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华早报》的一篇报道,引发了不少关注。
这篇报道说特朗普的关税阴招奏效了,确实有一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寻求将生产线转移到美国。
这些“搬家”的企业里,包括一些“创意礼品”制造商、电子元器件的小型组装厂、石化企业的炼制厂等等。
《南华早报》报道的这类事情,估计是确实存在的,抓的关键词“转移生产线”,也确实很符合新闻学的要求,非常懂得如何触动舆论场的敏感神经。
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其实远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生产线是转移了没错,但是这次参与转移的主体,主要是哪些公司呢?
《南华早报》的原话,是“从石化产品到杯子印刷”的企业,换言之,技术含量非常低。
如果蒙上转移目的地的名字,只看这些企业的类型,恐怕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会觉得这是中国在向越南、印尼这批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压根想不到实际参与方是美国。
美国在对华出口结构上向俄罗斯靠拢,在接受中国产业转移的结构上,向东南亚靠拢。
这样的情况,对中国来说,怎么看,怎么也谈不上是“威胁”。
其次,生产线是转移了没错,但能不能转成,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从奥巴马时代开始,快20年的时间里,美国历届政府,无论是共和党占主导还是民主党占主导,都执着于同一个目标,那就是要逼着全球产业链回流美国。
拜登有“削减通膨法案”,有科技战,特朗普有关税战、贸易战。
在这中间,也有不少企业试图向美国转移过生产线,其中最典型的一家,就是台积电。
可惜,台积电的生产线转移,塑造的不是正面典型,是反面典型。
2020年,台积电就积极响应拜登的号召,要在美国的亚利桑那投资建厂。
而这个厂现在的经营情况如何呢?最新的财报数据里,这个厂不但没有盈利,反而亏损了30多亿。
现在,台积电还在被特朗普逼着承诺,到2028年,要把2nm最先进制程芯片的生产线转移到美国。
特朗普的关税壁垒设置得太离谱,某些中企之前没见过这种阵仗,被“极限施压”吓懵了,开始真的考虑到美国投资设厂,说实话,也算是一种“人之常情”。
但中国既然敢跟美国坐在桌子的两旁“对赌”,就是看明白了一件事,以如今美国的生产制造能力,就算有些企业一时脑子没转过弯,真的“跪”了,等到再过个一两年,它们要么彻底完蛋,要么还得灰溜溜地重新跑回来。
但凡向美国转移生产线有那么容易,如今美国国内的产业空心化危机,也不会严重成这个鬼样子。
而且,说句不好听的,如今的我们,也正需要一些“反面典型”,来告诉全世界,中国和美国在这一场贸易战中,究竟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如今,既然有企业自己愿意站出来,把这个责任顶了,还真未必是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