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位5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张先生向我询:“医生,我最近经常半夜心慌、出汗,早上起来头晕,是不是低血糖?该怎么预防?”在详细询问了患者用药和血糖控制情况后,我发现张先生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6.8%),但存在无症状低血糖风险,于是建议他通过动态血糖监测(CGM)调整治疗方案。
现实中,什么时候推荐进行CGM呢?

反复夜间低血糖
夜间低血糖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长期反复出现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一项纳入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1,使用CGM后,夜间低血糖事件减少67%。《2023 ADA糖尿病诊疗标准》推荐,反复低血糖或无症状低血糖患者应优先使用CGM2。
通过 CGM,医生能精准捕捉到低血糖发生的时间和频率,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避免患者陷入低血糖的危险境地。


1型糖尿病或胰岛素强化治疗
1 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功能几乎完全丧失,需要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维持血糖稳定,这使得他们低血糖风险极高。CGM联合胰岛素泵可形成“人工胰腺”系统,自动调节胰岛素输注。对于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而言,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增加了低血糖发生的可能性,CGM 能够让患者和医生及时察觉血糖波动,灵活调整胰岛素用量,保障治疗安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老年或合并认知障碍患者
老年患者感知低血糖能力下降,CGM的报警功能可降低严重低血糖导致的跌倒风险。CGM 的报警功能此时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旦血糖低于设定的安全范围,便会及时发出警报,提醒患者及家属采取措施。
对于合并认知障碍的患者,他们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身体的不适,CGM 成为了监测血糖的有力助手,能让护理人员第一时间发现异常,预防低血糖引发的更严重后果,守护他们的健康。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
2022年《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推荐,高风险手术患者术前应使用CGM至少72小时3。手术本身会给患者身体带来巨大的应激反应,再加上禁食等因素,血糖很容易出现大幅波动。
不稳定的血糖水平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增加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通过 CGM 监测,医生可以提前了解患者的血糖变化规律,在术前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术中、术后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康复进程。


使用
SGLT-2抑制剂的患者
SGLT-2抑制剂可能增加酮症风险,而CGM可早期识别血糖下降趋势与潜在酮症关联。当血糖下降过快且伴有其他异常指标时,CGM 能为医生和患者敲响警钟,提示可能存在酮症风险。
这样医生就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用药,避免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运动爱好者或运动员
运动时身体消耗大量能量,血糖会随之降低,而延迟性低血糖往往在运动结束后一段时间才出现,不易被察觉。
通过 CGM,运动员可以了解运动后血糖的变化规律,及时调整运动后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如在长跑后适当增加高碳水食物的摄入,就能有效避免夜间低血糖,保障身体的能量供应,同时也有助于运动员更好地恢复体力,提高运动表现。


黎明现象或黄昏现象
部分患者晨间血糖骤升(黎明现象)或傍晚血糖波动(黄昏现象)。黎明现象是由于清晨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黄昏现象则多与晚餐前后的饮食、活动等因素有关。CGM可精准定位血糖波动时段,通过调整胰岛素给药频次保证患者血糖平稳。
结语
CGM 革新了血糖管理范式,在上述多种复杂血糖管理场景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论是夜间低血糖、血糖波动大,还是特殊治疗、特殊人群的血糖管理,CGM 都能提供准确、实时的血糖数据。通过 “监测 - 分析 - 干预” 闭环,医生能够制定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显著提升治疗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患者而言,这意味着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更加自由地安排生活和工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 CGM 会在糖尿病管理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