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我军长征刚出草地,就喜获40万斤粮食2000斤盐,谁给的?

大气孔雀 2025-01-24 17:46:48

1935年,我军长征刚出草地,就喜获40万斤粮食2000斤盐,谁给的?

战火纷飞的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正经历着最艰难的时刻。刚刚穿越过草地的红军将士们,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草地的泥泞和沼泽几乎耗尽了他们最后的体力,许多同志甚至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

就在这绝境之际,一个惊人的发现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在前进途中,红军竟然意外发现了一个储存着40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的秘密仓库!这些宝贵的物资对于饥肠辘辘的红军战士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然而,这些及时雨般的补给到底是从何而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又是谁冒着巨大的风险,暗中资助着红军?这背后又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腊子口的抉择

1935年8月,红军部队在经过艰苦的草地跋涉后,终于到达了四川与甘肃交界处的腊子口地区。此时,部队面临着三个选择:一是与胡宗南部队硬碰硬;二是绕道青海,从祁连山北麓迂回;三是向北突围,强攻腊子口。

团长刘伯承在帐篷内召集了紧急会议。参谋长拿出一张军用地图,用手电筒照着说:"向西与胡宗南部队正面对抗,我军已无充足体力;绕道青海路途遥远,补给困难。"

在场的指战员们陷入沉思。这时,一位老红军站起来说:"报告团长,我曾在腊子口一带活动过。那里虽然地势险要,但敌军防守薄弱,或许是个突破口。"

刘伯承拿起地图仔细研究。腊子口是一处狭长的山口,两侧是陡峭的悬崖,只有一条蜿蜒的山路可以通行。敌军在山口设有碉堡,还在制高点布置了机枪阵地。

经过反复权衡,刘伯承最终拍板决定:"我们选择突破腊子口!"他随即布置了详细的战斗计划。

突围前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侦察员们化装成当地农民,打探敌情。通信员们架设电话线,确保指挥畅通。工兵分队则在夜间悄悄修筑简易工事。

一位名叫老王的向导找到了刘伯承,说:"团长,我发现一条羊肠小道,可以绕到敌人后方。"这个消息让突围计划有了新的转机。

刘伯承立即调整了战术部署。他决定派出一支精干分队,由老王带路,趁夜色摸上山顶,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主力部队则在天亮后正面突击,与山顶分队形成夹击之势。

为了确保战斗物资供应,后勤部门开始清点弹药。一位姓张的军需官报告:"子弹只够打一场硬仗了。"刘伯承沉着地说:"那就一次打通!"

突围前夜,刘伯承召集各连排长开会。他指着地图说:"腊子口就像一把钥匙,打开它,我们就能继续北上。明天天一亮,就是决战时刻!"

会议结束后,各连排长立即回去布置。战士们检查武器,准备手榴弹,有的还在写信,交给通讯员保管。整个营地笼罩在紧张而又肃穆的气氛中。

与此同时,敌军却浑然不知危险即将来临。他们的岗哨尽职地来回巡逻,碉堡里的机枪手打着瞌睡,军官们在帐篷里喝着酒,谈笑风生。

夜色渐深,红军营地里的篝火一个接一个熄灭。战士们躺在地上休息,等待着黎明的到来。远处的群山静静矗立,腊子口的风呼啸着掠过峡谷,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奏响序曲。

二、商人杨克明的暗中援助

1935年的四川,战火纷飞,各方势力盘踞,民生凋敝。在这样的环境下,松潘县的富商杨克明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这位在当地经营粮油生意的商人,暗中向红军提供了价值连城的物资援助。

杨克明出身于松潘一个普通商户家庭。年轻时他跟随父亲学习经商之道,凭借诚信经营和敏锐的商业眼光,逐渐在松潘地区站稳脚跟。到1930年代,他已经成为当地颇具规模的粮油商人,在松潘、茂县等地都设有粮仓。

1935年7月,杨克明得知红军即将经过松潘地区的消息。当时的松潘县城内,国民党军队正在加紧布防,征调民夫,准备与红军展开激战。杨克明的粮仓就设在距离县城十里外的一处偏僻山坳中。

这处粮仓位置隐蔽,四周杂草丛生,不仅储存着大量粮食,还有从茂县运来的食盐。按照杨克明往常的经营方式,这些物资本应在秋收前运往成都等地销售。但这一次,他一反常态地推迟了发货时间。

8月初的一天深夜,杨克明召集了几个心腹掌柜,仔细交代了一番。第二天一早,这些掌柜就带着账本离开了松潘,只留下看守粮仓的两个老伙计。与此同时,杨克明本人则以查看水毁农田为由,带着几个随从出了城。

