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短短三十个字的电报,让一向急性子的彭德怀愣是琢磨了一个多小时才写完。到了1951年元旦过后的第二天,毛主席拿到这封电报时,他特地等到屋里只剩自己一人,然后一遍遍在心里默念着电报里的内容。
面对孩子先走一步的巨痛,要怎么缓解心里的哀伤?刚结婚没多久的刘思齐,突然就成了寡妇,这可怜娃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呢?
没过多久,毛主席心里就拿定了主意,只要自己还活着,就得一直照顾着思齐。但没想到,1957年的时候,江青却提出要断了对他们的帮助。
江青究竟出于什么考虑要这么做?而毛主席又是因为啥事儿动了怒呢?
【毛家长子的飘零童年】
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大儿子,在一般家庭里,老大这个位置总是挺特别的。老大呢,得担起比弟妹更多的责任,大家对他的期望也更高。这种特别的位置,让老大比起年幼的弟妹来,显得更加成熟稳重,也更有担当。
特别是毛岸英,他的情况更是这样,因为他从小生长的环境特别不一样。毛岸英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烈士的骨肉,从他出生那会儿起,就几乎没过上几天平静的日子。
1922年,在湖南长沙,他来到了这个世界,那时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闹得火热。杨开慧还没从生孩子的疲惫中缓过来,就得跟着毛主席到处跑,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连刚出生的毛岸英,也只能跟着爸妈一起颠沛流离。
1930年那会儿,反动头子何键开始到处抓进步的革命党人。杨开慧同志不小心被发现了,就被关进了牢里。那时候,她八岁的儿子毛岸英也没能躲过这一劫,跟着妈妈一起被关在了冷冰冰的铁栏杆里面。
毛岸英没多久就在亲人和革命伙伴的拼力搭救下成功出狱,当他走出那座沉闷压抑的地方,心里头肯定一遍遍想着为啥母亲还没出来。但他左问右问,就是没人能给他个准话,大家不是眼神躲躲闪闪,就是眼里含着泪花,啥也说不出来。
杨开慧同志在反动军阀的严刑拷打下,硬是一声没吭,组织的秘密她守得死死的,把那些毫无人性的家伙折磨得一点耐心都没了。她那份铁打的信念,还有那份打死都不动摇的勇气,跟那些走狗的卑鄙龌龊一比,更显得他们丢人现眼。这样一来,他们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1930年11月14日,他们发现没法让这位了不起的共产党战士低头后,就狠心用子弹夺走了杨开慧同志宝贵的生命。
营救毛岸英的伙伴们下定了决心,说啥也不能再让他在长沙冒险待下去。跟那些心黑手辣的旧军阀斗,他们真切感受到了革命路上的艰难险阻,还有敌人的疯狂无情。毛岸英这次能逃出来,真是老天爷保佑。要是再落到敌人手里,真不敢想,那么小一个孩子,会遭遇啥样的可怕折磨。
就这样,啥也不懂的毛岸英在外祖母的帮助下,悄悄坐上了去上海的火车。小孩子嘛,心思单纯,心里跟白纸一样,哪懂人世间的复杂和险恶。对毛岸英来说,去上海可能就是一次好玩的出游。他看不出外祖母脸上那沉重的表情,也压根想不到,随着火车轰隆隆地开动,他已经和妈妈永远分开了……
毛岸英小时候在上海一个专门照顾革命者孩子的幼儿园里,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但可惜这好日子没过多久,1931年4月,有个叫顾顺章的叛徒叛变了,上海就变得不安全了,那个幼儿园也只能散了。后来,毛岸英过了好几年居无定所的生活,直到李杜将军把他送到了欧洲,最后他终于在莫斯科稳定了下来。
【毛家麒麟儿,异国终长成】
在苏联的那段时间,对毛岸英来说特别珍贵。他身处“共产主义中心”这个地方,思想上有了很大提升,不再是以前那个懵懂的孩子了。而且,他特别想上战场打仗,热情高涨。
