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部名为《以先辈之名 立时代新功》的专题片启播,首次向公众披露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在高超声速宽域飞行器研发领域的试验场景,这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那么,我们还有必要研制轰-20吗?
一、宽域飞行器:开启亚轨道战略新时代的钥匙?我们先谈一下宽域飞行器的概念。
“宽域”是对“宽速域、宽空域”能力的概括,意味着高超音速飞行器不仅在预设任务条件下表现出色,还能在宽广的速度与高度范围内,满足升力、阻力、操纵稳定性及机动飞行的严格要求。简而言之,这种飞行器能够灵活适应从亚音速到高超音速的飞行状态,既能在常规空域翱翔,也能进入临近空间探索。
临近空间是介于传统航空器极限与航天器最低轨道之间的领域,大约位于地面20至100千米的高空,是航空与航天技术的交汇点。
在军事战略层面,宽域飞行器凭借其卓越的飞行性能,可扮演多重角色:作为远程打击的中坚力量,携带精密制导武器迅速摧毁敌方目标;作为侦察与监视的先锋,利用其高速与高机动性,快速捕捉战场情报;同时,它还能化身通信中继站,确保作战部队的信息畅通无阻。
因此,掌握宽域飞行器技术,不仅意味着我们拥有了亚轨道轰炸机与亚轨道运输机的潜力,实现跨洲军事资源的快速投送,更预示着亚轨道侦察机的诞生,为军事行动提供前所未有的战略优势。
二、MD-22宽域飞行器:一小时内飞越全球的新霸主?视频中展现的宽域飞行器,通过双尾蝎无人机和高空气球进行投放,其机身编号为MD-19,与之前在珠海航展亮相的MD-22同属一系。
根据航展公开资料,MD-22宽域飞行器尺寸约为长10.8米、宽4.5米,起飞重量4吨,它是一款可重复使用的临近空间高超音速技术试验平台,支持多种动力配置,能够达到最大7马赫的速度,并拥有8000公里的惊人航程,意味着一小时内几乎可以飞越全球,其效率甚至超越了美国的B-2战略轰炸机。
无论是自主起飞还是火箭助推,MD-22都能在中高速飞行中实现6G稳盘过载的强机动性,展现了其“跨洲际”飞行能力和“高超音速”下的高度灵活性。
自2018年起,“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便肩负起宽域飞行器研发的艰巨任务,仅用五年时间便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
这一团队为解决临近空间高超音速飞行的全速域适应性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支持。至今,已完成5大类9次飞行试验,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高超音速构型飞行器的水平降落,并成功完成了国际首次的临近空间发射航空器试验,实现了跨域机动飞行与安全返回。
既然宽域飞行器这么强,中国还有必要研制轰-20吗?
三、轰-20:核武器投射体系的多重保障还是多余之举?诚然,“鸣镝”系列宽域飞行器凭借其卓越的飞行性能与战略打击能力,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优势。然而,对于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尤其是全球性的核大国而言,构建一个全面的核武器投射体系至关重要。
在此体系中,每一种投射平台,即便看似传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必要性。多样化的投射平台与手段,能够显著提升战略武器的突防能力与生存力,使潜在对手的战略防御面临更大挑战。
回顾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均致力于丰富核载具种类,如苏联的“末日列车”与美国的“湖基机动式核打击平台”,这些创新设计大大增加了对手摧毁核载具的难度。
如今,这一逻辑依然适用。宽域飞行器与轰-20战略轰炸机并非简单的“先进淘汰落后”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对于中国这一世界级核大国而言,我们不会局限于单一选择,而是追求全面的战略能力。轰-20以其独特的战略价值,与宽域飞行器共同构成了中国强大的核武器投射体系。
因此,无论是宽域飞行器还是轰-20,都是中国战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提升了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与防御实力。
在未来的军事竞争中,这种多元化的投射体系将成为中国应对潜在威胁、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话又说回来,大家觉得轰-20什么时候会亮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