当地的保安团怀疑杨克明的举动有异,派人暗中跟踪。杨克明走走停停,装作考察农田的样子,绕了好几个村庄。到傍晚时分,跟踪的人终于因疲惫而放弃了监视。

就在这天晚上,杨克明通过一个在红军做向导的老乡,秘密接触到了红军的联络员。他详细说明了粮仓的位置、守卫情况,以及储存的物资数量:粮食约40万斤,盐2000斤。

这批物资的数量之大,远远超出了红军的预期。要知道,当时整个红军部队已经连续数月没有获得过充足的补给。在草地上艰难跋涉时,战士们甚至只能靠煮皮带充饥。

杨克明不仅提供了物资的具体信息,还画出了一张详细的地形图,标注了通往粮仓的隐蔽小路。他特别交代,粮仓外围的几个村庄都安排了国民党的岗哨,必须小心行事。

为了确保这批物资能顺利交接,杨克明还想出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他让看守粮仓的两个老伙计故意疏于防范,在固定时间到附近的茶馆喝茶,给红军创造接应的机会。同时,他又派出几个可靠的人,在周边的村子里散布消息,说粮仓里的粮食已经发霉,准备销毁处理。

这个看似简单的计划,实际上处处都显示出杨克明的过人智慧。他既要避免引起国民党军队的怀疑,又要确保红军能够安全地接收物资,还要给自己留下脱身的余地。一旦计划暴露,他和家人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在杨克明的精心安排下,红军最终成功地接收了这批物资。而他本人则以查看农田受灾情况为由,暂时离开了松潘,等风声过后才悄悄返回。这批物资的接收,不仅解决了红军的燃眉之急,更为后来的腊子口战役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

三、秘密运输的惊险时刻

在接到杨克明的密报后,红军立即组织了一支精干的运输队。这支队伍由50名体力充沛的战士组成,他们都是从各连队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为了避免引起敌人注意,运输队员们穿上了当地农民的衣服,将武器藏在粗布衣服下面。

运输行动定在1935年8月15日的深夜进行。当天下着蒙蒙细雨,天色格外昏暗。傍晚时分,运输队分成五个小组,从不同方向向粮仓潜行。他们走的都是事先踩好点的羊肠小道,这些小路崎岖难行,但却很少有人来往。

第一个惊险时刻发生在接近粮仓的途中。一支国民党的巡逻队突然出现在附近的山路上。运输队的一个小组正好走在距离巡逻队不到五十米的地方。关键时刻,带队的班长立即让所有人卧倒在路边的杂草丛中。巡逻队的手电筒光柱扫过草丛,所幸没有发现异常。

到达粮仓后,按照预定计划,运输队先派出两名侦察员观察情况。果然如杨克明所说,两个看守人员正在村里的茶馆喝茶。趁着这个机会,运输队迅速展开行动。他们用准备好的麻绳和竹筐,开始往外搬运粮食和盐巴。

但是第二个惊险时刻随即发生。当运输进行到一半时,远处突然传来狗吠声。一群村里的狗被陌生人的气味惊动,此起彼伏地叫了起来。这种异常很快引起了村民的注意,有人开始打着灯笼出来查看。

运输队当机立断,暂时停止了搬运工作。一部分人躲进粮仓,另一部分人则隐蔽在周围的灌木丛中。等到村民们查看一圈没发现异常,重新回去后,运输工作才继续进行。

第三个惊险时刻出现在返程途中。由于连日阴雨,山路变得更加湿滑难行。一名战士不慎滑倒,带着粮食的竹筐滚落下山坡,发出了不小的响声。所幸这个地方距离村庄较远,没有引起敌人的注意。

运输队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分三批将物资运送到了指定地点。为了掩护运输行动,红军还特意在其他方向制造了一些假动静,吸引敌人的注意力。

天快亮时,最后一批物资终于安全运达。这时候,粮仓里已经基本搬空,只留下了一些发霉的粮食,正好印证了杨克明散布的消息。运输队的战士们虽然浑身湿透,疲惫不堪,但还是立即开始清理现场,抹去一切可能暴露行动的痕迹。

这次秘密运输行动的成功,不仅要归功于运输队员们的机智勇敢,更离不开周密的计划和当地群众的配合。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选择阴雨天气行动、利用茶馆的时间差、提前踩点路线等,都成为确保行动成功的关键因素。

事后据统计,这次运输行动共动用了100多个竹筐,200多条麻绳,50多名战士轮番转运,才将这批珍贵的物资安全转移到了红军驻地。这些物资的获得,极大地改善了红军的后勤补给状况,为之后的战斗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腊子口战役的关键作用

腊子口战役在1935年8月底打响,这场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前期物资补给的保障。在战役开始前,红军部队已经将从杨克明处获得的粮食和盐巴分发到各个连队。每名战士都得到了两天的干粮,这在长征途中是极为难得的。

战役打响前的准备工作异常紧张。红军侦察兵发现,国民党在腊子口一线部署了两个团的兵力,在险要处还布置了碉堡工事。敌军在高地上构筑了三道防线,每道防线都有机枪火力点,形成了交叉火力网。

