相层面并不存在一个独立实有的阿赖耶识作为万法的根源。
中观学派与唯识宗在阿赖耶识的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唯识宗强调阿赖耶识的实有和根本性,以此构建起庞大的唯识理论体系;而中观学派则从空性的角度出发,对包括阿赖耶识在内的一切法进行遮破,认为它们都没有自性,在胜义谛中皆为空无。
例如,中观学者会认为唯识宗所主张的阿赖耶识在胜义中实有,是一种对法的执着,未能真正体悟到诸法的空性本质。
阿赖耶识的提出解决了佛教内部关于因果报应主体的问题,在 “万法皆空” 的背景下,为有情众生在累劫轮回中承受因果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它完善了佛教的缘起论,使佛教对于世界万法的生起和存在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解释,推动了佛教义理的发展。
在修行实践中,阿赖耶识的种子理论为修行者理解自身的烦恼和习气提供了依据,通过观察和对治阿赖耶识中浮现的烦恼种子,修行者可以净化自心,逐渐实现转识成智,达到解脱的境界。
例如,修行者在禅定中,当阿赖耶识中的烦恼种子浮现时,能够及时觉察并运用相应的方法对治,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阿赖耶识及其相关理论促进了传统文化中因果、轮回思想的流行,鼓励人们广造善业,对于劝善惩恶,也成为了传统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这里所说中观已不是龙树菩萨所说的中观,这应是密宗的自续中观及应成中观,自续及应成中观它们都认为一切法空,没有自性,这已是空观了,已偏离龙树菩萨的八不中道,怎么还能称是中观呢?
念头越精细越接近阿赖耶意识[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