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下的夜市人潮涌动,烤串香气裹挟着方言吆喝声扑面而来。一位金发碧眼的老外正被一群热情的大妈团团围住——他左手攥着鱿鱼串,右手被塞进一碗冰粉,嘴里还叼着半根糖油果子。

这就是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在中国夜市的真实写照:从“被迫营业”到“扶墙出圈”,他用一场荒诞又温情的投喂秀,让中外网友集体笑出眼泪,更让“东方烟火气”火遍全球。
甲亢哥的夜市行,堪称一场“美食版速度与激情”。在上海城隍庙,他被大妈们“投喂”到双手颤抖:刚咬下一口蟹黄汤包,转眼又被塞进一块葱油饼;成都建设巷里,他对着折耳根露出“瞳孔地震”,却硬着头皮喊出“再来一口”;广州宝华路,他捧着牛杂碗被辣到飙泪,还不忘竖起大拇指……这些片段在外网狂揽上亿播放,弹幕里刷满“原来中国人这么会玩”“这老外比我还会整活”。
当西方网红还在用滤镜拍故宫时,甲亢哥一头扎进市井,用被辣哭、被酸到扶墙的囧态,消解了文化隔阂。网友调侃:“他用痛苦面具让豆汁比螺蛳粉先出国!”

夜市大妈的投喂不仅是喂食,更是一种“中国式热情”的直观表达。正如网友评论:“看他被塞到扶墙,就像看到我妈劝我多吃一碗饭。”
甲亢哥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的中国行全程避开“高大上”叙事,专攻“接地气”——穿花棉袄逛故宫、跟广场舞大妈跳《最炫民族风》、和王嘉尔打乒乓球输到怀疑人生……这些看似无厘头的操作,却精准戳中中外网友的共鸣点。
没有脚本的街头直播,让外国网友看到“会砍价的大妈、遛鸟的大爷、火锅店里笑到打鸣的年轻人”。
他主动融入而非旁观:学甩空竹、穿汉服跳秧歌,甚至被大妈亲手教用筷子。这种“人传人”的感染力,比教科书更生动。
无论是被豆汁酸出表情包,还是在夜市撑到扶墙,他的夸张反应自带“喜剧滤镜”,让文化差异变成笑点而非壁垒。
甲亢哥的走红,折射出全球年轻人对“真实中国”的渴望。当某些外媒还在用刻板印象解读东方时,他的镜头却呈现了一个鲜活的中国:这里既有外滩的摩登,也有夜市的喧闹;既有历史厚重感,也有市井生命力。
螺蛳粉、广场舞、夜市小吃……这些日常元素反而比宏大的符号更具穿透力。 中国Z世代用弹幕刷屏“哈哈哈”,外国网友疯狂搜索“什么是折耳根”,这种跨圈层互动才是真正的文化破冰。

甲亢哥的夜市奇遇,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文化传播的新可能:无需刻意美化,不必回避窘态。真正的共情,往往始于一份被塞到手里的糖油果子,或是一句大妈们的“多吃点,不够再添”。当烟火气成为国际语言,世界才会发现:真实的中国,远比想象中更鲜活、更可爱。
正如网友所言:“这泼天的流量,活该他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