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清朝宫廷的众多画像中,有一幅画格外引人注目。它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法,也不似其他清代帝王的肖像那般充满符号化的庄严。这幅画中的乾隆皇帝,有着鹰钩鼻、略显消瘦的面庞,目光如炬却又透着几分平和。这是一位意大利画师用西方油画技法留下的真实写照,让后人得以一窥这位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的真实面貌。然而,这位远渡重洋的画师是如何有机会近距离为乾隆作画的?他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际遇,才能在紫禁城中留下这样一幅珍贵的历史见证?
一、郎世宁的东方之旅(1713-1714)
1713年春天,罗马耶稣会总会传来一份任命,23岁的郎世宁被选为远赴东方传教的使者之一。这位年轻的传教士此前在意大利接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精通油画技法,尤其擅长人物肖像和风景写生。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大航海时代的尾声,各国商船往来频繁。郎世宁搭乘的葡萄牙商船从里斯本出发,经过好望角,沿着东印度航线向东方驶去。这趟航程历时近一年,途中遭遇了多次风暴,还曾在印度果阿停泊修 整两个月。
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郎世宁并未荒废时光。他随身携带的速写本记录了航行途中所见的异国风物。这些珍贵的航海日记和速写后来被保存在罗马耶稣会档案馆中,成为研究18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料。
1714年初春,商船终于抵达了广州沿海。初到中国的郎世宁先在澳门停留了三个月,在当地耶稣会教堂中学习中文。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描绘岭南风物的画作,其中包括珠江两岸的商贸场景和岭南园林建筑。这些作品展现出鲜明的中西方艺术风格交融特点,既保留了西方油画的明暗层次,又吸收了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式。
在澳门期间,郎世宁的画作引起了两广总督的注意。总督将其作品转呈给在北京的宫廷,建议康熙皇帝召见这位技艺精湛的西洋画师。当时的康熙皇帝正致力于推进西学东渐,对西方科技和艺术都抱有浓厚兴趣。
1714年夏末,郎世宁跟随使团北上,走水路经运河抵达北京。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大清帝国的繁荣景象。运河两岸的商贸繁忙、城镇密集,与当时欧洲的繁华程度不相上下。这段旅程中,郎世宁创作了一系列描绘运河沿线风光的画作,其中不乏对民间生活的细致观察。
抵达北京后,郎世宁先在东城的天主堂暂住。他在等待觐见期间,创作了几幅北京城市风光画,其中包括正阳门、钟鼓楼等标志性建筑。这些作品采用了西方透视法,将北京城的宏伟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画作经由宫中太监转呈给康熙皇帝,成为郎世宁入宫的重要凭证。
二、入宫初期的艰难适应(1715-1735)
1715年初,郎世宁正式入宫,被安排在养心殿西侧的画院办公。初入宫廷的他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语言障碍。虽然在澳门学习过基础中文,但宫廷中使用的满语和宫廷用语对他来说仍十分陌生。为此,康熙特意安排了两名通晓拉丁语的太监协助他日常工作。
宫廷画师的工作并不轻松。每天清晨五更天就要进宫,直到日落才能离开。郎世宁需要适应中国传统的工作方式,比如跪坐作画。这对习惯使用画架的他来说极为不适。此外,宫中的绘画材料也与西方油画所需大不相同。他不得不将随身带来的颜料和画笔精打细算地使用,同时尝试用中国的矿物颜料和宣纸创作。
1716年春,康熙南巡,郎世宁被选入随行画师团队。这次江南之行让他有机会亲身体验中国的山水之美。在杭州西湖畔,他创作了《西湖十景图》,其中融合了西方透视法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法。这组画作获得康熙的赞赏,被收入御府珍藏。
然而,宫廷生活并非一帆风顺。1717年,一些保守派大臣上奏弹劾西洋画法"怪诞不经",认为这种画法有违中国传统审美。康熙对此不以为然,下旨称:"西洋画法精妙,可资借鉴,不可偏执一端。"这道上谕不仅保护了郎世宁的地位,也为宫廷艺术的多元发展开创了先河。
1722年,雍正继位。新皇帝对西洋画法兴趣不及其父,但仍然保留了郎世宁的职位。这一时期,郎世宁的主要工作是为宫中节庆活动绘制记录画。他创作的《万寿盛典图》详细记录了雍正五十寿辰的庆典场面,画中人物超过三千,是研究清代宫廷礼仪的重要史料。