说白了,苏联那边基于人道主义还有好多其他考虑,是压根儿不会让那些在国际儿童院长大的孩子去参军的。这既是为了保护共产党人的孩子,也是为了防止阶级敌人拿这事儿在国际上说三道四,大作“人权”文章。
不过,毛岸英一直都很坚持,表现也很出色,所以他破例被允许去苏联的军校深造,学习更高级的军事技能。到了1943年,毛岸英顺利完成学业,成绩特别好。那时候的他,已经是个信念坚定、军事能力很强的年轻军官了,年纪轻轻就被授予了中尉军衔。
毛岸英年轻气盛,继承了老爸那股子热血和胆量。一听波兰那边前线打仗打得急,他心里头那股子“上前线,为全人类的解放去拼命”的劲儿就憋不住了。一到那枪林弹雨、血肉模糊的前线,毛岸英才头一回真正见识到战场到底有多残酷。
战争这东西,真的很残忍,跟人性完全背道而驰。但要说检验一个战士是不是真有信念,那还得看真正的战场。毛岸英特别痛恨战争的丑陋,头一回见到战场上血肉横飞的场景,心里头可能也会有点儿发慌,有点儿害怕。可在他那颗年轻的心里,更多的是一个坚定的想法:一定要把这战争打个底朝天,给咱祖国的老百姓换来长久的和平。
【骨肉终团圆,毛家逢喜事】
1946年,毛岸英在两个苏联大夫的陪伴下,坐上了回国的飞机。这个长时间离开祖国的人,终于开始了他一直盼望的回家之旅。
坐在飞机里的毛岸英,心里七上八下的。一方面,他高兴自己终于能再次回到那片只能在梦里相见的地方;另一方面,他又紧张马上要和多年没见的老爸见面了,这么多年父子没在一起,他不知道见了面会是个啥样子。
毛岸英还没琢磨透那些问题,飞机就已经稳稳降落在机场。他一下飞机,就看到自己那位整天忙个不停的老爸——毛泽东,正等着他呢。
照顾毛主席生活的工作人员回忆说,一听说毛岸英要回来,毛主席这几天心情都好了不少。那时候,主席身体还没痊愈,但他硬是要自己去机场接儿子回家。
说起来也怪,要是咱们跟儿子分开这么久,肯定想把他紧紧留在身边,再也不让他走了。但毛主席呢,跟毛岸英才相聚了短短两天,就在吃饭的时候跟他说:“你得去乡下,到农民堆里,让咱中国的农村给你补上劳动这一环。”
毛岸英听了老爸的话,跑到农民兄弟的地里去体验生活,真切地闻到了泥土的芬芳。到了1948年,毛岸英又回到了延安,毛主席开心地喊他一块儿吃晚饭。也就是在那段时间,毛岸英碰到了他后来的另一半——刘思齐。
讲起毛岸英和刘思齐是怎么认识的,还得说多亏了毛主席的介绍。在延安那会儿,毛主席很开心地把他儿子毛岸英介绍给了刘思齐。这两个年轻人都正值青春,第一次见面就感觉挺投缘的。后来刘思齐跟毛岸英多接触了几回,更是越来越喜欢这个从苏联回来的小伙子了。
说到和老公毛岸英的认识,刘思齐脸上依旧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本来以为他在国外生活久了,刚回来可能会有点不适应国内的生活。”但让刘思齐意外的是,这位“大哥哥”不但说话没有一点“洋味儿”,而且对年轻人喜欢的东西都特别了解。
除了这些事儿,刘思齐还特别佩服毛岸英的学识广博。毛岸英对马列主义那一套特别熟,有次他看到刘思齐在读《实践论》还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主动给刘思齐讲解那些难懂的地方,讲得可细致了。
那些复杂难懂的知识点,毛岸英讲起来却头头是道,特别吸引人。这可不是因为他整天闷在屋里啃书,他是个有理想的人,学东西都带着热情。从战场到劳动现场,他哪儿都去过,真刀真枪地干过。所以,他能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完美融合,讲得特别带劲。
他俩的关系很快就变得更亲密了,毛泽东也都看在眼里。但那时候他真的太忙了,根本不是给儿子张罗婚事的合适时候。而且,毛主席还想给这对小年轻多点时间,看看他们的感情到底牢不牢靠。
1949年10月往后,那场让全世界都惊叹的建国大典圆满完成,它告诉全世界,那个又穷又弱的“老中国”已经成为了过去,一个新的、真正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的红色大国,正要从长达百年的沉睡里慢慢醒来。
毛岸英和刘思齐相处了快一年的时间,毛主席觉得他们该成家了。到了1949年10月16日,他们俩的婚礼如期举办。这一天,毛家真是热闹非凡,周恩来、刘少奇这些为国家立下大功的老一辈领导人都来了,他们一起看着这对年轻人喜结连理。
