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一定要先学会看笔势!
而不是结构。
原因是,你看懂了作者的笔势,相当于把握住了字势的动态方向。
而结构只是一个静态。
高手看字,就是能从静中看出动态方向,也就是笔势。
一般人只会看到字的静态结构,而忽略笔势。
临了10年《兰亭序》才知道,王羲之以欹为正的笔势诀窍!
很多人临《兰亭序》,一般从结构点画的物理位置临。
比如,这个笔画和那个笔画相隔多远。完全忽视笔势的存在。
王羲之的笔势是斜的。但是王羲之的字并不是斜的。
(如上图)王羲之写的“暮”。笔势明显是斜势。但整个字却是正的。
很神奇。
王羲之以欹为正的笔势诀窍!
欹,是斜的意思。王羲之以斜为正的诀窍就是,其中必有一笔是用来调正的。
比如“暮”字中的“捺”笔,这一笔没有斜,所以整个字是正的。
这就是诀窍。
一个字中的主笔是用来调正的。笔势是为了形成动势,动势是不稳的结构,主笔这时可以把这个不稳的结构,重新调稳,调正。
王羲之的这种动态笔势是怎样写出来的?用的是什么笔法?
王羲之用的笔法是转左侧右。
你可以试着做这个动作。
转左,这是个起笔动作,有承接上一笔的作用。
侧右,向右行笔。
关键点来了。
你向右行笔的过程中,最舒服的方向是向右上方向行笔。
这时你写出的笔画是向右上斜的。
所以王羲之向右的笔势,都是向右上。这是由我们手腕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你要真写平了,很别扭,
蔡邕说过,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
笔势只有用最舒服的方式写,才能把势的动能充分发挥出来。
结束语:
很多同学,学书法很重视结构,却忽略笔势的存在。
笔势是决定一个字有没有动态的重要标志。
一个字有笔势,相当有了一个运动方向。动感就来了。
如果只是一些点画堆积,没有运动方向,那这个字就是静态的,没有生命感。比如楷书的结构。
临帖,先看笔势。你才能把这个字的动态把握住。
看不懂笔势,《兰亭序》你就是临十年,也就是停留在点画这个层次上。
学楷书,只要点画写到位,懂不懂笔势看不出来。
但是学行书,学草书,懂不懂笔势就起决定性作用了。因为笔势决定了这个字有没有动态。
当年钟繇的徒弟宋翼,不懂笔势,把书法写成了算子,被钟繇骂得三年不敢去见他。
足可见笔势对书法水平的重要作用。
学书法,努力一定要用对地方。不能只知道一遍又一遍地抄字帖,抄了了一年又一年。
你不懂点画的内在连系(笔势),抄再多也还是停留在点画这个层次上。
如果说点画是一维结构,那么笔势就是二维结构。学好了笔势,书法层次立马就上来了。
原创内容来自作者的公众号:毛笔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