腊子口地势险要,两侧是陡峭的悬崖,中间只有一条窄路可以通行。这条路最窄处不足两米,而且路面已经被敌军凿断。红军要想通过这里,必须在敌人的火力覆盖下强行突破。

战役开始的第一天,红军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一部分部队在其他方向发起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力。与此同时,突击队则利用夜色,沿着悬崖边的羊肠小道,悄悄向敌军阵地靠近。

这些突击队员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不仅体力充沛,而且都经验丰富。由于前期得到了充足的粮食补给,战士们的体能状态明显好于之前。在攀爬陡峭山壁时,没有一个人因为体力不支而掉队。

第二天凌晨,突击队发起了猛烈攻击。他们首先占领了一处制高点,为主力部队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突击队员们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一个班的战士在弹药即将耗尽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战斗,最终成功控制了一个重要的火力点。

主力部队的进攻在上午八点开始。红军将士们顶着敌人的密集火力,沿着狭窄的山路向上攀爬。在这个过程中,后勤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利用之前储备的粮食,在战场附近设立了多个临时补给点,确保战士们能够及时得到补充。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到傍晚时分,红军终于突破了敌军的第一道防线。但是,更艰难的战斗还在后面。第二道防线的敌军工事更为坚固,而且地形更加险要。

在这个关键时刻,红军采取了分批轮换的战术。由于有充足的后勤保障,部队能够保持持续的战斗力。每个战斗单位都能得到适时的休整和补给,这在之前的战斗中是很少见的。

第二天的战斗更加激烈。敌军在高地上架设了多挺重机枪,形成了严密的火力封锁。红军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战术,小股部队利用地形掩护,逐步向敌军阵地渗透。到中午时分,突击队已经成功突破了第二道防线。

最后的战斗在第三天展开。这时候,敌军的士气已经开始动摇。红军抓住有利时机,发起了总攻。经过激战,终于完全控制了腊子口要隘。这次战役的胜利,为红军后续的行动打开了通道。

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充足的后勤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士们不再需要忍受饥饿的折磨,能够将全部精力投入战斗。特别是在关键时刻,适时的给养补充确保了部队的战斗力。这些都要归功于之前从杨克明处获得的大量物资支援。

五、杨克明同志的后续贡献

腊子口战役结束后,杨克明并没有停止对红军的支持。1935年9月初,他再次通过秘密渠道向红军传递了一份重要情报。这份情报详细记录了国民党军队在甘肃境内的部署变动情况,为红军后续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9月中旬,杨克明又组织当地群众收集了一批药材和棉布。这批物资通过设在河谷地带的秘密联络点,分批转运到了红军手中。在运送过程中,杨克明特意安排了几位熟悉山路的向导,确保物资能够安全送达。

为了掩护这些行动,杨克明在工作中表现得格外谨慎。他依然按时参加国民党当地政府的会议,维持着正常的工作秩序。在一次例行检查中,他还主动向上级汇报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情况,以消除可能的怀疑。

10月初,当地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山洪冲毁了几处重要的道路,这给红军的行动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杨克明立即组织了一支维修队,以修缮道路为名,实际上是为红军开辟新的通道。他让维修队在关键位置设置了特殊标记,这些标记只有红军的联络员才能看懂。

同月下旬,杨克明获悉国民党军队准备在当地新建一座军用仓库。他立即派人打探了仓库的具体位置和建设计划,并将这些信息及时转告给了红军。这些情报帮助红军及时调整了行军路线,避免了可能的遭遇战。

11月,天气逐渐转冷,杨克明又开展了一次秘密募捐活动。他以救济灾民的名义,在当地募集了一批棉衣和御寒物资。这些物资经过巧妙伪装,陆续送到了红军手中。在运送过程中,杨克明还特意安排人手在沿途设立了多个临时接应点。

随着战事的推进,杨克明的工作变得愈发繁重。他不仅要继续为红军提供支持,还要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在一次突击检查中,检查组成员发现了一些可疑的账目记录。杨克明临机应变,用一套事先准备好的假账册替换了真实记录,成功化解了危机。

到了年底,杨克明又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他利用职务之便,将一批即将被征调的青壮年编入了地方民工队。这些人原本要被征召入伍,编入国民党军队。通过这种方式,他既避免了这些青年被强征入伍,又为红军储备了一批潜在的支持力量。

1936年初,杨克明建立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情报网络。他在各个乡镇都安排了可靠的联络员,形成了一个覆盖面较广的信息传递体系。这个网络不仅能够及时收集和传递情报,还能为红军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

为了确保这些工作的安全进行,杨克明制定了一套严密的联络制度。他使用了多种隐蔽的联络方式,包括集市交易、串亲访友等日常活动作为掩护。在传递信息时,他采用了预先约定的暗号,这些暗号往往隐藏在普通的对话和书信中。

直到红军离开这一地区,杨克明始终保持着这种秘密支持工作。他的这些贡献,不仅体现在物资和情报的支持上,更体现在他长期坚持的地下工作中。这种隐蔽而持续的支持,为红军在这一地区的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