当两位新人给毛主席敬酒时,毛主席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他高高举起酒杯,对刘思齐语重心长地说:“思齐啊,以前我一直把你当亲闺女看待,没想到今天你竟然成了我的大儿媳妇。”说完,他发出了那标志性的爽朗笑声,然后一口气把杯里的酒喝了个精光,以此向这对新人表达他的祝福。
【友邦起硝烟,痛别爱妻报家国】
1950年,美国把战火引到了亚洲。这场仗虽然没直接打到咱家门口,但咱们领导人可不含糊,一眼就看出来,要是让美国在朝鲜得逞,那以后咱们的发展就得受限,说不定连家门口的安全都保不住。
遇到难关时,彭德怀大将军挑起了远赴朝鲜、守卫家园的重担。好多家庭也都积极行动起来,把自家的孩子送去参军,这些战士被大家亲切地叫做“最可敬的战士”,也就是咱们的人民子弟兵。
毛岸英刚结婚没多久,就跟老爹说想去前线打仗,保卫国家。这事儿传出去后,好多人都来劝他,让他别去。但毛主席琢磨了好久,最后还是拍板支持儿子,决定让他去前线。
在毛主席下这个决心前,他心里可能也犯过嘀咕。想想看,作为一个老爸,要把刚结婚没多久的儿子送到那危机四伏的战场上,他心里能好受吗?但话说回来,他是毛泽东啊,毛岸英是他的骨肉,他得让自己的孩子和老百姓的孩子们肩并肩。
【结语】
后来的故事咱们大概都清楚,毛岸英英雄最终没能回到祖国怀抱,他在外国的土地上英勇牺牲了。这事儿传开后,不光咱们中国人心疼毛岸英英雄,连美国那边都惊讶得不行。他们想不明白,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儿子,咋会跑到最前线那么危险的地方去。
毛岸英去世后,心里头最难受的,除了失去宝贝儿子的毛主席,就是刚结婚不久的刘思齐了。刘思齐那会儿并没立马知道毛岸英的事儿,因为毛主席想着,刘思齐身体本来就不好,怕她听了受不了这打击。
听到那个让人心碎的消息,刘思齐立马在毛主席怀里哭成了泪人,好久都缓不过来。毛主席心疼地拍着她的背说:“思齐啊,往后你就是我的大闺女了,我一辈子都会管你......”
可能是想摆脱这个让人难过的环境,免得天天心里难受,刘思齐在1955年得到了毛主席的同意,去了苏联读书。她踏上了那片毛岸英曾经学习和战斗过的土地。
1957年,刘思齐心里头对毛岸英离世的那份伤痛,或许已经慢慢放下了。这回,她鼓起勇气,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并进了北京大学继续深造。
听到这个喜讯,毛主席就像个疼爱孩子的老爸,立马开始积极地替刘思齐打算毕业后的出路。可当他跟江青聊起这事儿时,江青的答复却让他大吃一惊。
你每个月就那么六百一十块钱,本来就紧巴巴的,还得给刘思齐补贴生活,我觉得啊,不如直接停了吧。
毛主席身为国家领导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要求特别严,花钱上总是分得很清,公是公,私是私。他每个月都会像普通老百姓那样,支付房租水电的费用。为了不占国家一丝一毫的便宜,就连外出喝茶这样的小事,他都会自己掏腰包。
经济困难的时候确实不少,但就算这样,毛主席还是坚持要给刘思齐补助,他认真地告诉江青:“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不能不管刘思齐……”
虽说公媳关系不深,但在毛主席眼里,刘思齐还没做他儿媳前,就已经像是他的“闺女”一样了。他不会在孩子事业上伸手帮忙,可日常生活中,哪能不多少给点儿关照呢?
江青和毛主席夫妻多年,对毛主席的性格了如指掌。就算心里有点不痛快,也只能顺着毛主席的意思来。
伟人的伟大,往往体现在日常的小事里,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事。毛主席对待人民群众,那叫一个细心周到,对家里人也是能帮就帮。就因为这样,他一直被所有中国人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