在雍正朝的十三年间,郎世宁逐渐掌握了中国画的技法。他开始尝试将西方明暗法与中国工笔重彩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在他后来为乾隆所作的肖像画中得到充分展现。
1735年,雍正驾崩,年仅25岁的乾隆即位。这位年轻的皇帝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一次观看郎世宁作画时,乾隆被其精湛的技艺所折服。此后,郎世宁开始频繁接到皇帝的召见,为其创作各类主题画作。这标志着他在宫廷画师生涯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入宫二十年,郎世宁从一个初来乍到的西洋画师,逐渐成长为一位融会中西的宫廷艺术大师。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际遇的转变,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缩影。而他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还要在此后的乾隆朝期间才得以充分展现。
三、为乾隆画像的经过(1736-1738)
1736年农历正月,乾隆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典礼结束后,年轻的皇帝下令修建圆明园,并召集画师团队记录整个建造过程。郎世宁被任命为总监画师,负责绘制园林建筑图稿。在绘制过程中,乾隆多次亲临现场指导,这让郎世宁有了近距离观察这位新君主的机会。
同年夏天,乾隆在避暑山庄召见郎世宁,提出要请他创作一幅不同于传统的御容画像。这个要求打破了清代帝王画像的惯例。此前的皇帝画像多采用工笔重彩,正面全身像为主,带有浓厚的祭祀礼仪色彩。而乾隆要求的是一幅采用西方油画技法的写实肖像。
为了这幅画像,郎世宁做了充分准备。他先在宫中搜集了大量颜料和画具,其中包括专门从澳门订购的上等亚麻画布和威尼斯产的油彩。画室设在乾清宫西暖阁,这里光线充足,适合写生创作。
1737年初春,正式的写生工作开始。按照西方肖像画的传统,郎世宁需要皇帝配合多次写生。这在清宫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乾隆每次写生时都身着常服,或坐或立,让画师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期间,太监们需要保持绝对安静,以免影响创作。
写生过程持续了近两个月。郎世宁先用炭笔勾勒素描,再一层层添加油彩。他特别注意到乾隆脸部的细节特征:略高的鼻梁、明亮的眼神,以及年轻帝王特有的神采。这些特征都被他忠实地记录在画作中。
1737年夏末,第一稿完成。画中的乾隆身着深蓝色蟒袍,采用侧身三四分面的姿态,既显示了帝王的威仪,又体现了人物的自然神 态。这幅画像获得乾隆的认可,但他提出要再创作一幅便服像。
第二幅画像的创作在1738年初开始。这次乾隆选择了一件青色便服,姿态更为轻松自然。郎世宁在这幅画像中着重表现了皇帝的文人气质,将其手中拿着一卷书画。画面的背景是一处园林景致,这是郎世宁根据圆明园的实景改编而来。
两幅画像完成后,乾隆命人特制了镶金框,将其悬挂在养心殿西暖阁。这个位置十分特殊,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有清一代,这里成为最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郎世宁的这两幅画像见证了无数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这次画像经历成为郎世宁宫廷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他不仅是一名画师,更成为乾隆信任的艺术顾问。在随后的岁月里,他参与了大量宫廷艺术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包括圆明园的装饰设计和各类宫廷节庆活动的布置工作。
四、画像的艺术特点与历史价值(1738-1766)
郎世宁为乾隆所作的肖像画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是构图方式的创新,打破了传统御容画"全身正面"的格局。画中乾隆采用三四分侧面像,这种角度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立体感和面部轮廓,尤其是突出了乾隆标志性的高挺鼻梁。
在用色方面,郎世宁采用了西方油画的明暗法。画面主体采用暖色调,背景则以深色调衬托,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皇帝服饰上的纹样处理极为精细,金线绣纹在光线下闪烁的效果,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得惟妙惟肖。这种技法在当时的中国画坛尚属首创。
