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学校旧照揭谜武汉市实验学校校史

士心评历史 2024-06-13 02:56:06

武汉市实验学校新址位于江岸区后湖大道连湖路50号,其简介中说:“学校创建于1945年,原为武汉民国海军学校”,这个说法不甚准确。

武汉市实验学校=德租界威廉学校

武汉市实验学校的根——武汉市实验学校老校区位于江岸区胜利街265号,这里百年前是汉口德租界,其左旁紧邻的德租界工部局,现为“武汉市警察博物馆”。

江岸区胜利街265号武汉市实验学校老校区

位于汉口胜利街271号的武汉警察博物馆

实验学校老校区大门前的胜利街,西南起于江汉路扬子街口附近,向东北延伸,穿上海、一元、四唯、永清四个街办事处辖区,止于和平村。全长约3.8公里,门牌1一399号:2一390号。此街形成于汉口租界时期,1861年至1898年,英、德、俄、法、日在汉口开辟五国租界,自1926年至1945年的20年间,江汉路口至合作路口一段属英界,称湖南街;合作路口至黄兴路口一段属俄界,称四民街;黄兴路口至一元路口一段属法界,名德托美领事街;一元至六合路、陈怀民路之间属德界,称汉中街;六合路、陈怀民路之间至郝梦龄路口一段属日界,名中街;郝梦龄路以下名大和街亦属日界。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 年元旦,国民政府将贯通五国租界的各街道名取消,统一起名“胜利街”,取纪念抗战胜利,全部收回租界之意。

德租界的这段“汉中街”,在1917年汉口德租界被中国政府收回之前,又以德国皇帝威廉之名命名为“威廉大街”,地处威廉大街一端的武汉市实验学校旧名则为“威廉学校”。

1917年汉口特别区(原德租界)全图(局部),武汉市实验学校原名为“威廉学校”

查《武汉教育志丛·江岸区教育志》记载“外国教会小学”一节:

武汉沦陷初期,教会学校除圣安多尼小学(即一元路小学)尚招生授课外,其余学校停办。1942年区内有德、意、日及外国教会办的完全小学7所,并有列表。在这个表格中,有一所位于旧德租界汉中街(即胜利街)的德国完全小学。这所小学专收德侨幼童,后迁往硚口。这所学校便是威廉学校。

最早出现的有关威廉学校的记载

威廉学校的德式校舍1

威廉学校的德式校舍2

威廉学校的德式校舍3

威廉学校突然“销声匿迹”

综上所述,“威廉学校”就是后来的“武汉市实验学校”。

那,“威廉学校”是怎么转身为“武汉市实验学校”的呢?他的历史沿革是怎么发生的呢?

在查找《武汉教育志丛·江岸区教育志》一书有关章节时,再也未见“威廉”的踪迹。在专门记载汉口租界的《汉口租界志》“德租界内学校”一节里,也仅有一句“德国威廉学校 位于德租界内”,便再无其他蛛丝马迹。

威廉学校往那里去了?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威廉”蹄印,最终被一张老照片所揭秘:

威廉学校的一张老照片,校门上镶嵌的大字为“市立汉口第三十六小学”

“市立汉口第三十六小学”揭秘“威廉”踪迹

笔者手头有张从武汉市实验学校获得的老照片(上图),照片上的建筑为原威廉学校教学楼。经仔细观察,这教学楼大门的门楣上赫然镶嵌着一排大字“市立汉口第三十六小学”。再查《武汉教育志丛·江岸区教育志》,这个小学名有一连串的逻辑痕迹,经过顺藤摸瓜,威廉学校至武汉市实验学校的藤蔓便被拔了出来……

《武汉教育志丛·江岸区教育志》载:

民国15年(1926年).改夏口县为汉口市,8月,市局在模范区崇善路同善里同善堂创办市立第一完全小学,为市立小学之始。次年,市政府在江岸地区扩充市立完全小学3所,16个班,学生628人。为扩充义务教育,又在全市增添20所初级义务小学。设于江岸地区的有10所,11个班.学生423

1931年特大水灾,市府经费支绌,市立完全小学4所、初级小学13所全部改为“省立”,隶属湖北省教育厅。1932 年归还建制,仍属市辖,“省立”仍改“市立”。1935 年,国民政府实施义务教育。市在江岸地区设一年制短期小学20所,占汉口市短期小学总数的29.4%,招收9至12足岁儿童,不收学费,并由学校发给课本,经费由市府和中央各负担半数。下表中的“第三十六短期小学”即为威廉学校改名后的第一次记载。当时,因汉口发大水,威廉学校改名为第三十六短期小学后搬迁至汉口大智门铁路外继续教学。

