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一词是在明清两朝才发展起来的,但这个名词所指的群体可谓是历史悠久。根据目前已经发现的经过专家鉴定的甲骨文证明,“太监”这个群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太监”大都是一些穷苦的人群,是实在没办法的办法,只能想着“一刀了断子孙根,从此不问红尘事”。但是进宫当太监真的那么简单、那么容易吗?其实不然!
众所周知,在那个时候,想要进宫当太监,必须要先经过净身这一关。但这里的净身所指的与那种“欲练此功、必先自宫”完完全全就是两个概念。首当其冲的就是地点,挥刀自宫是自己动手,地点也是自己寻摸;但净身可不行,净身不仅需要到当局指定的地点申请进行,还要等候当局指定的人来进行。而这个指定的人就是“刀子匠”,这行当不仅是地地道道的垄断营生,还是个世袭罔替的买卖。在满清时期,毕五的老毕家和小刀刘的老刘家就几乎完全撑起了净身的大小事项。
接下来,还要准备东西,或者是一大兜粮食,或者是柴火,又或者是“硬通货”银子,具体是啥,主要根据需要“做手术”的人家里情况。那么准备这些东西干啥呢?想送礼的话,直接给“刀子匠”送钱不就好了?干嘛要准备这些东西呢?因为净身这个买卖并不是全年开张的,时间都是有规定的,一般都会安排在冬末春初的时候。在净身前后的这段时间,是要住在“刀子匠”门上的,类比咱们现在的监护病房。毕竟是个不小的手术,远远不能做到随心所欲,总还是要养上一阵子的。这段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大概得有一个月左右,这期间的吃穿用度就需要提前准备好了。等刀口差不多利索了,也基本可以生活自理了,净身的“手术”才算是告一段落。
常言道:“事凭文书官凭印”,更何况这件事也不是个小事儿。所以,需要由“刀子匠”撰写文书,盖上印章,颁发到手。到这儿,才将将是说这个净身的人有了进宫当太监的资格,满足了基本条件,距离真正当上太监,尚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需要等待皇宫中传出来纳新的公文,由“刀子匠”进行举荐参与选拔,最终通过层层考核检验方能进宫,成为一名基层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