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以及光绪帝失败的三大因素

宛白聊历史 2023-01-15 16:32:03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变革,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它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愤怒。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组织下,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上书虽然失败,但这些思想进步人士渐渐展露头脚,并且在后来逐渐开展了一些新事物活动,通过创建媒体,进行舆论宣传,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下,维新变法运动迅速高涨。最终,康有为等人上书光绪帝,并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

由于戊戌变法触动了一些守旧派大臣、科举士人的切身利益,加之光绪帝等人操之过急,矛盾愈演愈烈,维持百日的变法最终走向失败。

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它是国人寻求自强、不甘于沉沦的一种体现。整个变法仅仅持续百日,为何如此匆匆呢?综其整个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1、手下无兵权

袁世凯和他训练的新军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无论最终结局如何,最起码开始之初,它是得到了拥有绝对统治权的君主的大力支持。而光绪帝则是历史上著名的傀儡皇帝,虽然慈禧太后当时名义上退居幕后,但是整个大清朝统治权还是牢牢的把握在这位女人手中。光绪皇帝没有兵权,无法为大刀阔斧的改革作保障。此时的军权掌握在荣禄、袁世凯等人手中,而这两人都是后党得力干将,这也为后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埋下伏笔。

2、无心腹重臣

帝党的势力远远弱于后党。帝党的范围主要是以光绪帝为首,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清流派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渴望变法图强的改革派。帝党在朝中最厉害的人物也就是时任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其余改革派基本上都是政治新人,除了满腔热血,实在无法与后党朝臣抗衡。然而,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

满族大佬——直隶总督荣禄

后党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主要代表大臣是庆亲王奕劻、大学士兼直隶总督荣禄、大学士刚毅、大学士李鸿章、大学士徐桐等。除了李鸿章心里倾向于变法,其余人都是思想守旧,排斥新事物的顽固分子。帝党由于没有实权,实力弱小,不到百余日便遭到后党的反对,从而以失败告终。

3、变法实施,操之过急

当时大清的国情落后守旧,思想根深蒂固。戊戌变法其主要内容是: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上述变法内容,着实侵犯了守旧派的利益,虽然光绪帝颁发了《明定国是》诏书,但是各部官员阴奉阳违、阻碍变法。这才出现了光绪在大怒之下,将怀塔布等六部堂官全部革职的冲动举措。另外,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又没有安排出路,影响了政局稳定。

可以说,光绪皇帝政治智慧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他的祖上雍正皇帝在推行新政时,前后用了数年,才算有了起色。如此急于求成,做事毫无章法,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结局惨败

最终,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返回皇宫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于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是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具有爱国救亡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