1935年江岸地区第三十六短期小学,教师罗国光,地址:大智门铁路外陈家湖保安三十三分会。

1940年9月此表中,该校为“市立”,地址为“棉业工会”,有学生322名,主管人胡业彬。

在1940年9月此表中,该校为“市立”,地址为“棉业工会”,有学生322名,主管人胡业彬。印证了上文中的“省立”改“市立”。

民国35年(1946年)9月,汉口市重划分行政区,中山、云樵、大智、汉景、复兴、张公等区属江岸地区范围。10月,教育部令各市立小学取消数序,一律更名为“中心国民学校”、“国民学校”。计有学校13所,中心国民学校9所,109个班,学生7981人;国民学校4所,34个班,学生1698人。民国36年(1947年),市政府假参议会之名发起为蒋介石祝寿献校运动,社会捐款在江岸地区又开办“中正国民学校”12 所,236个班,学生13882人。1948年共有学校21所。

胜利街217号为威廉学校旧址,此时,市立第三十六中改名“汉景区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并搬回旧址

市立第三十六小时期的教学楼

学生们在教学楼前做活动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接管全部小学.8月,交市教育局管理。12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决定取消“中心”、“中正”国民学校称号,一律统一按数序命名改称“小学”。

武汉解放后又改名“武汉市汉口第三十六小学”,地址仍为威廉学校旧址——胜利街217号

1952年11月的这张表格中,汉口三十六小学地址为胜利街219号,应为威廉学校原址

据《武汉教育志丛·江岸区教育志》小学教育 第四章记载:

三年恢复时期,贯彻“向工农开门,积极恢复,逐步改革,稳步发展”的方针。整顿学校,调整学校布局,将原市三十五小、三十六小合并,编为三十六小。原市三十八小、三十九小合并编为市三十九小学又将接管的望德、安多两所私立小学分别编为市三十五小、三十八小。同时,逐步采取扩大班级,试办二部制,开办儿童夜校等一系列措施,解决学龄儿童就学问题。1953年小学教育贯彻以“整顿巩固”为主,撤销市五女中附小。同年(1954年)11月,市立汉口三十六小改为市实验小学,隶属市教育局领导。1955年6月,学校统一以区、街(路)、里、巷及名胜古迹命名,其新旧校名如下表:

这份1955年6月的登记表载明,市三十六小改名为市实验小学。该校的“实验”二字从此开始。

20世纪80年代武汉市实验学校便身份不凡

《武汉教育志丛·江岸区教育志》载:

武汉市实验学校1961年由武汉市实验小学改建,同年定为市重点学校。位于胜利街,设幼儿园、小学部和中学部,1970年增设高中,是市教育部门以学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实验基地。

在由武汉教育志丛编纂委员会主编,1992年出版的《武汉教育志丛·江岸区教育志》一书中,对当年的武汉市实验学校设立了专记,予以了很高的评价:

七 武汉市实验学校

1961 年由武汉市实验小学改建,同年定为市重点学校。现设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是1所“一条龙”学校。位于胜利街中段。校园面积6.4 亩,校舍建筑面积8735 平方米。1985年拥有学生计1869人,其中幼儿园205人,小学680人,初中466人,高中518人。教职工209人,其中专任教师136人,在中学教师86人中,具有大专院校毕业程度者占80.7%。市实验学校为武汉市教育部门进行教育改革实验的基地。1952年,原实验小学率先进行小学“五年制”实验,坚持30余年。1961年以后,以学制改革实验为中心,进行“十年一贯制”学制实验和“五三三”制与“六三三”制并存的实验,同时开展教法、学法改革实验。1980年起又进行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改革实验。1983年后进行“五四三”制与“六三三”制并存的实验和弹性学制实验。1985年,提出《整体改革方案》,进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普教“一条龙”整体改革实验和儿童早期教育实验。学校具有良好的校风、校纪,教育质量较高。近年来,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合格率接近或达到100%;高中毕业生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有时达100%。为全国高等院校输送一大批合格学生,为社会培养一批各层次的人才。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市、区先进单位。

武汉市实验学校老校址大门(摄于2015年4月)

办公楼(摄于2015年4月)

武汉市实验学校教学楼(在老教学楼上加层)(摄于2015年4月)

教学楼一角(摄于2015年4月)

1978届高二三班毕业照

1979年高二三班毕业照

1082届高二一班毕业照

0 阅读:0

士心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