1740年,宫廷画院开始研究这幅画像的技法。郎世宁应命将西方油画的基本技巧编写成册,内容包括调色、打底、晕染等具体步骤。这份手稿被收入内府,成为后来清宫画师学习西洋画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1745年,乾隆下令在紫光阁增设一处画室,专门收藏郎世宁的作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幅御容画像。每当外国使节觐见,乾隆都会命人展示这幅画像,以显示大清帝国对西学的包容与重视。
画像的历史价值更加显著。它是清代中期皇帝真实容貌的珍贵记录。传统的御容画往往过分理想化,而这幅画像则真实地记录了年轻乾隆的面部特征。通过这幅画像,后人得以了解这位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在青年时期的真实样貌。
1750年代,这幅画像被多次摹写。宫廷画师们采用中国传统工笔重彩技法,将郎世宁的油画临摹成工笔画。这些摹本分别陈列在各处行宫,成为乾隆巡幸时的重要装饰。其中,热河行宫和南京行宫的摹本保存至今,成为研究清代宫廷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1766年,郎世宁去世前,乾隆特意将这幅画像从养心殿移至乾清宫,并命人在画像旁添置了一方御制诗碑。诗中追忆了画像创作的经过,称赞郎世宁"丹青妙手通神理"。这方诗碑不仅是对画师的褒奖,更是一份难得的历史文献。
这幅画像的影响延续至今。它开创了中西艺术融合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可贵的艺术典范。画像中的写实手法,对后来的清代肖像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画像所反映的开放包容态度,也成为清代中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五、画像的流传与保护(1766-1924)
郎世宁去世后,这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御容画像仍然保存在乾清宫。乾隆在位期间,每逢重大节庆,都会命人取出展示。1795年乾隆退位时,特意在画像背面题写了一首御制诗,记述了这幅画像五十多年来的保存情况。
嘉庆年间,宫廷对西洋画的兴趣逐渐减退,但这幅画像因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得到妥善保护。1810年,嘉庆帝下令对乾清宫所藏画作进行修缮,这幅画像也经过了专门的保养。工匠们使用特制的明胶对画布进行加固,并为其更换了新的镶金画框。
道光年间,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朝廷对西洋文物的态度发生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为防止这件珍贵文物遭到破坏,宫廷将其转移到了内廷深处的储秘处。这一时期,能够见到这幅画像的人极为有限,仅限于皇室成员和少数高级太监。
同治年间,画像再次面临保护危机。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大量珍贵文物被洗劫或焚毁。所幸这幅画像此前已转移至紫禁城,得以幸免于难。同年冬天,恭亲王奕订在修缮宫殿时,特意加强了储存画像的库房防火设施。
光绪年间,西方画家开始对这幅画像产生浓厚兴趣。1888年,法国画家马爱德受邀入宫摹写宫廷藏画,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幅画像的艺术特点。根据其描述,经过百年保存,画像的色彩仍然鲜艳,笔触清晰可辨。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太后仓促西逃,来不及带走大量珍贵文物。这幅画像连同其他宫廷珍品被紧急封存在一处秘密库房。期间,肃亲王善耆冒着生命危险,组织人手昼夜看守,确保文物安全。
宣统年间,清廷开始系统整理宫廷文物。1909年,内务府特意编制了一份《养心殿藏画目录》,这幅画像被列为"一等一品"级别的珍品。同时,宫廷派专人对画像进行了详细的摄影记录,这些照片现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档案库中。
1924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这幅画像连同其他宫廷文物一起移交给了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文物清点时,工作人员发现画像的保存状况良好,只在边框处有轻微磨损。随后,画像被存放在专门的恒温恒湿库房中,配备了现代化的保护设施。
这幅传世近两百年的御容画像,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它的保存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清代文物保护史,反映了不同时期朝廷对待西洋艺术的态度变化,也展现了清廷在动荡年代保护文物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