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以来,周末双休制度迅速在高中学校中落实。对于这样的变化,高中生们自然是举手赞成的,大家一片欢呼。但是很多老师和家长却唉声叹气,直呼学生(孩子)集体摆烂了。

按理说,经过周末两天时间的休息,返校后学生的精神状态要好很多才对。可很多老师却发现,周日返校后,很多学生都顶着两个“熊猫眼”,晚自习时要么昏昏欲睡,要么赶周五时发下去的各科试卷或作业。平时布置的预习和复习练习也基本置若罔闻,练习册收上去也基本上都是空的,鲜见做题的痕迹。
很多家长也抱怨,孩子周末回家根本没有好好休息,更别提学习了,又难管教,不是出去玩,就是躺在家里玩游戏、看电视,一个多月下来,学习成绩下去了,游戏倒是升级得快,所以希望恢复以前的管理模式,让尽量少待在家里。

应该说,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根据教育部以及各省教育厅关于高中周末双休的表态,以及前段时间教育部公布的《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典型案例》来看,周末双休制度势必要落实下去了。并且根据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国普通高中全面实行周末双休制度”。
所以大家只能够接受高中学校要实行周末双休制度这个事实,并且在接下来的半年过渡时间里,去适应这个新变化。

对于各地方教育部门以及学校、老师来说,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和学生管理模式,升级教育手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以更少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去。
作为家长,也应该转换思想,摒弃靠拼时间、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的学习模式,把精力放在激发孩子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上,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导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主动安排学习,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们也应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不要再什么事情都要家长和老师推着走。

更加重要的是,无论是实行周末双休还是取消晚自习,一系列“减负”政策出台的背后,反映了现在国家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培养模式变了。真正有学习能力的、有自主性和自律性的学生,才有选择的权利,才可以被“好大学”录取;而哪些学习能力差、不爱学习或者自律性差的学生,选择的余地就小,只能上“差大学”,或者直接落榜。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这样的客观事实,那就是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兴趣爱好都不同,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走读书这条赛道。我们不应该将所有孩子都禁锢在狭小的座位里,应该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所展现的闪光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人生志向和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充分发挥所长,成为特定领域和岗位中的人才,而不是生产线上的“标准产品”,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尤其是作为家长,更加应该尽早发现孩子的特长优势和兴趣爱好,早一些引导孩子往适合的方向发展,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专注地学精、学深,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孩子长大走入社会后才有竞争力,并过上幸福的生活。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