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生态环境部联合14个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中国在碳排放管理领域迈出的坚定步伐,也是我们向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迈进的重要标志。
就在上周,生态环境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这一重大消息,引发了各界广泛关注。在这份《实施方案》发布之前,碳峰研究院已经对电力产品碳足迹的重难点(点击文字跳转阅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则重点解读《实施方案》的几大要点。
《实施方案》通过建立一套全面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各行业对碳排放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从而实现碳排放的持续减少。它涵盖了从生产、消费到废弃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力求在各个环节减少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方案》设定主要目标:到2027年,初步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发布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逐步与国际接轨。
《实施方案》布局四大主要任务,分别是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
《实施方案》特别强调了对重点行业的碳足迹管理,如电力、钢铁、化工等,要求这些行业制定具体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同时,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降低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
碳足迹管理的核心在于确保数据质量,为提升产品碳足迹数据质量,《实施方案》提出综合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增强数据监测、采集、存储、核算和校验的可靠性与即时性。同时,推动碳足迹数据与国家碳市场和排污许可管理平台的数据相互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实施方案》还强调建立数据质量计量支撑保障体系,对数据监测与采集、数据存储与核算、数据校验、计量溯源性、知识产权保护、风险管理等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际互通方面,《实施方案》提出需积极应对国际碳贸易政策,密切关注全球经济体碳贸易规则和航运等行业减排政策,聚焦外贸产品挑战与企业需求。加强与国际贸易伙伴沟通,通过多边渠道促进产品碳足迹问题对话。推动碳足迹规则国际对接,加快本地化碳足迹因子更新并争取国际认可,与主要贸易伙伴实现核算评价和认证标准互通。
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碳足迹规则交流互认,共同研制适用标准,鼓励国内机构参与规则制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中国在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贡献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保障出口产品碳足迹信息安全,促进数据互联互通。
为确保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顺利完成,方案提出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措施,涵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等方面。
《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发布和实施,将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保障,是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方面的又一重要举措。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增强国际影响力、促进科技创新、引导市场消费以及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